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3月13日),中国记协对河北燕郊事故记者采访遇阻发声,一篇《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引发了关于记者这个职业群体的讨论。
图源 中国青年报
何为记者?到达现场采访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如何重新认识这群人的职责、权利和使命?
我们想起了无数个和受阻的记者一样在场的身影。以镜头捕捉、以笔锋记录,他们合力之下,还原了许多重大事件的第一现场,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今天,我们回顾这些惊心动魄的场面、重读这些牵动人心的故事,或许就能理解抵达对于记者、对于我们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意义。
《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2008年汶川大地震,许多记者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经历各种周折到达现场。他们分工协作,分别前往汶川、映秀、北川、绵竹、什邡、青川等重灾区采访,由此涌现了一大批深读报道,其中一篇典型作品便是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所写的《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震后的北川县城,图源 新华社
“在山口外,人们更多地获知北川创造了多少奇迹,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一切是多么艰难。”李海鹏写道。他用白描式的手法刻画出北川的真实画面,被废墟埋葬的县城,与时间赛跑却也有无奈和遗憾的救援,还有大灾大难背后显示的复杂的人心与人性。
16年过去,但今天我们经由报道连接,依然能感受到,彼时彼刻的文字穿越时空,仍散发着直抵人心的力量。
《中东死生门》
炮火纷飞的战争最前线,通常是普通人难以抵达的地方。20年前,周轶君曾作为全球唯一驻加沙的战地女记者,亲眼见证和记录了巴以冲突的残酷现场,并且采访了哈马斯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谢赫·艾哈迈德·亚辛。
驻守的两年里,她记录十几万字,拍摄下了百余幅摄影作品。之后,周轶君把在中东战地700多个日夜里的思考、观察,记录下来,出版了《中东死生门》。
图源 豆瓣读书
很多时候,记者就像人们的又一具感官,带着我们看到千里之外的战场,聆听远方的哭声。
《新冠病毒何以至此》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来,全国多家媒体对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持续报道。
财新派出37名记者前往武汉、广州、香港、华盛顿、东京、新加坡等地,陆续推出了4万字篇幅的封面报道 ——《新冠病毒何以至此》《抢救新冠病人》《保卫湖北》《复工预备起》《新冠解毒》。
这是一次全景式的深度描摹。通过大量采访医生和病患,记者报道了疫情起源、政策制定、医院应对、不同年龄段病患的医治效果等方面,对疫情的快速蔓延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反思,试图寻找终止疫情的“密码”。
图源 财新官网
每个记者的记录就像一块小小的拼图, 拼凑起我们对这次公共卫生事件、对这个世界更完整的感知。4万字,成为了人类历史的底稿。
《郑州暴雨考验特大城市》
2021年7月20日,暴雨突袭郑州,整座城市近乎在雨水中瘫痪。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记者第一时间赶往灾情现场,对暴雨灾情和城市应急抢险进行深入报道,在讯息的不断更新中,我们得以第一时间了解情现场的动态。
记者苏有鹏撰写的《郑州暴雨考验特大城市》,则是从灾情现场生发出更多的思考。他在采访中提及,这篇报道试图探讨的问题是,作为一个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面对暴雨时的郑州,展现了一套怎样的应急管理机制,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完善。更重要的是,随着气候变化,像郑州这样原来降水少,市政规划没有估计到特殊天气的城市,未来可能也将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郑州暴雨时的紫荆山立交桥,图源 新华社
提问掷地有声,而正是到达现场的文字才有此千钧之力。
苏有鹏曾经说:“抵达是接近真相的第一步,当我们永远把自己设立为局外人,可能永远不能明白欢呼与热泪,隐忍和不舍从何而来。”
天灾、人祸、列车脱轨、疫情、坠机还有近日的这次爆炸……这些公共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如果记者被阻拦在现场之外,公众会怎样寻找答案?中国记协也在文章中提问,“一纸通稿真能代替现场报道吗?”。
在有风君看来,这正是“在场”的意义。
如果没有专业媒体的介入,人们了解情况通常依据官方发布的通稿,或是浏览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各种信息。但官方的通稿可能不会面面俱到,互联网传信息易滋生谣言。绝对地呈现真相几乎不可能,只能是对客观事实尽可能多的收集和呈现。而记者、专业媒体在第一时间进入现场,提供丰富的、经过核实的素材和信息,则是对我们视阈的扩展。
河北三河市燕郊镇燃爆事故救援现场,图源 新华社
在另一层面上,有网友在评论中写道:“媒体是公开的渠道,记者是渠道上的守护者。有公开,才有更多的平衡。”当舆论场高度碎片化、情绪对立,恰恰需要公共性的整合力量出场,打破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逼近真相,构建一个公共讨论的空间,继而重建起共识。
近年来,记者采访受阻的事件也不仅于此,这一难题在地方性媒体的工作中更为凸显,记者在采访中被当地相关人员殴打甚至更严重的情况皆有发生。采访权,本质上是公众的知情权,这是记者天然的使命与职责。
因为,这个时代最不缺的是信息,但最缺的,是真实、全面、及时、深入的信息。最终去厘定事实、廓清真假的,还是那些诚挚而公允的文字或镜头。而抵达,是记录的前提。
何为记者?答案不言自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