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桐昆集团发布业绩预告,预计 2023 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7.5亿元至10亿元,同比增长476%至667.99%。
业绩的大幅预增背后,除了其主业涤纶长丝行业下游需求边际改善之外,在桐昆集团数字化推进部经理李大川看来,近一年的数字化转型提速,让桐昆在涤纶长丝这个微利行业,拥有了更强的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数据催生“智慧大脑”
李大川打开电脑,桐昆洲泉工厂的数字孪生便显示在眼前。鼠标点击进入车间,每一台机器的运行数据都显示在电脑前。
2019年,桐昆启动数字化转型,通过多年的数字化改造,目前,桐昆生产线的30000多台核心设备、170多万个数据采集点位,每天能生产180亿多条数据。
生产车间正面大景
“之前的重点是数据采集,而现在是要进行业务、生产场景的数据应用。”李大川说,去年4月1日,桐昆集团成立数字化推进部,公司的生产模式开始转向数据驱动。
“所谓数据驱动,就是让机器、数据自己说话,让数据推动业务流程。”李大川说,比如以前生产线上丝线断裂或异常,是要工人在巡检或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再进行干预。而现在,系统可以根据数据反馈,提前知道哪一台机器存在问题,一旦有出现可能影响质量的异常,系统就主动通知工人进行提前处理。
在桐昆洲泉工厂的车间里,随着信号指示灯不断闪烁,一卷卷洁白的化纤丝饼不断从生产线上自动落到有轨穿梭小车上;沿着长长的就像列车车轨一样的轨道,一台台有轨穿梭小车载着丝饼不断进入包装车间;在包装车间,随着体型庞大的“机械手”的手臂不断挥舞,丝饼会被打包、贴签和入库……
这样的情景,早已刷新了大多数人对化纤企业车间的认知。在他们过往的固有印象里,工人穿梭、汗流浃背似乎才是化纤企业的“标配”。
据介绍,目前,桐昆旗下所有工厂的自动化率超过90%,设备数采率达到95%,全集团拥有一批“无人车间”“黑灯工厂”。以一个年产量30万吨的标准化车间为例,只需4台自动包装机器、12名包装工,便能满足车间的日常生产。而此前,这样产能体量的一个车间,需要每班86个人的包装工。
5G巡检机器人
在品控方面,全面数字化升级后,机器几乎能做到100%质量把控。李大川说:“以前一个车间每天大约有100多个产品降等,数字化管理后,由于品控更加严格,降等的数量有所提升,但这减少了售后的客诉,降低了管理成本。”
“在桐昆,都是机器说话,人不需要说话。”李大川说。
从“全局可视”到“全局智能”
数据是基础,也是血液。
近年来,桐昆通过智能化建设,实现了多部门、多环节的数据融合。而数据融合又称为制造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实质性利润提升的关键。
从“一滴油到一根丝再到一匹布”,桐昆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集团旗下工厂在全国分布广泛。同时,桐昆的产品品类多,涵盖了1000多个涤纶品种。桐昆各种设备多,运维保养难度大。
李大川介绍,桐昆的数字化、智能化,就围绕产业链协同、企业安全、质量、成本、效益、绿色环保等方面全面开展,也收到了实实在在、显而易见的效果。
桐昆数智运营中心
当数据融合后,神奇的变化发生了。
桐昆整合仓库部门的历史领用数据、库存数据,采购部门的采购周期数据,生产部门的机台运转健康度预测,以及备品备件需求数据,能够精准预测库存需求制定,从而把库存资金占用降到了最低,一下子就盘活了上亿元的库存资金。
利用数据融合的集约管理,成本管理也得到大大提升。“比如,某个供热企业,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每天能节约7吨煤,员工操作次数也从每天4500多次将至2000次左右;再比如,我们的生产车间,借助数字化驱动的系统,每个车间一年就能比之前节约30000多个工时。”李大川说。
数据显示,桐昆人均产值年均增长22%,产品不良率下降44%,每年节约人工成本约800万元,节约库存成本约500万元。
“我们推行数智运营的战略愿景,是在集团‘立足主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企业战略指导下,实现集团‘全局可视、全局可析、全局智能’的数字化转型目标。”李大川说,“同时,与上下游产业链有效协同,逐步实现企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驱动并引领业务创新。”
智能中央控制室
记者手记
新质生产力,“新”在科技进步,“新”在创新驱动。当“高质量发展”同“新质生产力”
这一对概念碰撞在一起,注定会迸发出火花。
从1981年的桐乡县化学纤维厂到业界赞誉的中国涤纶长丝行业“沃尔玛”,桐昆集团一路披荆斩棘,成为雄踞一方辐射全球的涤纶巨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下,创造了一段中国化纤工业的传奇伟绩。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桐昆紧跟宏观政策不断调整优化布局结构,从桐昆新材料研究院,到智能化的实质探索,从“绿色工厂”的认定到“无废工厂”的打造、再到以企业个体申报绿色制造的“大满贯”,支持着企业加快关键技术突破、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持续释放强劲内生动力。
可以说,桐昆的每一步都是中国制造型企业觉醒和升级的缩影,更是化纤行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