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鼠标点点,农作物精准“喝水”!海宁种菜用上智慧大脑

    潮新闻 通讯员 马银淇 马晓涛 王宇2024-03-20 12:57全网传播量805
    00:00
    00:00
    眼下,位于海宁市的上塘河灌区试验站玻璃温室试验大棚内的6垄翠绿玉米苗已经抽苗。这是上塘河灌区作物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首次实践,也是灌区数字化建设下实现的“孪生”成果。

    近年来,上塘河灌区以“节水灌溉,增产保供”为目标,构建数字孪生灌区体系,初步实现“可控、可视、动态”的智慧灌区建设目标。其中,作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是上塘河灌区试验站利用水利模型的调度结果,构建“试验站-地块-田垄-作物”的精细化管理,能为灌溉试验和作物产量提升夯实水利基础。

    “你看,屏幕上会显示作物的播种时间、生长阶段、成熟时间,这为作物浇灌提供参考依据。”上塘河灌区试验站管理人员打开综合管控驾驶舱,只见在大棚内的玉米苗正以另一种方式实时显现。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种模式下,作物的生长周期一目了然,通过气温等综合判断,可以科学推测出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

    也就是说,依靠这个综合管控驾驶舱,管理人员只要看一眼大屏幕,就能知道作物正在哪个生长阶段,是否需要“喝水”。这样一来,改变了以往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以前都是人工凭经验判断的,觉得作物需要浇水就浇一点。”

    如果说驾驶舱是作物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大脑”。那么,实现作物全生命周期管理,还有很多辅助的数字化手段。比如,试验站大棚内的作物水量浇灌,可实现自动控制。得益于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管理人员只要在电脑上点击相应地块的电磁阀,作物需要的水量就会通过遍布田间地头的管道自动输送到种植区。

    “通过对比电磁阀前后的水流量,就能计算出作物生长所需的水量,更好研究作物需水规律、灌溉定额、耗水与产量关系等,精打细算用好每滴水。”上塘河灌区试验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试验站还有很多直观可见的智慧化、信息化场景。譬如,大棚内安装着环境监测器,不仅体现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也体现土壤酸碱度等指标。又如,作物上方安装着灌溉设备,采用滴灌、喷灌等形式实现节水目的。

    “作物全生命周期管理产生的实验数据,将为作物既‘喝’饱水又节水寻求到最好的平衡点。”上塘河灌区试验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后期还会在试验站内种植甜瓜、西瓜等作物,通过作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灌溉,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海宁黄湾“黑马”已出现 水果沃柑甜蜜上市
    每个月维保近600台车!海宁小伙自学闯出一片天
    海宁袜子,何以每年卖出30亿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