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时,因为一部纪录片《极速猎杀》,叶夏安的心脏,仿佛瞬间被小小的昆虫击中。垒起来比本人还高的昆虫书籍,到日本拜访昆虫玩家,到马来西亚参加昆虫科考……在与昆虫打交道的六七年里,叶夏安成立了工作室,收藏了数千只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的各类昆虫,曾经的爱虫男孩也逐渐变成了“昆虫小达人”。
爱好昆虫的路该怎么走?爸爸叶军从始至终都保持着清醒头脑——既要保持兴趣,也要往正统科学方向培养。
为寻找一只锹甲虫
他连续几个周末“泡”在山里
本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杭州江南实验学校组织了一场“昆虫展”,几千只昆虫标本,都来自学校七年级男生叶夏安的收藏。当天,叶夏安还给同学们做了主题分享,讲述一个男孩与昆虫标本的故事,也邀请同学们一起见证热爱与坚持的力量。
“他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被昆虫占满了。”爸爸叶军常这样描述叶夏安对昆虫的痴迷。
曾经为了捕获一只花金龟,小小的叶夏安能在树下死守两个小时,被蚊虫叮咬到满腿是包却浑然不知。让叶军记忆深刻的,是一次为了寻找一只锹甲虫“天目之星”,父子俩连续几个周末上天目山小住,漫山遍野寻找虫子的身影。山中寻虫如大海捞针,连叶军都想要放弃时,叶夏安仍坚持折回寻找。
最后一次,终于在路边一条沟里,发现了一只“天目之星”。更惊喜的是,那只“天目之星”尺寸有52mm,是此前有记录的体型中最大的一只。
这些年,叶夏安通过野采昆虫,或者与其他昆虫爱好者交换、从正规渠道购买等方式,已经拥有几百种上千只昆虫标本。
2019年,在爸爸的帮助下,叶夏安成立了自己的甲虫工作室,幼虫培育、标本制作……一百多方的空间,就是他钻研甲虫的小小世界。而随着年龄增长,叶夏安对昆虫的喜爱并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因为了解的知识越多,而变得更加深入。
为了支持儿子的爱好,叶军不仅带着他野采,闲暇时也会带他拜访昆虫玩家,最远去了日本与甲虫名店老板交流,还参加过马来西亚婆罗洲的世界顶级昆虫科考营地,结识了全球各地不同年龄的昆虫“发烧友”。
在昆虫爱好者群体中,七年级的叶夏安是年纪偏小的那一个,得到了“大咖”们的很多偏爱。
几天前,学校组织一场科普实验秀,每个班都要出一个课题展示,叶夏安主动报名。主题确定、素材搜集、PPT制作……“虫圈”不少资深玩家都为他提供资源。
保持爱好之余
更希望能进行正统知识学习
把时间花在昆虫上,给叶夏安带来了什么?叶军很认可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的一段话——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万物皆可研究。哪怕是农村地区,也充满了科普的资源。每一块泥土,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晴朗夜空,都是科学探索的好机会。
通过研究昆虫,叶军看到了儿子的进步——很自主,有行动力;很专注,形成了知识富集和能力特长;特别有韧性,能坚持。按照倪闽景馆长的说法,这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与力量。
“因为天天跟昆虫打交道,他不需要在虚拟的网络消磨时间,也更尊重生命,热爱自然。” 从叶夏安痴迷昆虫开始,叶军对他的期望,就不仅仅是“玩虫子”,而是往学科方面引导。
有一段时间,叶夏安的学习状态不好,把精力都用在了玩虫子上。
“我会耐心跟他讲道理,也会带他去接触一些昆虫学方面的专家,为的是让他意识到,昆虫也是一门系统、专业的学科,绝不是小打小闹的低级趣味,也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储备。”叶军会给他购买专业的昆虫图鉴,还有大学相关的教科书,在他的引导下,叶夏安发现,哪怕是简单的抓虫子,用专业的“黑科技”的方法,就比自己徒手盲目抓捕效率更高;而昆虫的分布,背后也涉地理、气候及海拔高度、植被分布等多门学科,科学地锁定地点,也能提高抓捕成功率。
慢慢加深认知的叶夏安,学习劲头更足了。
“一些专业书籍上,文字是拉丁文的,他看不懂,甚至有了学习拉丁文的想法。”得知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有昆虫博物馆和昆虫方面的专家,叶军也带着儿子前去拜访,希望他能跟着专业老师构建更系统的知识体系,“现在他自己会主动了解,哪些大学有开设昆虫学相关专业,会评估自己的成绩,可以去拼一拼心仪的学校。”
相比结果,叶军更看重儿子努力的态度和过程——因为对昆虫的热爱,他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也是收获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