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羽毛扇的制作,除了选毛、出片、洗片、理片、修片、缝片、装柄、排扇、装绒等九道主要工序,还有若干道小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一点都不能马虎。”近日,在湖城爱山街道状元街里的一场文创市集中,湖州市羽毛扇制作非遗传承人殷根毛展示羽毛扇制作技艺,“圈粉”了一大波市民游客。
“这些手工制作、纯天然毛羽的羽毛扇很精美,扇出的风也很轻柔,在city walk中还能偶遇湖州非遗,感觉很美妙。”余姚游客曹丽在社交平台中分享。
不论是氛围浓厚的非遗主题场景,还是制作精美的非遗文创周边、特色精彩的非遗体验表演,近年来,非遗在湖州文旅市场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已然成为旅游休闲体验中不可替代的新亮点。
今年,湖州推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荐项目和代表性单位,湖州天工羽毛扇有限公司的湖州羽毛扇制作技艺、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的双林绫绢织造技艺、长兴大唐贡茶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紫笋茶制作技艺等名列其中。
“除了经常受邀参与旅游景区、休闲街区、乡村民宿等地的非遗传承展示活动,这几年经常有文旅公司向我们抛出橄榄枝,共同研发适合旅游市场的羽毛扇新品。”湖州天工羽毛扇有限公司负责人许剑锋介绍,公司在非遗基础上创新设计特色旅游商品,推出彩折扇、扇舞流风·羽扇盲盒系列等,轻巧雅致更便于保存与携带,适用于多种场合和不同消费人群,深受旅游市场欢迎。
“通过将湖州非遗项目融入旅游空间、丰富旅游产品、设立体验基地、培育特色线路等举措,为旅游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大大增加了非遗的可见度和可参与度,让更多人能够了解、体验、喜爱并加入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助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艺术与公共服务处处长薛石川表示。
文化走向“远方”,旅游更有“诗意”。一直以来,文化是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核心资源,旅游亦是展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湖州深挖历史文化积淀,不断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实现文化对旅游内涵的提升和旅游对文化资源激活、保护、传承的“双向奔赴”。
春和景明,吴兴西塞山旅游度假区近来游客源源不断。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脍炙人口,也让西塞山名扬天下,同时,该度假区所在的妙西镇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1200多年前的中唐时期,“茶圣”陆羽寓居杼山妙喜寺,以毕生精力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研究专著《茶经》,由此奠定了湖州作为“茶经故里”的历史地位。
“我们以陆羽茶文化基因转化利用为路径,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丰富产品业态、拓展旅游新场景。”吴兴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吴仁斌介绍,去年以来,该度假区打造了中国首部陆羽主题文化夜间沉浸式实景演艺——“杼山妙境 天下茶经”,推出了陆小羽IP形象文创产品,“跟着陆羽去问茶”之旅入选2023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茶文化正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茶文化保护与发展旅游并举之路也越走越宽。
在南浔区双林镇,第三届绫绢文化艺术节暨非遗国潮庙会游园在三月的春风中如约而至,让市民游客一把过足漫游古镇、拾忆非遗的“文化瘾”。
随着大运河古镇集群复兴工程的启动,运河畔的双林、南浔、善琏等六大古镇纷纷着手从名人、民俗、技艺、美食等方面深入挖掘、激活在地特色文化,做深做细文物活化和文化展示文章,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集中展示地、长三角水乡旅游首选地、新时代文化润富新高地。
“今年,我们将复兴大运河(湖州段)古镇集群列入全年二十项标志性事项,开展古镇集群‘老宅新生’计划,招引20个以上自带流量的头部企业、龙头项目,推进南浔大象酒店、德清新市古镇三个半岛、阜溪水街等标志性项目高质量运营,力争完成大运河(湖州段)诗路项目投资100亿元以上。”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 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形成一批文旅融合标志性成果,为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人文新湖州”提供有力支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