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杭州市高教园小学在官方微信号上,发布了一则“招募令”,邀请对昆虫感兴趣,想要走进大自然一览虫虫世界的同学,报名加入“虫虫科考队”。
跟昆虫打交道,一下子戳中了孩子的好奇心。出乎校长和老师意料,公告发布半个多小时,全校300多位同学,来报名的就超过200人。
这些年,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发现,爱好昆虫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也有不少学校推出有关昆虫的相关活动和课程。
为什么学校要在“昆虫”上大做文章?带领孩子研究昆虫的过程,又能收获什么?
首批15人组建“虫虫科考队”
半小时超200人报名
杭州市高教园小学是一所新学校,2023年9月首批招生,学校里现有的学生,都是一年级的孩子。
3月14日,学校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招募令,邀请同学们报名参加“虫虫科考员”,参加一系列与昆虫相关的活动。比如由专业教师带队,去到有树有花有虫的大自然,开启虫虫课堂,在不同的季节了解“什么昆虫生活在哪里”“它们的食物是什么”“有什么天敌”;还可以在寂静的夜晚欣赏萤火虫之光,参观养蜂人之家,探访蜂王和它的“臣民”;去森林公园寻找蝴蝶的家,去乡村的田野发现蚂蚁与蟋蟀的穴……在专业的知识梳理和现场引导下,科考队员也可以试着做一名合格的“昆虫捕手”,进一步了解昆虫习性,并亲手制作独一无二的昆虫标本,观察并分享昆虫世界的神奇奥秘。
小学低段的孩子喜欢昆虫,学校老师们并不意外。在此之前,高教园小学就给学生和家长发放过相关问卷调查,发现92.7%的孩子对昆虫感兴趣,85.8%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类似活动,能够多接触大自然。但“招募令”一出,火爆程度还是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首批“虫虫科考员”名额不多,一共15人。微信发布半小时后,全校300多位同学,报名人数就超过了200人。而未报名的同学中,老师们初步了解,有的同学因为本身害怕昆虫,有的是看到招募人数不多,感觉自己掌握的昆虫知识不够,自觉得没有竞争力而放弃了报名。
最终,因为报名人数众多,竞争激烈,学校开启了选拔。第一轮,先让报名的同学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昆虫知识,利用周末时间,制作一张“昆虫小报”。学校将从中挑选出前50位同学,进行第一次“虫虫科考”研学活动。活动结束后,会通过知识问答等考核方式,挑选出首批15位“虫虫科考队员”。
这则“招募令”,不仅孩子感兴趣,很多家长也来打听,能不能一起参加这个活动。出于家长们的热情,学校又新增了“虫虫科考助理”,邀请家长也来参加。
科学课上男生指出错误
学校推出“虫虫博物馆”项目
为什么一所小学,要带着孩子们去研究昆虫?这背后,是有着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背景,也有让孩子们在课间十分钟,能进行昆虫观察等更有意义的活动的考虑。
而对于高教园小学来说,更大的触动,来自于一名对虫子有着特殊爱好孩子。
虞佳雯是杭州市高教园小学的一名科学老师,有一次在课堂上,她正介绍猪笼草的结构。这是课程拓展内容,一谈到昆虫相关知识,一年级的孩子们总是特别有兴趣,参与感也很强。大家争先恐后地讨论,聊到猪笼草有一个“盖子”,孩子们想当然认为,当猪笼草捕捉到昆虫后,“盖子”会自动盖上,以此来抓住昆虫。
没想到,大家一致认可的合理想象,遭到了一位男生地反驳。
“他立刻指出,这是不对的,猪笼草的盖子根本就不会动,它的功能也不是捕捉昆虫,而是遮挡雨水。”这位男生是班上一位较为好动调皮的孩子,平时沉静在自己的世界,不过对昆虫特别感兴趣,经常带着虫子来上学。
当男生提出质疑后,虞老师课后特地查阅了相关知识来求证,发现男生是对的。
为此,虞老师特别表扬了这位男生。在周一晨会上,学校也点名表扬了他。
虞老师发现,从那之后,男生的课堂表现有了很大进步。“上节课让同学们观察昆虫标本,他拿出了自己带来的虫子,也会参与课堂活动了。”
在男生身上,杭州市高教园小学副校长陈玲婕感受到了昆虫带给孩子的“魔力”,更坚定了落实“虫虫博物馆”项目的想法。
“初步的设想,是在学校建立N个‘虫虫探秘廊’,让孩子们课间能在走廊上饲养、观察昆虫;成立两个‘虫虫展示厅’,展示昆虫标本等;创立‘虫虫博览馆’,设置知识区、体验区、互动区、丛林区,研发跟科学融合的相关课程。”陈玲婕副校长介绍,组建一支“虫虫科考队”,也是项目内容之一,不仅让学校的科学老师参与,也会联动校企合作,引入更多的校外资源,通过丰富的活动,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
让孩子研究观察昆虫背后
老师和家长更关注这些
这些年,在昆虫上做文章的学校并不少。
比如杭州江南实验学校的开学典礼,不仅变成了昆虫展,还邀请一位热爱昆虫的男生,来为大家做主题分享;杭州市九莲小学也曾为学校一位昆虫迷办过个展;在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为鼓励爱好昆虫的同学保持探索,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室;到了更高年级,在湖州安吉蓝润天使学校初中部,学校建立了“小法布尔”学院,带领同学像“专业大佬”一样研究昆虫……
可以说,昆虫是孩子求知路上,绕不开的一个“角色”。
在小学阶段,一年级下册的科学课上,就有关于昆虫的知识,研究对象是蚕宝宝;而语文课上,会涉及到蚂蚁、蜜蜂、蜻蜓、蝴蝶等等。
“我们其实很鼓励孩子们观察昆虫,一方面是对昆虫知识会有更具体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让孩子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虞老师介绍,一年级科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研究昆虫,就要学会观察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这个过程其实更是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于家长来说,相比于孩子学到哪些关于昆虫的知识,他们更在意孩子能力的获取和提升。
“比如加入‘虫虫科考队’,家长们关注到野外后,孩子能学会团结协作,遇到问题能自己想到应对的方法。”在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陈校长发现,现在的家长们,也很支持孩子们能够多多接触大自然,“他们希望课堂不局限在教室内,而是从教室延伸到室外,所以科考队的一系列活动,很能打动他们。”
而对于学校来说,让孩子们与昆虫打交道,背后更有深意。
“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让他们通过观察、记录、梳理,来培养科学思维,也是综合能力地提升。”陈校长坦言,“跨学科”是当下一个热词,而这也是“虫虫博物馆”项目的一大优势,“比如让孩子完成一幅昆虫小报,涉及到科学观察的方法,也是绘画能力的体现;而昆虫标本的制作,又事关劳动教育;野外探索,更是孩子勇气和独立生存能力地培养。”
孩子在研究昆虫的过程中,与大自然建立了紧密联系,一次次探索,也见证了孩子全面地成长。
专家点评——
在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教育研究院小学科学学科研究员姜向阳看来,一只昆虫背后,是让每个孩子在学校找到可以发展、成长的空间。
“对于低段孩子而言,动植物是具有治愈属性的。相比之下,可以调用更多器官来观察感受的昆虫,更能引发孩子的兴趣。”姜老师介绍,低年级的科学,往往以动植物入门,这也符合孩子心理成长的特点。
每个孩子在幼年时期,或许都对昆虫产生过兴趣,但随着年龄增长、时间推移,对昆虫的关注会逐渐减弱,究其原因,是没有通过观察获得更多的结果和信息。
“孩子观察能力不够,所以对昆虫的喜爱持续时间不长,可能一段时间就厌倦了,而学校要做的,就是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这项爱好变得可持续。”姜老师说,学校成立“虫虫科考队”,建立“虫虫博物馆”,让学生每天参与其中。在观察之余,同学们可以通过自然笔记,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整理观察成果,相互间的交流,也能获得新的知识,启发新的观察视角,以起到相互促进的正向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