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平台携手奋进 杭州城北新中心释放三个强信号

潮新闻 胡金 金良瓶2024-03-09 00:55全网传播量2563
00:00
00:00
编者按:

良渚,是文明圣地,亦是创新高地。融汇历史与未来,良渚正以全球视野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杭州城北新中心。阳春三月,万物生长。浙江日报深入这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大地蹲点调研,感受“良渚之春”。

一般来说,街道侧重社会管理,平台侧重产业发展。

什么事能让两者强强联手?

正在打造杭州城北新中心的良渚,给出的答案是高质量发展。

3月8日,良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这是良渚街道和良渚新城首次联合召开的高规格会议,邀请了余杭区直有关部门、良渚优秀企业家及乡贤代表齐聚一堂。据介绍,会议规模之大、力度之强,在良渚历史上前所未有。

在这个春和景明、欣欣向荣的时节,良渚旗帜鲜明地对外释放三个强信号。

良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

企业为重

企业无疑是大会的“主角”。

现场环节不多,都与企业有关。不仅公布了2023年度良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表彰名单,还邀请了35家企业代表依次上台领奖。

这次,良渚在制造业、服务业、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总部经济、文化创新、建筑行业等领域均设立了创新发展示范奖,分别授予杭州杭锅工业锅炉有限公司、物产中大物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思享无限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

这些企业是良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重要根基。

回首2023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良渚全年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50亿大关,同比增长超36%;地方财政收入25.17亿元,同比增长超32%;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17.26亿元,同比增长超12%。

财政收入的高增速,得益于经济的高增长,体现在企业的蓬勃发展。

过去一年,良渚101家规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产值99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8.88亿元,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0.32亿元;全年制造业投资16.2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17.7%。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凭借这一先天禀赋的加持,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外亮眼。去年10月,以良渚数字文化社区为服务载体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杭州)获国家文旅部、商务部正式授牌,成为全省唯一。截至目前,数字文化社区已招引企业275家,其中上市企业1家、准独角兽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

大会既是盘点成绩、鼓励先进的总结表彰会,也是落实责任、鼓劲加油的动员部署会。

良渚街道和良渚新城都表示,将不遗余力助企惠企,做企业最坚强的后盾,帮助所有扎根良渚发展的企业开出“发展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以双方计划联合完善的“亲企办”机制为例,良渚街道助企服务员高唐介绍,对企业反映的简单问题,会由两家单位的助企服务员当场即办;助企服务员难以协调解决的,交由相应科办负责人办理;科办负责人还无法难以协调解决的,由分管领导办理;倘若还不行,由街道和新城的主要领导召开联席会议推动解决。

众多利好让在座企业家对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浙江鹏远新材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勇表示,“作为一个工业企业,我们希望未来能够继续留在良渚,打造自己的一个总部园区。”

还有很多企业家,要与良渚共赴发展新征途。比如,杭州良渚黑陶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陶苏萌说,“现在的良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建设井井有条,我们也想通过文化建设来助力良渚,多多宣传良渚。”

良渚城市风貌

团结奋进

大约三百人将偌大的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

有人难免好奇,为什么一个辖区有两个主体?既然良渚街道和良渚新城都已在各自的领域助企惠企,为何还要选择联手?

首先,需要理顺两者的关系。

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但良渚街道和良渚新城都很“年轻”。前者于2011年撤镇设街道,是为了发展。后者于2015年挂牌,总体按照“管街合一、职能整合、人员融合、待遇统一、集中办公”的原则实行体制机制调整,也是为了发展。

简单来说,两者虽然职责分工不同,工作重点各有侧重,但仍是同根连枝、分中有合的兄弟单位,有着天然的合作基础。

其次,在企业服务上,良渚街道、良渚新城本就意志高度统一、步调高度一致。

为了让企业能够更加直接地联系政府,良渚街道建立30余人的助企服务员队伍,设立“亲企办”,现有良企汇、良享会和良友荟等服务品牌,以及人力资源服务月、金融服务月、政策兑现月等活动。良渚新城建立50余人的亲清服务团,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供知识产权惠企服务、主题培训、专利快速预审咨询等服务。

在两者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努力下,良渚经济迎来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的新局面。不过,时代更变,新的考题不断出现。

杭州市新一轮国土分区规划提出“一主六辅三城”的新型空间格局,将良渚作为六大辅城之一。而在大城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良渚是大城北城市中心,绕城内9平方公里被确立为杭州大城北的城市核心。围绕这一定位,良渚需要全力以赴打造名副其实的“城北新中心”。

更为重要的是,自2022年12月良渚文化大走廊概念被提出以来,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逐渐成为一项省市战略和社会共识。良渚作为良渚文化大走廊的重要节点,需要在重大项目招引、产业特色培育、城市建设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发力,需要协助筹办好第二届“良渚论坛”,更需要持续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

城市发展如何不负所托?

团结奋进,成为最大出路。正如良渚新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贤铭所说,“新城和街道本身就是一体,新城和街道也将凝聚在高质量发展当中一起使力。”接下来,按照良渚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汪晓慧的说法,“新城负责把重点项目招引进来,街道做好后续的服务保障,让企业家可以在这里安心创业、安心安家。”

风物长宜放眼量。良渚新城和良渚街道的联手,是要尽最大努力维护好良渚当前发展的良好势头,合力推动良渚各项事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良渚商务核心区玉湖公园效果图 

敢拼敢闯

良渚街道是余杭人口最多、区域最大的超大型街道,良渚新城是余杭三大产业平台之一,是余杭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

两者强强联手,是为企业,但又不仅仅是企业。

2024年,“拼”依旧是良渚发展的主基调。以此次会议为起点,良渚表示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凝聚一切积极力量,全面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拼经济、拼前程、拼位次,全力以赴“拼”出新一年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人是成事的关键。要成事,就要用能成事的人,走“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路子。

一方面,良渚将依托“良渚论坛”释放的综合效应、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金字招牌,以及梦栖小镇、生命健康小镇、大陆工业园区、沈括科技文化园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联动中国美院良渚校区等高校资源,积极招引战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带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集聚创新资源。

另一方面,良渚将加快推进浙江数字内容研究院杭州基地项目、广州实验室浙江基地等研究平台的建设,并加大对源头型基础研究项目的招引力度,争取更多业内领先的科研载体落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实现从“1到无穷” 的突破。

良渚还将积极开展“以商引商”“园区招商”,把加强“双招双引”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更好结合起来。未来,良渚将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澎湃发展动能,奋力书写“以产聚人”“以人促产”“以城留人”“以人兴城”大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良渚的敢闯敢拼并不是盲闯蛮干,而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干事业。

目前,良渚重点建设区域有39.36平方公里,但可落地产业空间已基本成型,可用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对照高质量发展目标,良渚的优质空间资源不仅是“寸土寸金”,还要以“寸土生寸金”。

理想如何实现?

良渚表示将重点招引龙头型、标杆型、链主型、补缺型、突破型的引领项目,以及有突破、有创新、有前景的种子项目。无论是拉高城市天际线的285米“城北第一高楼”、大城北商圈头部综合体城北万象城、“一带一心六港”为布局的郁宅港绿道,还是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勾庄未来产业社区、良渚文化中心、良渚水街,都相当契合这个理念。

同时,鉴于余杭每年都会推出一批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工程”,良渚将结合“良渚论坛”落地契机,深入实施“文化地标工程”,积极招引国家和省市重大文旅产业项目、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大型文化活动落户。

今年五月,良渚商务核心区内的玉湖公园将正式开园。作为一张国际化、标杆级的“城市封面”,意味着良渚将开启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新篇章,能为更多有志之士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种子率先在良渚发芽。五千年后,良渚已然是一块饱含希望、生生不息的福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良渚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