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咸,食物五味之中,“酸”味独占鳌头。而对于平湖人来说,一提到酸,立马想到的便是“玫瑰米醋”!
它是烧菜、蘸碟的绝佳搭档,是家家户户“出镜率”最高的调味料,更是游子离开家乡“返程后备箱”里的必需品。这种如诗如画的液体,宛若生活中的点滴温暖,陪伴着我们度过每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日子。
这一瓶色泽鲜亮、口感温和的醋,为什么总能让平湖人惦念不已?
平湖人熟悉的这一口醋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关于“玫瑰米醋”先来补充一个冷知识~虽说“玫瑰米醋”的名字里,含有“玫瑰”二字,听着有点浪漫,但这却跟它的原料没有关系,而是因为成品米醋色泽晶莹,呈现出透亮清澈的玫瑰色而得名。
▲平湖人最爱吃的这一款玫瑰米醋酸度为3.5度
平湖人吃“玫瑰米醋”,认准的是老鼎丰的“群欢”牌。尤其是480ml的玻璃瓶装,瓶身上贴着以玫瑰色、蓝色与白色相间的标签纸,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形象”。
这一口平湖人舌尖上的鲜酸,最早要追溯到1847年。那时,平湖市老鼎丰酿造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平湖老徐鼎丰官酱园”创立,也开启了制作玫瑰米醋的起点。
时光流转中,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工艺。如今,老鼎丰依旧沿用古法制作工艺,春酿秋韵,让简单的大米有了别样的滋味。
老鼎丰的副总经理姜广毅,是闻着醋香长大的。“小时候经常去厂里玩,那时候的老鼎丰还在君悦大酒店附近,就是老底子平湖大厦那块。”
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姜炜就已经进入工厂,在米醋车间工作。初入工厂之时,玫瑰米醋的生产陷入低迷期,姜炜一点点把米醋的制作技艺学到手并发扬光大,让这场酸味盛宴能延续至今。
在传承人姜广毅看来,玫瑰米醋的制作是个“静待花开”的过程。
从浸米、蒸饭,到发花、醋酸发酵,再到陈化储存、消毒灭菌灌装,没有任何添加剂,没有太多人工干预,利用空气中的自然菌落群,让本地大米长时间的静止发酵,一瓶平湖人厨房间里常见的玫瑰米醋就这样被生产出来了。
▲发花中
发花是玫瑰米醋制作的最重要环节。大米洗净浸泡之后蒸熟,入缸放置时在中间挖一个洞,也叫“搭窝”,使得发花时空气中的有益菌能充分地与大米接触。“整个发花时间大约为2-3个月,能形成红曲霉菌、黑曲霉菌等多种颜色的菌花,这是决定米醋风味的关键,”姜广毅介绍道。
而醋酸发酵则是最考验制醋师傅技艺的一环。“每天都会安排师傅来查看醋酸发酵的情况,适时检测酸度和风味,以保证最后成品的口感。”
▲醋酸发酵中
从洁白的大米变为艳如玫瑰的米醋,整个流程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在散发着醋味的车间里,时间滴滴答答地流逝,锁住的是记忆中最难忘的老味道。
平湖人的这款“限定美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打开一瓶玫瑰米醋,一股淡淡的酸味涌入鼻腔,不同于老陈醋的“强势”,玫瑰米醋的口感就犹如江南女子一般温柔婉约,入口柔和,酸而不刺激,略带鲜甜味。在搭配海鲜、点心等食物时,完全不会“抢风头”,更能激发出菜肴原本的鲜香味。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玫瑰米醋也是如此,是江南一带才能酿造出的独特风味。“江南地区四季分明,每个季节温度、湿度都不一样,还有特别的梅雨季节能使菌落充分发酵,正是这样特别的气候才能形成玫瑰米醋的特殊风味,”姜广毅说。
▲“群欢”牌的玫瑰米醋推出了小包装和大容量,产品线越来越丰富
小小一瓶醋,是千百年来大自然给予江南人的丰厚馈赠。而在一代代平湖人的手中,这种古老的美味历久弥新,正在抓住越来越多食客的味蕾。
春季投料,一年只产一批,老鼎丰坚守的慢工艺,换来的是醋香飘万里。目前,老鼎丰一年能产出原醋5000吨。不仅在浙江各地受追捧,也逐渐得到北方市场的青睐,销往北京、黑龙江、吉林等地。
对于平湖人而言,玫瑰米醋不仅是一种佐餐伴侣,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更是一份难以割舍的乡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