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光照明”到“人工火照明”再到“电气化照明”,为了摆脱“日出而明,日落而黑”轮回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限制,古今中外,无数能工巧匠为此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推动照明技术的发展。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海盐县沈荡镇的光泰照明有限公司,感受到照明产业与时俱进蓬勃发展之势。
嘉兴市光泰照明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前身是海盐县沈荡灯具厂。从仅有十多名工人的乡镇企业到如今产品远销欧美的行业领导者,三十年来,光泰照明不断开拓创新,阔步向前。2023年,光泰照明成功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研发中心获评省级研发中心和省级企业研究院,并取得国家专利5项。
紧抓技术创新,夯实发展基础。从制造走向“智造”,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产能低下,严重阻碍企业发展。自2015年开始,光泰照明投入数千万元对原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带动生产力的提高,全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突围”步伐。
走进光泰照明的生产车间,一条数十米长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运行,各种智能设备如长蛇般一字排开,环环相扣。“这条生产线以前最少需要十几名工人手工操作。自引进德国、韩国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后,一个员工就能管两台机器,生产效率提升了60%到80%,大大提高了产量。”光泰照明技术中心主任万海峰向笔者介绍。
“机器换人”的成功,同样体现在高硼硅玻璃制品的生产上。“传统玻璃烧制方式从熔制、成型到冷却,各环节都要靠人工来完成,火炉点起来以后车间温度能达到50℃,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之下,不仅产能低下,工人们三班两倒也非常辛苦。”怎么办?2019年,该公司斥资近千万元从日本引入工业机器人,原先高温难忍、危险性高的生产工序被机器人代替,产品的精度和成品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下一步,我们将陆续引进其他工业机器人,实现生产过程的无人化。”万海峰表示。
同时,为了满足日渐扩大的产能,进一步提质增效,光泰照明宋坡西路厂区和光泰大厦厂区预计将于今年合并搬入位于沈荡镇永平路339号的新厂区内新厂区内。届时,无论是工厂车间的数字化、智能化,还是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可视化,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也将迈上新台阶。
点燃科创引擎赋能高质量发展。2017年10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宣布关闭旗下特种照明的三家制造工厂,导致航空、船舶、轨道交通和舞台照明等系列产品由美国本土生产转为进口,而能够完整提供这些产品的,就是光泰照明有限公司。为了更好地进入美国市场,同时尽快打开更多国际市场,光泰照明加强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品迭代的速度。从2003年到2023年这20年间,光泰照明已经完成了四代产品、四个系列的迭代,而目前第五代产品也已经到了设计研发阶段。
近年来,在海盐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光泰照明与复旦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在2020年成立了企业研究院,对航天航空等舱外照明的“小功率飞机起落架LED航空灯”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据了解,目前,该产品关键技术已获授权发明5项(PCT国际专利1项),可替代美国通用电气产品,占有全球民用飞机LED起落灯70%的市场份额。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光泰照明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每年我们都会将5%左右的业务收入作为研发支出,通过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和持续不断的技术开发,我们获得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万海峰说。去年,该公司又申报了2024年“双尖双领”省级重大科技项目,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研究智能控制与先进技术——超高流密度激光高铁动车前大灯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同时,海盐优质的营商环境为光泰照明的蝶变提供的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沈荡着眼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等主导产业,聚焦产业扶持、惠企政策、人才引进,全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依托网格化管理,我们经发办和工业社区成立了15人的专项队伍,定期对镇域内的企业进行走访,每月召开例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全力推动企业向数字化、自动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沈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李国超表示。
未来,沈荡将不断加快传统企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步伐,构建增长新引擎,锻造竞争新优势,擦亮工业发展新底色,为老镇蝶变注入发展新动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