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浙江日报》今日嘉兴刊发《激活人才引擎 赋能城市发展》,全文如下:
秀洲:筑就青年人才梦想之城
近年来,秀洲区积极打造青年人才的“梦想之城”。数据显示,5年间,新增就业大学生超过7万人。去年新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31名,新增就业大学生1.8万人,创历史新高,引进全职青年博士84名、连续两年实现翻番。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为了千里奔赴而来的青年们,秀洲拿出“真金白银”的具体举措,不断扩大青年“朋友圈”。出台《关于加强引进高校毕业生全力打造“秀水泱泱·智汇秀洲”青创之城若干意见》,全面覆盖大学生来秀实习、应聘、入职、在职、安居全流程补助。大力实施“星耀南湖”人才计划、硕博倍增计划、大学生“550”引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新政。
安居才能乐业。秀洲高标准建设一批青年人才公寓和青年体育公园、青年双创空间等综合服务设施,增强城市的“年轻气质”和“活力指数”。还推出“青年人才驿站”短期居住服务政策,到秀洲求职、洽谈的年轻人,只要提供相关证明,即可在驿站免费入住,让很多年轻人直呼“爱了”。
除了以才引才,高能级人才项目引进也是青年人才反哺秀洲产业的重要一环。去年5月,“秀水之光”2023光电产业论坛在秀洲区举办。论坛上,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管小伟带着他创立的嘉兴合浙兴光电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签约入驻秀洲文创园。从就业者到创业者,管小伟不仅实现身份转变,他的公司和团队还将成为集聚人才的新磁场。
平湖: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浙江锋源氢能是平湖一家专注新能源领域的领军人才企业。近三年,该公司负责人贾璐博士领衔高端人才研发队伍,研发了130多项专利技术,公司产值逐年翻番,去年成功突破亿元大关。
贾璐博士团队能落地平湖,得益于近年来平湖抢抓人才加速回流浙江的窗口期,不断创新引才政策和优化提升人才服务。
为确保人才顺利落地,平湖打造了一批产业园。平湖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0多个院校共建了研究院,建成各类两创园、产业园、小微企业园40余个,吸引了一大批科研人才、投融资人才落户。
以政策、平台吸引人才,用真情服务留住人才。平湖以“妈妈”式的人才服务保障,优质的营商环境,打造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去年,平湖启用上海人才服务飞地,涵盖报本思园、新仓人才之家、高技能人才之家等多个阵地,并在全省率先发布《人才服务工作体系建设规范》《首席人力资源官管理规范》等“1+N”人才服务体系团体标准,打造“1+8+N”平湖人才服务矩阵。
每一条举措、每一项服务,均彰显了平湖识才、爱才、敬才的城市温度和智慧,让人才在平湖收获创业安居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嘉善:解决好人才关心的关键事
近日,在嘉善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东侧一条小路边,一个面积不到2平方米的“警立方”悄然上岗。它看似不起眼,却是夜晚的“守护者”。
“考虑到科研人员工作时间不固定,经常晚上十一二点才下班,我们应嘉善示范区管委会要求,在这个路段设立了岗亭,增加见警率,提升安全感。”县公安局西塘派出所副所长范峰介绍,该路段是从园区到人才公寓的必经之路,由于位置偏远,这里一到晚上仅有路灯照明。为此,嘉善示范区管委会联同西塘派出所设置了“警立方”,配备警务人员从18时值班至零点,保障过往行人安全。
“为给人才创造一个安心工作生活的环境,我们不只人防,还有技防,通过无人机定时巡逻、视频监控全覆盖等方式,及时发现警情,快速反应,保障园区安全。”范峰说。
打造优质人才服务生态,不仅要摸准摸清人才需求,更要解决好人才关心的“关键事”,让人才服务直抵人心。近年来,嘉善示范区管委会聚焦人才精细服务,通过定期开展走访调研活动等方式,加强与人才的沟通,充分了解人才诉求,量身定制服务方案,不断提升人才服务精度,有效解决人才普遍关注的住房安居、配偶随迁、子女上学等问题,减少他们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不断增强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感、融入感和归属感,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海盐:培养“订单式”技能人才
“确保电厂的安全运营需要从日常维护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不久前,中核集团、秦山核电首席技师何少华荣获了浙江省政府授予的“浙江省新生代突出贡献浙派工匠”称号,他因为一颗螺丝钉故障,多年来一直苦心钻研核电检修技艺。
同样获此殊荣的还有中核二三公司秦山分公司的彭存利。在海盐,像何少华、彭存利这样的高技能人才并不是个例。“盐邑匠才”人才辈出、后浪竞奔涌的蝶变,是海盐县产教融合、同频发力加快“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果。
在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道路上,海盐县深耕工匠培育“沃土”、打造一批工匠成长“摇篮”。2023年嘉职院海盐分院开启办学,让“大学梦”在海盐扬帆起航;海盐核电产业学院正式揭牌启动,依托中核运行公司优势资源,协同嘉职院海盐分院、海盐技工(理工)学校、核电关联产业联盟,构建起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截至目前,海盐县累计拥有高技能人才约4.1万人,占技能人才43.44%,其中全国技能人才最高奖——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人,全省仅5人;“长三角大工匠”1人,全省仅10人;“浙江工匠”19人,数量居嘉兴市前列。
桐乡:飞越五城绘好招商图
“最终让我们选择在桐乡落地项目的,是这里招商干部的真诚和细致服务。”从主动找上门到线上线下洽谈,再到高效解决问题,海南金盘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划部经理曾龙说,企业是被桐乡招商引智干部满满的诚意打动的。
拼经济,首先是拼招商、拼项目。机票、火车票、汽车票,林林总总加起来20张,累计里程6000余公里,飞越5座城市,这是桐乡开发区(高桥街道)招商员何兴强30天描绘的“招商地图”。
桐乡市紧扣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三个“一号工程”等中心大局,坚定不移把“招商大突破、项目大攻坚”作为2024年头号任务。
开年以来,桐乡全面深化干部资源倾斜集成改革,抓好干部精准赋能,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领衔,市镇两级“一把手”挂帅,组建开发区、乌镇、融杭、临空四大招商兵团,带动全市招商精锐骨干100余人,先后赴7个省份34个城市开展招商引智,共签约项目27个,计划总投资248.77亿元。
“2024年,我们将发挥好干部这一决定因素,创新人才这一关键变量,加快集聚一批规模大、层次高、带动力强的项目,争取项目总投资突破1000亿元。”桐乡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南湖:造好人才技能“练兵场”
开展“两大主平台”建设立功竞赛,覆盖重大项目136项;举办区级技能竞赛15项、镇(街道)级技能竞赛42场;“南湖劳模工匠技术服务”嘉年华推出“工匠课堂”活动11次,开展劳模工匠志愿服务活动58场,服务企业210家……透过去年南湖区工会工作“答卷”的部分数据,可一窥南湖区总工会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全力以赴引育人才、动员创新的不懈努力。
一直以来,南湖区总工会主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劳模工匠创新平台建设、“以技提薪”能级工资集体协商等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南湖区总工会在提能强素上下功夫,通过做精做实培训课程、不断加强技能竞赛、持续深化立功竞赛,大大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在选育留用上下功夫,通过打造技术攻关“桥头堡”、人才技能“练兵场”、技术成果“孵化器”、工匠精神“传承地”,有效激发全区职工创新动能,全区工匠梯队选育、创新工作室培育、联盟创新智库激活等亮点纷呈。
同时,南湖区总工会在服务激励上下功夫,通过定期开展红船服务“南湖联盟”活动,出台《南湖区深化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助力和谐共富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人才搭建展示、交流、学习平台。
踏步新征程,启动新任务。2024年,南湖区工会将进一步发挥好工会在产业现代化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为全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长久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海宁:“风车茉莉”香飘全国
在海宁市斜桥镇新农村南角里,有一家年轻人创办的园艺企业——海宁华璟园艺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海宁两年多,他们培育的苗木花卉,已经在大半个中国扎根开花。“我们的销售已经覆盖到了全国近80%的省份。”该公司执行董事黄志俊说。
这支年轻的团队由5人组成,是一群80后和90后,来自全国各地。两年多来,他们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协助下,与省农科院、林科院合作,成功引育了一大批景观苗木。像他们培育的意大利络石,被誉为“风车茉莉”,在市场上一直很走俏。目前基地里已经培育意大利络石苗木80亩。
黄志俊说,海宁是他们创业的一块福地。在这片沃土上,他们的园艺公司迅速发展起来,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不仅是海宁市虹越花卉、塔莎园艺的主要供应商,销售还拓展到了网上,每年可销售花卉苗木50万盆,产值可达四五百万元。
和花卉苗木打交道久了,他们也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天地里有了新的发现,几位年轻人有了更大的抱负,力争培育出属于自己的新品种。“我们现在在储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目前已经培育出了两个我们认为有市场价值、推广价值的新品种,接下来准备申报新品种权。”黄志俊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