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访阳明故里、大禹陵、坡塘村 在文脉交融中感受水乡绍兴

    潮新闻 记者 孙良 干婧 金燕翔 文 姚颖康 王啸天 摄2024-03-30 14:49全网传播量2.6万
    00:00
    00:00

    3月30日下午,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循迹溯源·运河文化绍兴行”百名文化记者采访调研活动正式拉开序幕,记者们相继走进绍兴的阳明故里、大禹陵、坡塘村等点位,俯拾浙东运河沿岸的粒粒珍珠,观览绍兴人文风光、历史遗存、文旅产业的诸多亮点。

    2500年前,越王勾践修凿“山阴故水道”,形成最原始的浙东运河绍兴段,千余年城址不变、文脉未断。

    浙东运河流经柯桥、越城和上虞三个区,绵延百余公里,是绍兴最长的线性文物。当运河遇见绍兴,是古与今的碰撞,走出了一个个人物与故事。

    在绍兴古城西小河畔,建设一新的阳明故里客来客往。从这里走出的王阳明“心学”,五百年来让无数后人所折服。“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滋育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王阳明喜游历山水。“只把山游作课程”。绍兴的会稽山、鉴湖等诸多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如今,焕然一新的阳明故里不仅有着悠久历史的加持,还成为热门的打卡点。阳明故里由阳明故居、阳明纪念馆、阳明广场等项目组成,在遗址基础上营造原真性生活情境,阳明故里为全世界阳明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拜谒、参观、学习、旅游的场所。

    “这次来到阳明故里,对我个人来讲具有朝圣的意义。”南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孙德宏说,“以前读过不少关于王阳明心学的书籍,这一次来到阳明故里,感到特别亲切,怀着一种向前人致敬的心态。”

    孙德宏认为,王阳明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不仅提供了像“知行合一”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的一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构建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有限的几位大家之一,他的贡献十分之大。

    结合当下的文化建设,尤其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创造这个民族的现代文化。包括阳明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具有着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我觉得应该在研究与传承上更下功夫,包括王阳明在内的最优秀的人物及他们的思想,都会为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化建设提供很大的力量。”孙德宏说。

    绍兴古城之南,会稽之巅。一位身披斗篷、手持耒耜的“使者”静静地伫立着,庇佑这座城市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他便是绍兴人再熟悉不过的治水英雄——大禹。记者们紧接着来到了采风的第二站——大禹陵。

    浙东运河是吴越文化的生发和传播之地。相传大禹治水两次来越,第一次毕功于了溪,更名茅山为会稽;第二次崩葬于会稽,于是会稽山下有了“山川灵秀、殿宇宏壮”的大禹陵。自秦朝起,历代都有帝王或他们派遣的大臣到绍兴祭禹,大禹文化数千年传承不绝。

    “看了绍兴的大禹陵后,心中觉得很震撼。其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光影展陈大禹功迹的博物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济宁日报编委、《文化周末》周刊主编成岳告诉记者,大禹为天下苍生奔走,驯服了滔滔洪水,换来了五谷丰登,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中天下为公、勇敢智慧的象征。

    “我们山东济宁也十分尊崇大禹文化,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划分为九州,其中的兖州就在我们那里,至今保留着不少文化印记。”成岳说,“各地纷纷传承发扬大禹文化,非常难得,这次走访绍兴后,相信一定会有颂扬大禹文化的好作品出现。”

    重庆日报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姜春勇在参观了大禹陵后,即兴赋诗一首,表达了对大禹的敬仰之情和对绍兴发展的赞许。

    凭吊大禹陵

    华夏多有祭祀宫,天下唯尊会稽陵。

    地平天成千秋计,九九归一万世功。

    镜湖清波依旧在,越州新貌已不同。

    大禹当今若转世,当惊绍兴创辉荣。



    水,滋养了一代代绍兴人民。自古绍兴人枕河而居、择水而栖。水,是绍兴人的心之所向。记者们第三站来到了绍兴坡塘村,这是个与水息息相关的古老村子。

    坡塘村,得名于一代商圣范蠡在其《养鱼经》中“聚土为坡,积水成塘”的描述,地处“稽山鉴水”中的稽山片区,位于会稽山北麓,依山傍水。

    “非常惊讶这里整洁明亮的村容村貌,柏油马路宽敞干净;村民房屋白墙黑瓦、古朴清新,保留了老村落的味道;还有随处可见的各种漂亮的绿植景观。”泸州日报区县部门主编刘梅一走进坡塘村,就被村子的风貌吸引。

    从村口一直走至村尾的茶园,刘梅发现,村子里各种别出心裁的装饰细节满满。比如矮墙上的蓑笠,墙体上的诗词彩绘、农舍外面挂着的绿箩盆栽、老银杏上飘满的缎带,以及在村中回荡的袅袅动听的莲花落等,让村子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一路走,一路看,坡塘村各式各样的业态也让刘梅心动不已。云松茶舍、露天电影、露营基地、咖啡馆……这些现代的有趣的农旅项目,游客可以轻易获得不同体验。

    夜幕降临,记者们围坐在坡塘村文化礼堂观看文艺巡演,莲花落《绍兴老酒》、越剧《红楼梦》《十八相送》、绍剧《昭君出塞》《一从大地起风雷》等绍兴传统戏曲让大家耳目一新,纷纷叫好。

    每当演员唱罢,台下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典的剧目让台下见多识广的文化记者们都大呼“真艺术”“好过瘾”……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对精彩的表演毫不吝啬赞美之词。“作为驻村艺术家,陈祥平表演绍兴莲花落《绍兴老酒》以与观众互动开场,演唱很好地提炼出绍兴老酒的地域文化意蕴,充满亲切感、亲和力,生活气息浓郁,听后如同饮了一杯绍兴老酒。施洁净表演的《一从大地起风雷》,充分体现了她工绍剧老旦的艺术特色,嗓音高亢激越,大气磅礴,排山倒海之势震撼人心,同时又注意节奏的变化,声与情很好地契合了词的意境。”

    文化礼堂,作为浙江乡村文化阵地的一块金字招牌,全省已建成20511家,实现了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在绍兴,文化礼堂已构筑起村民的精神家园。

    “乡村,可以是自然诗意的摇篮,也是传统文化的温床,更是许多人心灵的归宿。”刘梅说,“一个光是名字就充满水韵的坡塘村,就满足了我对乡村的所有想象。”

    亲身寻访浙东运河绍兴段,感受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态、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江南水乡风情——对许多记者来说,既感受了运河水淃涟,文脉承古今,又是一场心灵的漫游。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从五湖四海到运河两岸 中国副刊人奔赴绍兴的春天
    报纸副刊如何肩负时代使命?这场年会上,副刊人言真意切
    绍兴迎来全国副刊盛会 百名记者将调研运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