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人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湾浅浅的海峡。
在桐乡摄影家汤闻飞的镜头里,乡愁是一片片广袤的田野,一条条热闹的街巷,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是他数十年挥之不去的记忆。
3月8日上午,《桐乡影像50年——汤闻飞纪实摄影作品集》首发式在梧桐街道桃园村举行,市政协副主席陈炳荣出席活动。
时光荏苒,光影见证。汤闻飞并非专业摄影师,是桐乡市农业农村局的一位专技干部,长期奋战在农业战线上,对农村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当时间拨回到1966年,汤闻飞拿起相机,从此与摄影结缘。50多年从未间断,拍摄题材涉及面广,有乡村有城市,有田间有工厂。
半个世纪以来,汤闻飞用镜头定格了桐乡,存片5万多张,其中胶片9000多张,积存资料成箱。在《中国摄影报》《香港画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了500多幅作品,屡获摄影奖项,4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1幅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可以说,这一组组珍贵的图片,为研究桐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贮存了宝贵的文化影像资料。
《桐乡影像50年——汤闻飞纪实摄影作品集》采用分类编辑法,设《农村纪事》《兴修水利》《城市变迁》《水乡古韵》《采撷时光》《社会剪影》等栏目,通过331幅照片、12万字,形象、生动地记录了桐乡历史,诠释了桐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再现了桐乡人民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
据该书责任编辑谭晓杰介绍,书中多幅水乡风情的黑白照片,都是从汤闻飞老师庞大的照片库中梳理发现的,“这些消失的街景、生活场景等跃然纸上,定格特定的瞬间,令人激动。”因年代久远,有些照片虽画面不够清晰,但内容真实,且弥足珍贵,多幅照片系首次公开,成为了解当时生活和生产的生动载体。
例如“千年古城崇福”篇章中,汤闻飞摄于1970年10月的义济桥,跨崇福市河,1971年拓宽运河时拆建,更名为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春风大桥;又如“石门湾好地方”篇章中,汤闻飞摄于1971年1月的石门镇寺弄口,相隔50年的2021年,他又在同一位置拍摄了京杭大运河市河段……
快门闪动,浓浓乡情、镌刻着时光的记忆在镜头前涌动。如今,92岁的汤闻飞依旧精神矍铄,平时写写文章、拍拍照片,他笑言:“现在背不动专业设备了,但我出门还是会带个卡片机,习惯了!”是啊,摄影是汤闻飞一辈子的业余爱好,更是他孜孜矻矻一辈子的事业。
文史资料是人民政协一项独具特色的基础性工作,其作用是提炼和传承历史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近年来,桐乡市政协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和“三亲”文史工作特色,依靠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精心选题,深入挖掘,共征集、编纂出版了43辑文史资料,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具有桐乡地域特色的人文和历史面貌。
以下是部分照片欣赏
桐乡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素有“鱼米之乡、百花地面”之美誉。一马平川的桐乡,一直以来是浙江重要的粮食产区。丰收季里,一望无垠的稻田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一张张具有年代感的照片是跨越时间界限的旅行,也是乡村历史的回眸。
濮院公社永越大队屋底里生产队的晒场上,社员们正在打稻、扇谷、过磅。(1973年8月12日)
义马公社众安大队早稻丰收抢收忙。(1974年8月)
1977年6月12日-20日,浙江省养猪生产现场会在桐乡召开。图为6月17日,参会人员实地参观梧桐公社新南大队牧场。
县供销社在濮院镇西河头大量收购大白菜,支援北京市场。(1984年1月12日)
1954年崇德、桐乡两县开始使用机械脱粒人力打稻机,1977年首次引进联合收割机,1995年,桐乡粮食收割机械化初步实现。图为芝村乡星火村农民在用稻桶打麦子。(1991年5月16日)
桐乡是桑蚕茧主要产区,这是农妇在采茧子。(2000年5月)
兴修水利
桐乡地势低洼,过境水多,易发生洪涝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桐乡积极兴修水利,先后对崇福市河、石门市河、白马塘、康泾塘等骨干河道进行疏拓和全面治理。改革开放后,组织实施南排出海工程长山河、盐官下河、莲花桥港工程等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从仅靠双手开挖河道到机械化时代的到来,一组组蔚为壮观的建设场面,不仅是珍贵的历史瞬间,也传承着一种精神,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怀。
民工在崇福市河工地上挖泥挑土。(1971年2月)
女社员在石门市河疏拓工地上挑土。(1972年1月)
康泾塘疏拓土方工程1969年12月30日结束,1970年元旦南北两头的大坝同时开坝放水。图为筑于京杭大运河畔的康泾塘大坝炸坝放水,远处是运河上的青云桥,即皂林双桥的西桥(1970年1月1日)
石门市河疏拓现场,临河的房屋基本拆除,视野开阔。站在寺弄口,从东往南用四张照片连拍对岸工地全景,东面隐约可见东高桥,南面可见南高桥。(1972年2月)
城市变迁
城市在发展中变迁,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吸引力、承载力、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功能和品质持续提升。今昔对比,不免让人产生时空错觉。城市每个方位、每个角落的昨日之印象与今日之巨大变迁,写满了故事。一路行摄,见证桐乡越来越美,在旧貌新颜的对比图里,镌刻着城市的记忆。
桐城仅留的大揪树,树龄120年。(1994年7月)
石门堰桥堍的客运码头(1970年12月)
桐乡汽车站位于梧桐大街的客车进站门(20世纪70年代中期)
一艘带拖船的桐乡客轮经长山河去硖石镇。(1983年6月6日)
北港河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前的北港河北岸。图片从左到右依次是民宅、梧桐乡政府,烟囱处是东方红丝厂。(2000年)
北港河综合整治工程竣工后,在上图同一位置拍摄的北港河北岸。图片中北岸是滨河广场及时代佳苑、锦都名苑住宅楼。(2018年5月)
水乡古韵
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一条流淌的运河,催生出一批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沿岸古镇。浸润于水的古镇,或傍水而建,或依水环绕,有河就有桥,小桥与流水赋予了小镇诗意和灵气。造型质朴、构造精美的古桥,勾勒出人们的文化审美、生活习俗。一幅幅老照片散发出引人追忆的独特水乡韵味。
义济桥,俗称中桥,单孔石拱桥,跨崇福市河。1971年拓宽运河时拆建,更名春风大桥(1971年10月)
崇福市河万岁桥至义济桥段。(1971年10月)
东高桥,位于石门镇东,南北走向,横跨京杭大运河,单孔石拱挢。桥长37米、高9.3米、宽4.7米,南披石阶36级、北披34级。1972年,京杭大运河石门市河段拓宽时拆除(1971年1月)
皂林东桥,俗称东双桥、便民桥。与西桥即青云桥合称皂林双桥。(20世纪80年代初)
桨声灯影里的乌镇西栅。(2010年6月)
采撷时光
时光的年轮滚滚向前,回首往事,岁月如歌。青春在流动中成熟,企业在奋进中成长。缤纷多姿的文化丰富着风雅桐乡,滋养着百姓心灵。采撷时代洪流下平凡的浪花,用光影记录一个个鲜活的温暖瞬间,宛如跳动的音符,奏出华彩乐章,余音袅袅。
崇福丝厂缫丝车间的班组长在与缫丝女工交流操作流程。(1973年3月)
乡镇企业的兴起,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浙江足佳皮鞋总厂是桐乡乡镇企业的首领。(1985年6月13日)
欢送梧桐镇知识青年赴梧桐公社新南大队安家落户。(1975年7月25日)
医疗小分队在桐乡农村普查妇女病。(1975年6月)
全国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期间,桐乡县在梧桐镇梧桐大街展出文明礼貌月宣传展板,吸引了不市民的驻足观看。(1982年3月)
摸奖摸到三等奖,上台领奖。(2000年1月1日)
社会剪影
社会是一面镜子,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演绎自己的人生。镜头记录活跃于城市街头的普通人。平凡的生活里,总有意想不到的喜悦,用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美的生活、美的心灵。时光如梭,用镜头抓住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展示时光流过的美好记忆。
崇德镇小附设幼儿园课堂师生互动。(1973年3月)
民合公社赵家堰小学的学生边唱歌边跳橡皮筋。(1985年)
梧桐镇托儿所的孩子们在观看桐乡县第二届文化艺术节的文艺演出。(1990年10月20日)
春风桥下的蔬菜幼苗交易市场。(1982年4月)
作者简介
汤闻飞
1933年生,浙江人,1949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主任科员、农业经济师,业余爱好文学与摄影,1999年入编《中国摄影家全集》。现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曾为第三届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组织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