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从海宁潮到南湖烟雨,重走金庸的回乡路

    潮新闻 记者 陈宇浩2024-03-09 00:55全网传播量11.8万
    00:00
    00:00

    1937年夏天,13岁的查良镛背着行囊,从海宁袁花镇赫山房出发,从此在颠沛流离中开始了自己的“少年求索”。彼时的他身着长衫、目光坚毅,一心想要去寻找内心那个“新世界”。

    多年后,怀着同样坚毅的目光,查良镛踏上了香港这块土地,用一支笔书写出瑰丽而浩瀚的武侠世界。他,也以另一个响亮的名字为世人所熟知:金庸。 

    “文心侠骨赤子情”,从《书剑恩仇录》到《射雕英雄传》再到《鹿鼎记》,多年来,金庸始终把浓浓的乡情乡愁寄寓在作品中,那一方水土,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和灵感原乡。 

    明天(3月10日)是金庸先生诞辰百年,让我们跟随他的人生足迹,寻找那缕滋养侠之大者的乡愁,也倾听故乡对金庸的深情回响。

    【1】 

    沿着海宁袁花镇的武侠路一直开,透过两旁树木的间隙,可以看到大片的农田,田埂下偶尔有潺潺溪水流过。

    空气中混杂着烧草灰和泥土的气味,再拐一个弯,迎面是新袁村村口的大石头,上书“金庸的家乡”。往前不到两百米,一幢白墙黑瓦的晚清民居映入眼帘,这就是金庸的出生地——赫山房。

    一位头发花白的村民主动过来搭话。为了迎接金庸百年诞辰,查家大宅赫山房还在进行最后的整缮,3月12日起全面对外开放。 

    在袁花镇,金庸就是最通行的社交话题,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村民说,每年的纪念日,都会有全球金庸迷赶到新袁村,在这里放上一束花,遥记追思。

    关于儿时的家,金庸曾有过自述:“这座大宅子有五进,前厅挂着一块大匾,是康熙皇帝给我祖先查昇写的堂名,‘澹远堂’三个大字周围有九条金龙作装饰。”

    但穿梭于厅堂与庭院间,依稀能捕捉到金庸童年的回响。

    同行的王利忠是本地人,也是全球金迷群英会的创始人,行走间,他指着二进走廊右侧的一间厢房:“呶,金庸就是在这间房出生的。”

    根据《袁花镇志》记载,海宁查氏是当地大族,且科甲鼎盛,举人有76人,登进士第者有20人,康熙年间更是“一门五进士,叔侄五翰林”,风光得不得了。

    到查良镛出生时,查家虽已显出颓落之势,但在当地仍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有良田3600多亩。当地谈及查家,还有“半边天”之称,名下有钱庄、米行、酱园等等,差不多半个镇的店面都是查家的。 

    每年夏秋之交,少年查良镛都会与小伙伴一起,在田里挖蚯蚓、钓龙虾,或者跟着母亲,去距离袁花只有几里路的尖山闸口海塘看潮水。

    谁曾想,儿时看过的澎湃大潮,多年后依旧江风潮雨入梦来,成为金庸一生的回望与创作的精神底色。

    读过《书剑恩仇录》的人,都知道故事是以海宁盐官一个“换太子”的传说为主线展开的,书中“只见远处一条白线……白线越移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声势雄伟已极”一段,描写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海宁潮。

    只有踩上这片土地,才能真正理解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为什么江南是“文学原乡”。对于少年离家的金大侠来说,转身离开江湖,他念兹在兹的还是那个故乡。

    【2】

    从新袁村出发,不消10分钟车程,就到了金庸的母校——袁花镇袁花小学。从1929年至1936年,金庸在这里度过了7年的求学时光。 

    袁花小学位于镇中心的十字路口,放学时分,校门口十分热闹。多年前,这所小学曾经差点要搬迁,但还是留了下来,一直坐落在龙山小学堂的原址上。龙山小学堂建于1902年,是海宁最早的四所高等小学堂之一。

    当年的龙山小学堂,北面是一望无际的桑田,南面一条溪水流淌而过。《金庸传》里有写,“从家出发,有一段泥路,路边有池塘柳树,经过一座石桥,再有一段石板路,就到了天仙河畔的龙山小学堂。”

    彼时的查良镛,有时会坐船去上学,现在学校南门外的河边,还能看到小码头的旧址。

    如今的袁花小学里,有一幢奶黄色的小楼,被称为“金庸楼”。拾阶而上,迎面的背景墙上就是金庸1992年回母校时提的字——“重游母校深感当年教诲恩德”,落款“袁小旧生查良镛金庸”。现袁花小学校长顾跃超说,多年来金庸提字,几乎不会落款查良镛,“两个名字都写,实属罕见,也足以说明他对母校的尊敬,因为在这里念书的时候,他确实只是查良镛。”

    1992年,金庸离开故土44年后首次回乡,到海宁后他只做了两件事:一、凭吊表兄徐志摩;二、重游袁花小学。当时接待过金庸的老校长回忆,“他特别关心学校图书馆的规模和藏书量,他说同学们一定要多看课外书。”

    金庸在与池男大作的对话录里,也提到过少时自己一天到晚看书,常常敷衍了事地“玩”一下,“所以我在小学期间,读过的小说就已不少。”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鲁引弓,与金庸是海宁同乡。在他看来,家乡文风鼎盛,人文荟萃,不少世家都有着家学传承,“我奶奶都能识字阅读,足见这一带的耕读传统。”得天独厚的阅读环境,文化杂糅下的阅读习惯,贯穿了金庸整个童年。

    后来在龙山学堂,查良镛又陆续读完了武侠小说《荒江女侠》《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等,侠义的种子在心头悄悄种下。不仅如此,在校期间,他还参与了五年级级刊《喔喔啼》的组稿、编辑,从半月一期到一周一期,再到两三天一期……一代报业巨头与报纸的缘分,或许最早可以追溯至此吧。 

    【3】 

    嘉兴,是金庸离开家乡袁花镇的第一站,也是“少年侠客”闯荡江湖迈出的第一步。

    1937年,查良镛以第六名的成绩考入浙江省立嘉兴初级中学(嘉兴一中),在这里,他不仅得遇王芝簃、章克标等名师,还结识了有知遇之恩的校长张印通。 

    从赫山房到嘉兴一中,车程约个把钟头。校园里的建筑清一色的砖红色外墙,非常抢眼。在精研楼西北侧疏朗的树荫间,坐落着张印通的半身铜像,基座上镌着金庸的亲笔题字——“敬爱的张印通校长”。 

    当年,是张印通的一封介绍信,帮助查良镛去了衢州中学读书。这份师生情谊,金庸记了一辈子。1992年,他首次回乡并参加嘉兴一中90周年校庆时,直接捐了1万港币为张印通铸像。

    2003年,金庸第五次回乡时又来到嘉兴一中,在铜像前献花三鞠躬后,情绪难抑,失声痛哭。 

    当天,兴致颇高的金庸还为学弟妹们做了一场意气风发的演讲,参加过的校友形容为“三生有幸,振聋发聩”“以至于现在每次回校,都能想起那个周六的午后,阳光洒满大礼堂,台上那个有些少年气的老人,还有台下十七八岁的少年郎”。

    嘉兴一中,距离南湖近得一刻钟脚程可达。当年的查良镛,大略也跟同学们同游过烟雨中的南湖,当他有一天提笔创作时,想起这一汪湖水,仿佛从香江林立的高楼间,回到最初孕育他的古典江南。其中频频出现的,应该就是南湖了。这里是“神雕大侠”杨过故事的起点,也是《射雕英雄传》起承转合的枢纽,还是《书剑恩仇录》中骆冰女侠午夜难眠想起的美好回忆。

    少时镌刻在心底的记忆,让南湖畔的嘉兴成了游子金庸的思乡坐标,也成了他武侠江湖中重要的时空场域。

    2003年,金庸在南湖畔的醉仙楼办了八十大寿的宴席。如今,这里成为金庸迷的热门打卡点,二楼临湖的包厢365天几乎客满。“醉仙楼射雕宴”含以《射雕英雄传》命名的14道菜,“降龙十八掌”、“射雕八宝鸭”等更是店里的招牌菜。

    站上醉仙楼眺望南湖,轻柔平静、烟波浩渺,这是金庸笔下汪洋恣意的武侠江湖,也是乡愁所寄。

    正如他所说:“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有时回忆小时候在这里的生活,有一些是很美丽的。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蔚

    相关专题
    人文读本 | 今天,谁在读金庸
    金庸诞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