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十年耕耘,人民调解之花绽放“浙”里

    潮新闻 记者 卢一2024-03-30 00:54全网传播量133.1万
    00:00
    00:00

    人民调解,是我国独创的化解矛盾、消弭纷争、促进和谐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之花”。

    在浙江这片土地上,人民调解这朵“东方之花”,历经生长和发展,不仅深深扎根,更是枝繁叶茂,绽放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强大力量。

    时光回溯,2014年3月,为更好地宣传人民调解制度,支持人民调解员依法履行职责,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应运而生。十年间,浙江的人民调解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民调解员队伍如江河汇聚般壮大,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截至2023年底,浙江已拥有人民调解组织2.8万余个,人民调解员12.2万余名。近五年来,全省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26.8万件,年均调处矛盾纠纷65.3件,当事人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

    十年耕耘,浙江人民调解工作之成效愈加显著,社会和谐稳定之基石愈发坚实。在浙江省司法厅的指导下,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引领各级人民调解队伍,不断拓宽调解工作领域,创新调解服务形式,提升调解质量水平,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的独特优势,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季培军会长一行在长兴县调研。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供图

    人民调解品牌更响亮

    人民调解,调的是矛盾纠纷,解的是民意民心。

    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浙江诸暨枫桥镇的“枫桥经验”,以其强大的群众基础,成为新中国巩固基层政权、强化基层治理的重要创新实践。

    同样在枫桥,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杨光照于2008年带头组建“老杨调解工作室”,投身于人民调解事业。2010年8月,本该退休的老杨“退而不休”,将“老杨调解工作室”升级为以专业调解人员为主、社区民警参与、特邀调解员辅助的“老杨调解中心”,成为全省基层公安机关首家民间调解组织,继续传承和发扬“枫桥经验”。

    在调解中心的一面墙上,“访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的调解工作“四千精神”格外醒目。十余年来,老杨调解中心坚持为群众排忧解难,累计调解案件3767起,兑现各类经济损失赔偿(补偿)1.8亿元。

    如今,枫桥当地已全面整合“公、检、法、司”资源,形成了调委会牵头、调解中心为核心、志愿者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联动新格局。此外,枫桥镇还创新建立“专业调解攻克疑难问题、联合调解化解矛盾纠纷、驻村指导预防矛盾隐患”的三级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调解不是和稀泥,是用百姓的智慧,去化解百姓的矛盾。”杨光照说,自己能管的事就那么多,但管好这些小事,枫桥就能够更加平安和睦,“每个小家和睦了,我们的国家就平安了。”

    在人民调解员杨光照(中)的调解下,当事人握手言和。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供图

    在浙江,像“老杨调解中心”这样有影响力、好口碑的人民调解团队近年来如潮水般涌现,湖州“德清嫂”、衢州“钱江源老娘舅”、丽水景宁“平安畲娘”、舟山“东海渔嫂”等调解品牌逐渐响亮,已成为当地人民调解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在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指引下,各地在调解品牌打造上不遗余力,不断强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探索人民调解工作新模式、新方法,推动调解工作向着法治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例如,杭州重点打造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在市司法局、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置行政争议调解室,聘请专职人民调解员,发挥群众工作优势,把行政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宁波成立全国首个地市级调解学院“宁波调解学院”,构建“理论+实践”“线上+线下”培训体系,强化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温州探索吸纳新调解力量全面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新模式,建立市、镇、村三级乡贤组织,选聘88名乡贤,返聘“五老”退休人员积极参与乡村矛盾纠纷调解;台州天台创新开展“和合调解”工作法,将和合文化思想与人民调解工作相融合,实现自治、法治、德治同步推进;嘉兴桐乡创新推出法官和人民调解员“双向派驻”工作机制,进一步前移人民调解关口,延伸人民调解触角……

    自成立以来,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持续聚焦品牌示范引领,截至目前已创建省级金牌调解工作室209家、“金口碑”区域调解品牌7个,通过打造调解品牌集群,构建起覆盖城乡、基层广泛的调解网络,并完善人民调解员各项制度,进一步提升调解影响力、群众认可度和遇事首选度,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

    “以外调外”的浙江样板

    “事情终于顺利解决,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近日,在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室,一起因双方沟通不畅,货物制作进度延误导致的涉外贸易纠纷得到圆满解决,也门籍客商穆罕默德对调解员连连表示感谢。

    在这场调解中,伊拉克籍调解员卡米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凭借语言和文化的优势,耐心聆听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和意见,以中立和专业的态度引导双方达成共识,成功化解了这场矛盾。

    “作为外籍调解员,很高兴能够为中外商人提供调解服务,帮助他们化解矛盾,促进贸易往来。”卡米来说。

    外籍调解员卡米来(右三)正在听取当事人发言。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供图

    义乌,这座被誉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城市,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紧密的经贸往来,境外常住人员高达1.5万人。在频繁的经贸活动中,摩擦和纠纷难以避免,如何高效化解这些涉外纠纷,维护对外贸易秩序,提升外商的营商环境体验,成为义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高效快速解决涉外矛盾,“以外调外”的纠纷调解新模式应运而生。

    2013年5月,全国首家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义乌成立,该委员会聘请在义乌经商的外籍人员担任“国际老娘舅”,创新“以外调外”工作法,将国际贸易带来的涉外纠纷有效化解在市场、消解在萌芽。

    目前,义乌“外调委”已建立起一支由14个国家、15名外籍调解员参与的涉外调解队伍,实现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世界9大主要语种全覆盖。

    为打破涉外调解中面临的时空限制,义乌“外调委”还联合法院创推“微信调解室+共享法庭”等远程调解模式,大大缩减了跨国商事纠纷调处时间。同时还在外国人聚居的社区、火车站等地点设立移民服务站点和调解室,将涉外纠纷调解工作纳入社区网格管理。

    外籍调解员的参与,不仅打破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还显著提高了调解的成功率。截至2023年底,义乌“外调委”已成功调处各类涉外纠纷1246件,涉及金额达1.33亿元。

    据了解,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近年来积极开展人民调解理论研究,不断探索新时期调处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像义乌“以外调外”这样的创新模式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不断持续完善和优化,推动不同人群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享发展成果。

    人民调解组织“全面覆盖”

    人民调解在基层深入扎根,其触角广泛延伸,不仅覆盖社区村落,更触及高墙之内。

    “矛盾调解,在场的人多帮着说一句话,可能这事儿就成了。”日前,浙江某监狱驻监人民调解室调解员在多方合力之下,通过专业规范的调解,耐心细致的沟通,成功调处了一起罪犯和被害人家属之间,跨度长达15年的民事赔偿。

    这次成功的调解,不仅为罪犯解开了心结,更重燃了他重塑改造的信心,点亮了希望。该监狱负责人表示,将这样的“成功案例”转化为“成功经验”,对激励罪犯积极改造有着不可估量的正向作用。

    近年来,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深入落实省司法厅《关于加强省属监狱企业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方案》,通过专业的指导,推动了人民调解工作室向省属监狱企业延伸覆盖。

    与此同时,协会还制定了详细的《驻监狱企业人民调解工作室规范化建设指南》,从运行模式、工作要求到调解规则和方式,都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已有17家人民调解工作室进驻16家监狱,实现省属监狱全覆盖。近两年,这些入驻的人民调解工作室成功化解了80余件矛盾纠纷案件,涉及金额达200万元。

    临海市拘留所内设置的矛盾纠纷化解室。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供图

    此外,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还与公安厅监管总队合作,共同打造“全省拘留所人民调解工作室全覆盖”。其中,部分拘留所还通过创新机制、优化软硬件等措施,推进调解工作的开展。

    例如,临海市拘留所在拘区内专门设置矛盾纠纷化解室,设立会商区、交流区、工作区,并开通远程视频会见,方便被拘留人员与所外当事人线上沟通,在短暂的拘留期限内化解矛盾,减少矛盾重新流入社会的风险。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有79个拘留所成功设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积极发挥指导作用,推动拘留所对拘留对象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摸调处,实施闭环管理,同时与属地人民调解协会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调解走出市场化新路径

    基层治理,在于经年累月的智慧沉淀,更在于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所走出的新路径。

    近日,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的泰和天平调解中心内,中心主任王法金与街道司法所所长支旭兰正全神贯注地研究着案例,一场关于劳务受伤责任纠纷的调解方案讨论正在展开。

    这是调解中心日常的一幕。自成立以来,无论是劳务责任纠纷、承揽合同纠纷,还是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各类民商事矛盾纠纷均在此得以妥善解决,特别是在商事纠纷方面,已成为群众信赖的纠纷解决平台。

    泰和天平调解中心的调解员正在进行调解。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供图

    统计数据显示,商事纠纷在杭州法院民商事案件总量中占比超过六成,因此,市场主体对更加多元、高效、专业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需求迫切。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杭州市场化解纷机制应运而生。

    2021年7月,经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准,杭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场化解纷机制的试点工作。除了传统的人民调解等公益性调解模式,还积极引入律师、公益性民非调解组织等专业力量,为各个主体提供更为专业、高效的解纷服务。

    在此背景下,2023年4月,在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和杭州市人民调解协会共同推进下,一个具有公益性、多元化的民非调解组织——杭州市余杭区泰和天平调解中心成立。

    据王法金介绍,泰和天平调解中心是省内首家,主要由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军官、司法行政干部调解专家团队和专业法律人士团队组成的民非调解组织,目前已集结来自全国各地的27名高水平调解员。自2023年9月至12月,中心共调处各类纠纷案件120件,调解成功率达到67.7%。

    接下来,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将进一步完善“泰和”调解模式,探索优化社会化、市场化解纷机制,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吸引更多优秀退休公、检、法、司法行政等成员加入,形成多领域的专业办案力量,积极开拓民商事领域的纠纷调解,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据了解,市场化解纷机制通过及时引入专业人士,以最小成本高效解决纠纷,有效弥补了传统调解方式的不足,成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重要手段。当前,杭州市在积极探索市场化解纷机制实施路径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杭州经验”,这一经验有望得到进一步推广,促使市场化解纷模式在之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回顾过去的十年,在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的引领下,广大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始终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的理念,切实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消解在萌芽状态,为社会和谐稳定筑起了坚固的“第一道防线”。

    人民调解之花,在浙江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灿烂夺目。

    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调解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人民调解的新篇章正在谱写,和谐社会的宏伟画卷也已然徐徐展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