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客厅里摆放着一张椭圆形的桌子,紫色的油漆,水光溜滑的桌面,光可鉴人。桌面中间摆放着一只精致的水晶玻璃瓶,瓶子边上几片绿叶随意地散落在一旁。
凝神关注,可以看到瓶子当中装有大半瓶透明的液体。旁边一只与绿叶几乎融为一体的小小扁盅,应该是越青堂的越窑青瓷产品,扁盅里面也装了少许同样透明的液体。颇有典雅的书香气息。这情景,感觉有美术大师此前在这里进行过静物写生。客厅里漫洇着淡淡的清香,随着厅内客人的轻步走动,那香味便一丝丝弥散开来。我习惯性地吮吸了一下鼻子,品味隐含淡淡水果味的芳香,希图猜测这香味出自哪里?
朋友告诉我,瓶子与小酒盅里装的都是杨梅酒,产自绍兴二都。我不嗜酒,只是用舌尖在朋友递过来的小酒盅边上轻微地点了一下,一股清爽的水果香氛,顿时充溢齿颊;浅浅地小啜一口,随着些许晶莹的酒液落下喉头,顿时感觉那种鲜、甜、香、醇的舒爽立刻传遍了周身,直至渐渐盘旋上升,冲向头顶。
这瓶隐含着水果清香的酒,完全颠覆了我对于杨梅酒的认知。杨梅这种果品,浙江人都不陌生。江南水乡、东南沿海的崇山峻岭之中,每年的端午节前后便是山中果品之王,杨梅的成熟上市季节。杨梅外形圆润,小巧玲珑,果肉饱满,口感细腻、滋润,酸甜可口,是风味独特的一种果品,往往让人一尝难忘。
“摘来鹤顶珠犹湿,点出龙睛泪未干。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应不到长安。”(《宋·余萼舒》)
杨梅成熟上市季节比较集中,鲜果保质保鲜是个难题。在我的记忆中,杨梅尝鲜以后,为了能够长期保存,依我们家里的习惯是直接把新鲜杨梅装入玻璃瓶子,用上好的高粱酒浸泡起来,日后慢慢享用。眼前的杨梅酒,全然没有了杨梅果的影子,酒色清纯鲜亮,杨梅果香清幽。引发了我的一片好奇心,把我带进了杨梅“共富工坊”的创新高地。
上虞盛产杨梅。南宋绍兴著名诗人陆游在他慕名游历杨梅山市时,写下了《六峰项里看采杨梅连日留山中》“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杨梅的喜爱。最后,作者在醉酒中自诩豪气万丈,希望借助风露来采摘成千上万的杨梅“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摘千株”。
杨梅在上虞算得一种名果。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均记载称:“山、会、余、萧而不及虞邑。今吾邑所产者盛于他邑。”
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记载,“杨梅产不一处,出县北杨家溪尤佳”。古时候都坊排序杨家溪列为二都,也即今日之二都。
“二都杨梅”,杨梅季节挑到街市上出卖的杨梅,上虞人都这样叫。而且叫得轻轻松松,轻描淡写,毫不在意。岂知二都杨梅与其他地方产的杨梅,因土壤富硒,因地域小气候,因独特的贡品基因而独树一帜。听说在二都,杨梅入口以后,就是小孩也能分辨出,吃在嘴里的杨梅是不是二都杨梅。
这二都杨梅,因其果大、色艳、质优、味美,闻名遐迩,甘甜、微酸、味鲜洁,风味独特。1500多年来,二都杨梅带着历史的况味,原汁原味地发展到今天,因此有了“越中果品第一案”的美誉。
上虞人都知道,杨梅季节的杨梅是食客的心头最爱。非常俏销。以前,每每到了杨梅上市季节,杨梅产区的人,见了熟人,总是避之唯恐不及。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微薄的经济收入,一年忙到头。实在就指望杨梅能给他带来一笔好的收成。但是现在为什么用杨梅做起酒来了?
一个冬日的下午,暖阳和煦。我们驱车前往上虞杨梅的核心产区上虞驿亭镇,探访心仪的二都魏伯阳山。
魏伯阳是东汉时期我国著名道教传奇人物,炼丹家,化学鼻祖,上虞本土人。古镇丰惠至今还有魏伯阳金罍观修炼著述《周易参同契》和凤鸣山炼丹洞的道场遗址存在。
魏伯阳山主峰下,一块硕大的直立山岩面前。山道边,暖阳下,万绿丛中,这块由上虞区乡贤会会长陈秋强先生题写的刻石:“魏伯阳山”四个飘逸俊朗的隶书红色大字在黛绿色杨梅枝条的映衬下,引夺人眼目。
陪同我们游览魏伯阳山杨梅基地的晶梅杨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金美抬起手来,指点着魏伯阳山主峰下面隐约可见的黑点让我们仔细看:“看到了吗?看上去有一点白的位置稍稍往右有一个山洞,我们称它伯阳洞,是魏伯阳隐居修炼的洞府。”
徐金美41岁走上杨梅生产销售这条路,已经过去了十八个年头。杨梅带给她的酸甜苦辣,早已把她锤炼成杨梅行业的精英。这时她不疾不徐地说:“魏伯阳与杨梅山之间,有个祖辈流传下来的故事,说起来很是神奇。”
故事说两汉时期,与这座野山遥遥相对的是相隔不远的古上虞凤鸣山,魏伯阳在凤鸣山上设坛修炼,提炼金丹。有一次因徒弟操作失误,撞到炼丹炉,炉内金丹飞奔而出,其中两颗金丹飞向野山,在野山山头撞出一个大洞后,红白两颗金丹碎粉粉地落在野山上,渐渐演化成红杨梅和白沙杨梅,在野山繁衍生长。魏伯阳也因与这一个地方的奇缘,选择炼丹洞时常在凤鸣山与伯阳山之间走动,也选择在这边的山洞里面修炼。
魏伯阳倒炉遗丹的故事只不过是一个传说。二都杨梅,因其良好品种基因以及世代相传的高超栽培技术,加之梅农的精心管护,才有今天“越中果品第一案”的美誉度,成为获批上虞区第一只“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农产品,成为“四季鲜果之旅”的一张金名片。
山道边,在宽敞明亮的生产厂房内,徐金美如数家珍一般,向我们介绍杨梅酒生产流水线,杨梅酒酿造的风风雨雨,杨梅的采摘、销售的艰难和辛苦。她满怀信心地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开拓杨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延长杨梅产业链,带动周边梅农一起,可以逐步改善杨梅产销各环节的被动局面,共同致富。
在杨梅酒生产车间里,发酵、高压蒸馏萃取、整洁无尘的全套不锈钢自动灌装流水线,封口机等系列酿酒设备,从原材料精选到成品灌装打包成件,无一不在展示晶梅杨梅酒的生产实力。
徐金美创建了晶梅杨梅酒共富工坊。18年以前,她就已开始办起上虞杨梅专业合作社,并且自任理事长,竭尽全力帮家乡人卖杨梅。但是每年都不能把结在树上满满的杨梅果一销而空,使她的心里始终得不到安宁。
二都杨梅,在消费者看来,在杨梅上市季那是响当当的果中名品,都以能吃到二都杨梅为幸事。岂知二都杨梅产地的梅农到了这个时候,反而忧喜参半。起早落夜,赶季节尽快采摘,赶鲜靓销售变现。杨梅上市之时恰好是江南五月的梅雨季,若是恰恰遇到连阴雨,原本酸甜可口的杨梅会因此口感变差,落果增加。徐金美感叹:
“每年在梅雨季节,杨梅不但卖不掉,泡水了的杨梅也不好吃,我们真是欲哭无泪。”
与精品杨梅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一斤的价格还供不应求的市场相比较,泡了雨水的大水杨梅却只能卖个几毛钱的价格。梅农的心里难以承受落差如此之大的价格跌宕,徐金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吐露了创办杨梅酒共富工坊的朴素初心:
“因为销售不畅,气候影响,采摘乏力,每年总有60%的杨梅滞留在山里、树上,每当看着到手的财富白白地流失,实在太可惜了!”
“杨梅共富工坊顺利运转起来的话,可以很好地保护二都,甚至整个驿亭镇梅农杨梅产品收益?”徐金美认可了我的提问。接着说:
“这当中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虽然我们的晶梅杨梅酒已经取得了QC质量管理认证,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更是当务之急。虽然一颗小小的杨梅,对于整个上虞的GPT增长起不了啥作用,但是,对于提高上虞的知名度,多少是有一定影响的。”
“建起了共富工坊,在杨梅采收销售的各个环节加大力度,继续开拓杨梅深加工、走延长拓展杨梅系列产品多元化发展道路,是我们摆脱杨梅生产销售困境的必由之路。”
徐金梅认真而沉着地说。
我看到。在她背后是孕育着勃发生机的魏伯阳山和暖阳下黛绿色郁郁葱葱的杨梅林。除了丰富的资源优势,持续稳定的必胜信念,可控的生产销售节奏之外,她还有一个打不败自己的18年坚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