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皓“粤”映“江”水

    潮新闻 记者 黄云灵 黄小星2024-03-23 14:29全网传播量11.1万
    00:00
    00:00


    一个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引领者,是开风气之先的排头兵;一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是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探路者。眼下,广东和浙江两省,正携手谱写更加精彩的交流合作新篇章。

    3月22日至23日,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在广东学习考察。两省举行了合作发展交流座谈会,深化战略对接,促进互利共赢。在广东期间,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还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数字经济、营商环境、改革开放、人才工作、城市建设、文化强省等方面,先后在广州、深圳多个点位考察学习,并看望在粤浙商代表。

    某种意义上,在广东的考察也是一次回访。去年11月,广东省长王伟中曾率广东省政府代表团到浙江,学习借鉴浙江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两省合作走深走实。

    广东和浙江,相距千余公里,各是岭南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发祥地,而看似不同的背后,实则目标同向、精神契合、纽带相连。挖掘双方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基底和密码,有助于两省加强联动,拓展经济纵深,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味蕾相通

    有人发现,如果把粤港澳大湾区旋转90度,就能看到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杭州湾区”。作为中国东部大陆的两颗璀璨明珠,广东和浙江同样有着漫长蜿蜒的海岸线,同样有着“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作为各省的“第一城”,广州与杭州都承载着强大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和“吸人”能力,还有一重神奇的缘分是:2010年,亚运之光点亮珠江之畔;2023年,杭州也成为亚运东道主,喜庆的烟花沸腾了钱塘江水。

    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中国》里说,“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粤浙两地的餐桌,不难窥见其中的味蕾相通。

    春日不迟,相逢有时。春意渐浓之味,是万物复苏的鲜嫩,是生机破土的醇香。

    当惊蛰的雷声滚过,便吹响了食用春鲜的号角。不时不食,讲求时令,对待食物,粤浙人民都有一样的珍视,甚至争分夺秒的紧迫感。羊城春日,市花木棉红火热烈,花下更不乏捡拾花朵回家煲汤的街坊,他们认为,木棉花是祛湿佳品,正好抵御回南天无孔不入的湿气;杭城四月,喝上一杯鲜灵绵长、满口豆花清香的龙井新茶,是杭州人独有的春日仪式感。

    而无论是公认的美食天堂,还是民间调侃的“美食荒漠”,在粤浙两地寻根溯源,也不难在舌尖上相逢:一道白切鸡跨越山海,无论蘸取的是葱姜蓉与浓香花生油,还是酯香强烈的母子酱油,讲求的都是原汁原味、尊重本原。在浙江,高端餐饮里,粤菜必须占有一席之地,而随着产业交融、人口迁徙,原本小众、重口的老广猪杂粥,近些日子也在杭城夜色里活色生香——可不嘛,杭州人对下水的爱也绝不逊色,要知道,被评上米其林的方老大面馆里,最先售罄的拌川快炒浇头,莫过腰花、猪肝、大肠。

    如果按照西方俗语,“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粤浙人民的舌尖味蕾,也是骨子里某种血脉基因的体现。两地人民,可不止在进食上与时间赛跑,广东和浙江都有着改革开放的深厚基因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追求。吃饱了饭、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发争先、勇立潮头才是题中之义。

    不难看到,在饮食上南北兼容、讲求平衡的浙江,却出了不少敢想敢试、敢为人先的民营企业家;“天上飞的飞机不吃、水里游的轮船不吃”“无所不吃”的广东人,在持续推进制造强省、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等方面也不遑多让。

    文化同频

    “粤”来“粤”好,“越”唱“越”响——当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打破中国戏曲电影历史票房纪录,并荣获第19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等多个重量级奖项,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陈丽君和李云霄共同演唱的越剧《新龙门客栈》也正快速出圈,收获一大票年轻观众的喜爱。

    粤剧和越剧,同音也同频;广东和浙江,在文化上有着许多相似基因和气质。

    往前追溯,广东有石峡遗址,这个发现,为探索岭南地区从原始社会到秦汉以前的社会文化的发展找到了一把重要的钥匙;同期的浙江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并且,有学者认为,5000年前左右的石峡文化,明显受到良渚文化的强烈影响——良渚文化一整套用玉制度所代表的文明等级社会文化圈,粤地正是其西南边界。

    近现代时,两省均留下了闪耀着革命精神的红色地标。广东有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俞秀松、陈望道、邵飘萍等浙江人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看当今,粤浙两地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浙粤两省曾签订文化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十个合作项目签约总金额达240亿元;2022年7月,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文沁阁)和杭州分馆(文润阁)同时开馆……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一位哲学家说的话:“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面对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文化,广东和浙江也竭力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广东从建设“文化大省”战略到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抓重点考古项目,丰富文化设施,扶持文艺精品创作,文化自信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的脚步亦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文化浙江,再到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2023年,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首届“良渚论坛”举办,之江文化中心建成开放,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弘扬和传承区域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强凝聚力,也在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早在2021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6910亿元,连续19年居全国个省市区首位。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也从2004年的44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145亿元,占GDP比重从3.8%增长至6.95%。

    在此次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在广东学习考察中,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提到与浙江深化文化旅游合作,携手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做好文化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加强文旅资源双向宣传、客源互送,吸引更多海内外旅客领略“诗画江南”、岭南秀色。

    经济竞合

    在全国经济版图上,广东和浙江都是“挑大梁”的沿海经济大省。

    2023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13.57万亿元,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浙江GDP也突破8万亿元,稳居全国第四,且增速高于全国水平0.8个百分点。

    过去一段时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中显得脆弱乏力,而从结果看,广东和浙江均经受住了考验,展现出不一般的韧性和活力。

    回看两省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广东和浙江都持续以创新驱动发展,致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广东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202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均居全国首位。浙江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牵引,启动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2023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3%、7%、6.3%,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75%以上。

    两省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2年7月,《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去年6月,《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带来了经营主体发展的再上新台阶,截至2023年底,广东全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1800万户,其中企业突破780万户,个体工商户突破1000万户。浙江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日前正式施行,以十个章节、96条具体举措,在市场管理、政务服务、要素支撑、数字赋能、创新支持、开放提升、人文生态、法治保障等方面作出规定,具有鲜明的浙江辨识度。

    两省更始终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广东和浙江都是开放大省,在国际政治博弈和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两省外贸均冲击的背景下,广东继续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8.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0.3%,连续38年稳居全国第一,占全国外贸份额由年初的17.6%回升至19.9%。浙江同样聚焦聚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进一步提升开放能级和水平。2023年,浙江外贸进出口总值4.9万亿元,同比增长4.6%,外贸对全国增长贡献居首位。

    不过,两个经济大省也都面临着高质量发展“成长的烦恼”。

    从广东来看,“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就是一大烦恼。根据广东各地公布的2023年GDP数据,深圳和广州分别达到3.46万亿元和3.04万亿元,佛山和东莞为1.33万亿元和1.14万亿元,扩大到珠三角9城,其经济总量占全省比例超过八成,而广大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2市加起来占比不到两成。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要求“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浙江在这一方面表现突出。2023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6:1,比上年再度缩小0.04。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以长期领跑全国省区,离不开“千万工程”的实施和持续深化。据悉,广东当前正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头号力度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而从浙江看,与广东相比,浙江的创新能力、科技支撑能力还有不少提升和补强空间。数据显示,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委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局破题的关键,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学习广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经验,也将为浙江塑造发展新优势,续写发展新篇章。在3月22日下午,两省在广州市举行的合作发展交流座谈会上,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表示,希望浙江和广东两省持续深化交流合作,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攻关、产业协作、人才引育,在科创合作上向更高能级迈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浙山粤水共绘华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