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历史的震撼感,莫过于亲眼看到鲁迅的“早”字

    潮新闻 评论员 逯海涛2024-03-12 12:43全网传播量93.6万
    00:00
    00:00

    鲁迅祖居家宴厅撤掉隔离前后对比。图源:绍兴发布微信公众号

    当年,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的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提醒自己勤学勿迟。对后世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来说,如果能亲眼印证一下课文中提到的“早”字,沉浸式地感受一下旧时周家宅院的生活气息,绝对不虚此行。但由于文保需要,以前景区中设置了不少“软隔离”,让游客们“只可远观”、望“早”兴叹。

    最近,一个让游客喜出望外的消息传来。鲁迅故里景区一共撤除了23处隔离栅栏和隔离线,除鲁迅祖居20处外,鲁迅故居德寿堂和三味书屋思仁堂、小堂前的隔离线和隔离栅栏也被撤去。而那张刻着“早”字的课桌,也从绍兴鲁迅纪念馆文物库房里“走”出来,展陈到鲁迅纪念馆一楼展厅。用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让游客更近一点”。

    众所周知,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故里景区中的很多建筑,包括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等都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必须万无一失地守护好。按理说,在如此重要的文保单位之内,用隔离栅栏、隔离线设置一些“禁止入内”区域是通行做法,虽然牺牲了一些体验感,让游客容易在历史氛围中“出戏”,不过有利于文物保护和景区管理。国内外的很多重要历史建筑中,一般都采用类似做法。

    但是,距离更近,才能看得更真切,才能够更好地“触摸”历史的质感。历史的震撼感,莫过于一百多年之后我们亲眼看到鲁迅刻下的“早”字。

    近年来,人们对高质量文旅的需求水涨船高,不满足于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而是更青睐体验式出游、沉浸式旅行。在游览之中,如果能够近距离“触摸”甚至“走入”历史,在今昔对比中,肯定有一番深刻的感受。历史最动人之处,往往是藏于细节之中。一枚留在兵马俑上的2000多年前工匠的清晰指纹,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泪流满面。距离更近,才能看到历史的细节,触摸历史的质地。比如鲁迅祖居家宴厅有道栅栏,原来不少游客想走进去近距离看看江南大户人家的餐桌及摆设。但是以前因为有隔离栅栏,游客们无法进入一探究竟。现在,这道栅栏撤掉了,游客不仅可以走进去,还可以站在里面合影留念。就像一位上海游客说的,“几乎可以‘触摸’当年的生活气息。”撤除一部分隔离栅栏,同时也打开更多的展陈空间,游客们不再只是排着队匆匆瞄一眼就赶往下一个景点。从“打卡就算来过”到“触摸当年气息”,人们的文化需求品味确实在变。

    这种变化,对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下,连看越剧都讲究沉浸式体验感,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大前提下,如何更“开放”、更“可及”已经成为当前文旅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包括鲁迅故里景区在内的不少景区、博物馆正在积极探索,让游客能看到更近、更直接、更真实的内容,真切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讲到,“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怎么形成呢?一定是有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加持。所以高品位的文化生活促进形成高品质的消费需求,从而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又拉动和促进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文旅产品和供给。”正是这种供需之间的互动和循环,促成了“文旅热”不断升温。

    让陈列活起来,让游客融进去。当然,这也给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游客的文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放得开,也要管得住,文保单位的安全始终是底线,不能放而脱管。对游客来说,要珍惜这种信任和善意,用更加文明的姿态感受文化之美,毕竟最美的风景,是风景之中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丨“点读机女孩”高君雨事件:真相远比流量重要千百倍
    潮评丨面对评论区成大型“笔录现场”,不必嘲讽善意
    潮评丨小学生带“锅碗瓢盆”野炊引热议,别让春游留在“怀旧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