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的春季招聘会上,设置“妈妈岗”。衢州市妇女联合会供图
“娃开学,我开工,上班时间还灵活!”近日,衢州一场春季招聘会上,“巾帼招聘专区”氛围火热,众多“宝妈”前来应聘。据悉,此次巾帼招聘专区共提供岗位280余个,其中158个“妈妈岗”实行弹性工作制。
近年来,浙江多地企业、社会组织设置“妈妈岗”,为育儿女性提供就业机会。“妈妈岗”,指的是为劳动年龄内、家中孩子在12周岁以下的妈妈们设定的岗位,用工弹性、管理柔性,让女性带娃、上班两不误。
这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我们将目光投向在“妈妈岗”工作的女性。破解女性生育与就业难题,“妈妈岗”是好的解答吗?
一种“宝妈”就业的新尝试
走进位于三门县亭旁镇的芊娇共富工坊,只见十多名员工正在机器前忙碌:裁剪、缝纫、压胶……手指翻飞间,一片片零散的布料“变身”为一件件冲锋衣成衣。
“我们这里年纪最大的64岁,最年轻的32岁,一半都是妈妈。她们许多都是孩子在附近的亭旁中学读书,接送完孩子后就来这里上班。”工坊负责人楼明荣介绍,员工目前有50人,基本都是女性。岗位充分考虑宝妈们的需求,计件工资,时间弹性;工坊楼下还摆放了公共桌椅,方便孩子们放学后做作业。
社会的支持体系、托育服务的可及程度,都影响着妈妈们是否还能回归职场。
杨回芳今年47岁,在该工坊负责缝纫环节。十多年前,杨回芳到过宁波、杭州等地干活,但因为上班时间固定,又需要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时常觉得很吃力。
如今,杨回芳早上送完孩子上学,8时左右从家前往工坊,骑电瓶车仅需5分钟;中午回家吃饭;傍晚5时左右接孩子放学。“有事就可以请假,很方便。”她更中意现在这份工作,相对轻松,时间灵活,一个月收入约五六千元。
如芊娇共富工坊一样,许多工厂通过灵活用工、计件工资,让一大批富余劳动力变为产业工人,更因工作时间弹性且离家近,吸引了不少为照料家庭而返乡的女性。
“近年来的低生育率,折射的是中国女性面临的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从企业用工和劳动力市场角度设计生育配套方案,在当下十分重要和紧迫。”杭州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汤海孺说。对于许多重返职场的育儿女性而言,家庭依然是职业规划的核心考虑。她们希望能找到一份兼顾家庭与事业、相对比较自由的工作。基于此,“妈妈岗”柔性化、弹性化和人性化的岗位设计,被视作破解女性生育与就业难题的一种重要解决方案。
“妈妈岗”的优势,恰恰在于“灵活”:工作时间灵活——不必“朝九晚五”,自由安排自己的上班时间;工作地点灵活——不少“妈妈岗”具有就近就业的特点,有些在家用手机和电脑就能联系客户、完成工作。
“‘妈妈岗’工作模式是个很好的尝试,体现了对生育女性特殊就业需求的关怀。”汤海孺认为,在推动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当下,这对于打破时空束缚对女性就业的限制、解决生育女性就业、保障家庭收入有很大助力。
三门芊娇共富工坊内,许多妈妈们在此工作。记者 周林怡 摄
是弹性办公,还是工作降级?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妈妈岗”更多存在于劳动密集型岗位,如工厂普工、配送员、销售员等。此类工作对技术和设备依赖较低,本身可采用短时工、来料加工、家庭代工模式,比较契合弹性管理的要求。
这也意味着“妈妈岗”岗位设置范围狭窄,较少覆盖专业技术强和管理层面的工作,职业待遇与同行相比也较为普通。对于高学历、高技能的妈妈来说,这似乎像是一种“工作降级”。
“虽然工资就是糊口,但没有更合适的工作了。”采访中,不少妈妈无奈表示,很想找一些更高端、与此前工作经历匹配度更高的工作,但提供此类岗位的企业很少。
相比之下,办公室文员类岗位比较抢手。较之流水线岗位不固定的收入,文员岗位通常上下班时间固定,薪资待遇也较为可观。但此类岗位往往也有一定门槛,记者致电杭州市一家招聘文员类“妈妈岗”的咨询服务企业,对方透露,虽然“妈妈岗”工作时间较为灵活,但要求求职者年龄不超过39岁。
有研究指出,职业中断造成全职妈妈工作经验积累的中断,再加上性别、年龄、学历等因素,都会给她们带来一系列的“劣势积累”。重返职场的她们职业发展空间明显受到挤压。
而另一边,企业也并不轻松。设置“妈妈岗”,时间、成本都要考虑在内,原本两个人干的活,现在可能要三个人做,且社保、住房公积金都要再多买一份。汤海孺还指出,并非所有工作都适用高度弹性化的劳动管理,例如一些对劳动技能、生产设备要求更高的工作,若一味弹性管理反而有影响订单和经营的风险。
部分企业尝试以“长期工+妈妈岗”混合型员工配置来解题。浙江巨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香如以产品包装岗位举例,该岗位除了“妈妈岗”之外,还有五六十名“长期工”,分为多个小组。如有“妈妈岗”请假,由此产生的空缺会立即由其他小组熟悉流程的员工补上,以此保证产线高效运转。
缓解生育女性的职业困境,“妈妈岗”并不是终点。
汤海孺表示,理想的生育和就业环境,是家庭、企业、政府等多方合作的结果。目前,女性生育后回归职场面临困境,很大程度上也因为被赋予了过重的育儿责任。“我们需要明确社会共担生育成本、共同提供生育支持的理念,在家庭中倡导父母平均地承担责任,企业提供‘妈妈岗’‘亲子岗’来增加女性就业机会,政府可以增加普惠性托幼服务和养老服务的供给等配套政策。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生态,切实减轻生育女性的家庭照料负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