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金庸开始在《香港商报》连载《射雕英雄传》。
1958年,胡鹏导演联手峨眉电影公司推出了两集粤语长片《射雕英雄传》,开启了金庸IP改编时代。
1976年,香港佳艺电视推出连续剧《射雕英雄传》,这是香港电视史上第一部改编金庸小说的电视剧。
金庸先生以笔为剑,为我们构建了真实又虚幻的武侠世界,也勾连起一代影视人的情感记忆。
1999年,金庸以1块钱将《笑傲江湖》版权卖给中央电视台,此后金庸剧成了内地影视行业长胜不衰的题材,更推动了国产剧的发展。直至今天,能搜索到的与金庸先生作品相关的影视剧改编作品高达100多部。虽然近些年金庸剧往往质疑大于夸奖,但还是有诸多影视公司和平台在努力翻拍、延续这个大IP。这其中的中坚力量就是70后和80后一代。
金庸剧为什么感觉越来越不好看了,我们也请了六神磊磊做了一些解读:专访:丨六神磊磊:今天的金庸剧为什么不好看了?
新时代语境下的金庸剧,究竟应该怎么拍?
金庸探班《笑傲江湖》(李亚鹏版)
金庸剧,国产剧的半壁江山
很多人对金庸剧的记忆,是从TVB开始的。
起初,TVB的当家人邵逸夫并不看好金庸的小说改编,看到佳艺的76版《射雕英雄传》爆火后,为了争夺收视率的邵逸夫买断了金庸所有中长篇小说的影视改编权,金庸武侠剧自此成了TVB的王牌,也捧红了不少演员。
1976年,TVB首次将《书剑恩仇录》改编成电视剧,男主郑少秋红透香港和东南亚,成了TVB第一小生;83版《射雕英雄传》成了难以逾越的经典,也有很多人认为“黄日华之后再无郭靖,翁美玲之后也再无黄蓉”;95版古天乐、李若彤主演的《神雕侠侣》在香港收视一般,在内地却爆火,李若彤也被大家称为“姑姑”……
《神雕侠侣》(古天乐、李若彤版)
2000年初期,金庸IP改编热吹向内地,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张纪中。
2000年,张纪中筹资4000万翻拍《笑傲江湖》,播出后,两次前往剧组探班的金庸并不满意,认为其改编不忠于原著,但该剧收视率一路高涨,李亚鹏凭该剧成了“内地四小生”,内地自此开启了“金庸改编热”。
张纪中与李亚鹏、许晴合影
华夏视听的董事长蒲树林,在早年拿下了大部分金庸作品的版权。张纪中与其合作出品了《射雕英雄传》(李亚鹏版)《天龙八部》(胡军版)《神雕侠侣》(黄晓明版)《鹿鼎记》(黄晓明版)等多部金庸剧,累计制作剧集316集。
华夏视听官网
彼时,也有不少影视公司靠着金庸剧起家,吃到了红利——
原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常务副社长马中骏,成立了北京慈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后改名为慈文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华夏视听合作投资了第一部武侠剧——《射雕英雄传》(李亚鹏版),之后又翻拍了《神雕侠侣》(黄晓明版)。
《射雕英雄传》(李亚鹏、周迅版)
2006年,刚刚进军电视剧的华谊签下张纪中,为他成立了工作室,这也是内地第一次尝试电视剧制片人工作室。之后,华谊与华夏视听相继出品了《鹿鼎记》(黄晓明版)《倚天屠龙记》(邓超版),自此打开电视剧业务。
《鹿鼎记》(黄晓明版)
2011年,华策影视启动“武侠新世界”项目,宣布斥资10亿重拍《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8部金庸、古龙剧。虽然《天龙八部》被诟病选角离谱,拿着滑板出场的乔峰雷到了不少观众,但该剧是2013年华策最赚钱的剧目。
《天龙八部》(钟汉良版),乔峰扛着滑板出场
可以说,那个时候,金庸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撑起了中国影视剧产业的半壁江山,带动了国产剧的发展。
慈文传媒副总裁赵斌曾在采访中表示:“内地电视剧的崛起是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内地化改编开始的,正是从《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开始,国剧有了在华语世界的一席之地。”
质疑大于夸奖,为什么还在拍金庸剧?
2013年,由于正开头,金庸剧开始变得更偶像化,江湖味淡了,爱情线逐渐成了翻拍重点。
魔改的于正也被金庸迷们口诛笔讨:陈妍希版的《神雕侠侣》不符合书迷的期待,网友直言“小龙女成了小笼包”;《笑傲江湖》把东方不败变成女人,还爱上了令狐冲……
《神雕侠侣》(陈晓、陈妍希版)
此后,随着仙侠题材崛起,武侠题材的没落,金庸剧的质量每况愈下。
唯一成功的是2017年,由郭靖宇监制,蒋家骏执导,杨旭文、李一桐主演的《射雕英雄传》,打造新时代95后心目中的郭靖黄蓉。郭靖宇曾在接受记者采访中透露,《射雕英雄传》是爱奇艺在2017年上半年对会员拉动最大、口碑最好的网播剧。
2017版《射雕英雄传》评分
其他金庸剧的口碑大都不尽如人意:2021版《天龙八部》评分低至3.4,创下最低分的记录;张一山版《鹿鼎记》把圆滑机灵的韦小宝演成了“孙悟空”,不仅让黄晓明摆脱了“史上最油腻韦小宝”的称号,还让陈小春版的韦小宝成了教科书……
2020版《鹿鼎记》,张一山饰演韦小宝
2021版《天龙八部》,白澍饰演段誉
失败案例越来越多,为什么还要拍呢?
一方面,金庸IP自带流量与关注,有很好的粉丝基础,不用知名演员也会有很好的市场关注度。不仅适合捧新人,也是视频平台拉新的安全选项。即便很多金庸剧口碑一般,但还是有不少制作方和平台吃到了IP红利。
比如做金庸剧的“老店”——华夏视听。先和于正合作了《笑傲江湖》(霍建华版)和《神雕侠侣》(陈晓版),后在2019年推出了《倚天屠龙记》(曾舜曦版)。
且这三部剧都越骂越红:《笑傲江湖》收视高居黄金档电视剧收视第一名;《神雕侠侣》全国网收视率最高达到2.01,连续三个月保持同时段第一;华夏视听2019年在影视制作业务上的收入为4.36亿,其中骂声一片的新版《倚天屠龙记》就带来了4.05亿的收入。
《倚天屠龙记》(曾舜曦版)
另一方面,金庸剧也是无数导演编剧演员们偏爱的题材。
执导过《倚天屠龙记》(93马景涛版、02苏有朋版)《天龙八部》(钟汉良版)等多部金庸剧的导演赖水清曾说过,金庸小说有深厚的根基,有历史、文学等丰富元素,有足够能量在每一个阶段重拍一遍:“每隔十年重拍,都能从新的时代里找到剧情和角色对应,既保留原著的精髓、又能通过新人新组合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适合当下的观众品味。”
尤其是在好剧本难求的当下,金庸IP作为成熟的影视题材,凭其超高的剧本质量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始终受到创作者们的青睐。
赖水清与《倚天屠龙记》(苏有朋版)演员合照
也有郭靖宇这样一批有金庸情怀的导演,想为年轻的观众拍出属于新时代的金庸剧。
郭靖宇曾谈及制作《射雕英雄传》的初衷,这是他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也希望向年轻观众传递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我相信十年后一定还有新的一批人来做《射雕英雄传》,我希望每一次翻拍都可以找到这个故事的精神内核,把它的精髓拍出来,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新的郭靖和黄蓉。”
2017版《射雕英雄传》监制郭靖宇
新时代的金庸剧,应该怎么拍?
回头看早年TVB的经典之作,虽然打斗招式简陋,布景塑料,但胜在选角贴合、故事紧凑、演技过关,观众能感受到江湖儿女的快意恩仇,代入感强。
这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金庸是在香港开始武侠连载,从小,导演、编剧、演员就是在武侠的氛围中长大的,从60年代就开始拍摄武侠片的香港早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武侠风味。
《射雕英雄传》(翁美玲、黄日华版)
反观近年的金庸剧,大部分都绕不开这些问题:剧情魔改,武侠剧变古偶剧;武打戏全靠特效和慢动作,演员也与原著相去甚远……
当然,这也是近些年很多武侠剧的困境:名义上是武侠,江湖却没有了。
《倚天屠龙记》(曾舜曦版)打戏
《倚天屠龙记》(曾舜曦版)打戏
在武侠剧式微的当下,金庸剧翻拍更要适应当下语境,翻拍不是把故事复制粘贴地再讲一遍,但也不能为了创新盲目叠加元素。
郭靖宇监制的《射雕英雄传》或许给出了一个参考答案——比起盲目的大刀阔斧的改编,不如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解读,把制作和剧情放在第一位。
郭靖宇认为,“经典”不用改变:“翻拍的意义是因为它故事的戏剧性、人设都是精彩的。”
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他坚持“绝不在制作成本上省一分一毫”。剧组采用了新人主演+实力配角的搭配方式,所有演员加上群演的费用不到总投资的30%,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场景拍摄和故事上,剧组跨越半个中国,辗转横店、仙都、仙居、象山、甘肃景泰县、通湖草原、沙漠、黄河石林、天柱草原、原始森林等多地取景,实现了95%的实景拍摄。
2017版《射雕英雄传》
金庸笔下的故事不该划下句号,而影视创作者应当跟上观众的审美,在新的时代拍出新的经典。
在待播金庸剧中,目前最受期待的,是由企鹅影视和耀客传媒出品《金庸武侠世界》,分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华山论剑》《九阴真经》《铁血丹心》五个单元,分别由徐兵、邓科、曹盾、臧溪川、杨磊执导,对“射雕宇宙”进行改编。
2024年是金庸诞辰百年,不知这次“回归”能否重构观众期待已久的江湖。
《金庸武侠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