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北京停止集中供暖的前一天。尽管在气象学意义上还未正式入春,但暖意却已经藏不住了。
下午,乔叶早早地迈入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门,在北京数年,她对这里早已熟络。一边走,乔叶指着一只懒洋洋的三花猫告诉记者,别小看这只猫,它常年在这附近,大家都管它叫“馆长助理”。
这次,乔叶是作为春风悦读榜的终审评委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与她几乎同时到场的还有欧阳江河和杨念群,春风悦读榜的老朋友李敬泽也来到了会场。由于工作原因无法来到现场,阿来、毕飞宇、艾伟、毛尖四位评委在线上参与。
线上线下,各位大咖齐聚一堂,只为了一个目的——评选第12届春风悦读榜年度榜单。这也是新人记者第一次现场见证各项春风大奖的诞生,一场以阅读为名的“头脑风暴”正徐徐展开。
评委们现场讨论。吴思娴 摄
“两个西川”
作为全国唯一的机构媒体主理的权威图书榜单,以媒体视角观察捕捉每年的文学风向,向来都是春风悦读榜的最大特色。
从古至今,诗歌都是人们抒发情感的重要文学载体,时至今日,诗歌依然给予我们慰藉。因此,今年春风悦读榜特别新设了“春风诗歌奖”。
讨论一开始,欧阳江河与阿来不约而同地提名了西川的《巨兽》。在欧阳江河看来,《巨兽》是对西川40多年写诗经历具有总结性质的一部诗集。
“西川和于坚,都是在语言上有自己贡献的诗人。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区别于大多数诗人。像西川那样使用语言的,真没有几个,我觉得他运用的北方语言几乎达到最高成就。可以说,西川的语言,他不写就没有别人能写。”
终评审欧阳江河表示,他的票投给“两个西川”。吴思娴 摄
欧阳江河表示,西川是一个勇于自我突破的诗人。西川早期的诗,非常具有知识分子气息,深受读者喜爱,后期受到当代美术、摇滚乐的影响,他的诗歌也呈现出非诗歌甚至反诗歌的气质,甚至越来越难理解。“但写不让人喜欢的诗也是一种勇气。对《巨兽》这部作品,我投票给‘两个西川’,一个是早年的西川,一个是现在的西川。”
李敬泽认为,优秀的诗人能让其他作家得到文学的养分,学的不是他们的辞藻和修辞语言,而是一种语言的结构。
探索语言的无限边界,这或许也是“春风诗歌奖”的意义所在。
文学未来的惊喜
进入“春风新人奖”的评选环节,拿起候选名单时,几位评委都轻微皱起了眉头,陷入类似的纠结。
今年的新人写作堪称“神仙打架”,一大批80后、90后作家迎来集中性的爆发。
终评审李敬泽认为,新人奖对评审提出了看到未来的要求。吴思娴 摄
“这次参评的新人作家实力普遍都很强。一开始我就有预感,今天最容易‘难产’的就是新人奖。”面对激烈的竞争,自诩为“评奖精”的李敬泽也犯起了难。
在评选过程中难舍难分,但评委们投票决定打破常规,同时产生两位“春风新人奖”:薛超伟和吕晓宇双双入选。
《隐语》是薛超伟沉淀八年集结的九个中短篇小说,风格、人物、题材各异,有肆意汪洋之感。艾伟认为,薛朝伟的《隐语》《化鹤》等数篇小说写得非常好,极具才华,已显现出成熟作家的笔力。
而吕晓宇的《水下之人》从五十年之后的想象写作与当下时间的互文,将诸多人物放置于历史、文明、国界之间,勾勒出混乱时代缝隙中的“水下之人”,以文学的角度,体现了文学对历史与未来的思考。
“新人奖最需要的,其实是发现的勇气。我们希望在看到新人作品的同时,看到文学未来的惊喜。”李敬泽说。
女性的女性视角
与“春风新人奖”的选择困难不同,尽管竞争依旧激烈,但“春风女性奖”的评选,评委们达成高度统一的意见。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女性主义书写,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女性的生活、情感和工作,而女作家在文学版图中也逐渐占据“半壁江山”。为呼应这一趋势,第11届春风悦读榜首次设立“春风女性奖”,乔叶的《宝水》摘得桂冠。
终评审乔叶,也是首位春风女性奖获得者。吴思娴 摄
在过去一年,女性主义写作持续发力。评委们也对“春风女性奖”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应该颁给女性作家,还鼓励直面女性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的女性视角。
艾伟表示,《盐镇》是2023年重要的女性非虚构写作,女性视角下的女性生存状态尤为珍贵。毕飞宇、毛尖等评委也同样推荐了《盐镇》。最终,易小荷的《盐镇》全票通过,获得“春风女性奖”。
多元的评论模式
“过去一年,许多评论家都推出了优秀的作品。但我们绝对不能忽略,2023年中国文学批评界的一个大事件,就是陈晓明出版他的评论全集。我个人认为,陈晓明对过去三四十年的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影响很大,在2023年把‘春风评论奖’颁给这部洋洋大观的文集,可信度更高。”毕飞宇说。
李敬泽表示认同,陈晓明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国文学观念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部文集不仅好读好用,还具有很强的理论能量。
同时,毛尖也提出,陈晓明漫长、扎实又筚路蓝缕的工作确实令人敬佩,而作为一个2023年的年度奖,错过现象级的评论作品也非常可惜。
谈起2023年现象级的文学作品,《繁花》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本横空出世的《繁花:批注本》在原著的基础上,对沪语方言、重点情节加以批注和鉴赏,15万字的批注带领无数读者走入另外一个“繁花世界”。
欧阳江河也认为:“这两本书代表着不同的评论模式,都非常出色。”
为了避免“遗珠”的产生,评委们共同推选《陈晓明文集》与《繁花:批注本》获得“春风评论奖”,既尊重传统,也鼓励创新,这正是春风的魅力。
莫言的“新锐”与王蒙的笔耕不辍
作为春风悦读榜的传统大奖,年度致敬奖、春风白金图书奖、春风白银图书奖(虚构、非虚构)奖项的角逐,也更为激烈。
2023年,不仅新人写作的百花齐放,不少著名作家也都拿出了亮眼的作品:89岁高龄的“人民艺术家”王蒙笔耕不辍,推出最新中篇小说集《霞满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则捧出了自己的剧作转型之作《鳄鱼》;暌违六年,张翎继《劳燕》之后,写下“战争的孩子三部曲”的中篇《归海》……
乔叶感慨道:“越是成名的作家,越是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鳄鱼》我读了两遍,还是很震惊,写得特别好。王蒙老师也是坚持在创作的状态,他们都在自我创新、自我拓展中拿出了特别有说服力的文本,这确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致敬。”
尽管王蒙的《霞满天》和莫言的《鳄鱼》呼声最高,但“年度致敬奖”与“春风白金图书奖”该如何抉择?大家仍是莫衷一是。此时,李敬泽说道:“《鳄鱼》是莫言的剧作转型之作,莫言现在还是新锐剧作家呢。所以‘年度致敬奖’似乎更应该授予王蒙。”
幽默的发言引起一片笑声。经过投票之后,“年度致敬奖”与“春风白金奖”分别归属王蒙与莫言。
罗伟章的力作《尘世三部曲》聚焦变化中的中国西南乡村,以及生活在正在消亡的村庄里的群像,精准呈现了当代乡村的现实图景,赢得评委们一致好评,获得春风白银图书奖(虚构)。
终评审杨念群,对非虚构写作有着独特的见解。吴思娴 摄
非虚构类写作,也一直是春风悦读的重点关注。今年新加入的评委杨念群多年来对非虚构写作有着独特的见解。
“我比较偏重《县中的孩子》,它写作方式是纪实的,蕴含着强烈的社会关怀,有社科调查、访谈口述等形式,综合性比较强,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比较大。从综合角度来说,这是我看好的一本。”
杨念群强调,非虚构写作特别要注意社会影响和社会关怀,“换句话说,咱们有点社会责任,这样非虚构的力量才会展现出来。”他还建议增设“春风历史榜”,让非虚构写作的关注和定义逐渐清晰起来。
各项春风大奖已经公布,4月19日,第12届春风悦读榜年度颁奖典礼将在杭州举行。
这个春天,让我们继续与春风相伴。
“转载请注明出处”
薛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