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民间故宫”的四盏明灯

潮新闻 怜子2024-03-08 07:33全网传播量2.1万
00:00
00:00

东阳雅溪,河水清幽,历史千年兴替,而隐藏于此的卢宅村落却如明珠闪耀,它的一砖一瓦流淌着江南风雅,又因在平面布局和功能效用上与北京故宫类似,被誉为“民间故宫”。

“卢宅肃雍堂是东阳的一块瑰宝。”这座宝藏宅第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北宋天禧年间(11世纪初)。其时,世居河北范阳涿郡的卢氏一族南渡,南宋中叶定居雅溪。公元1393年,担任粮长的十一世孙卢道清因运送皇家粮租而客死他乡。其子卢天保按律发配边疆,但因不忍累及子孙自缢而亡。千钧重担落到卢天保之妻贾光的身上,正因为这位“贤惠太婆”,家族命运的齿轮开始真正转动。

一窗烛火燃希望。每当夜幕降临,贾氏夫人都在二楼朝南的窗户上挂起四盏灯笼,在寺中苦读的卢睿四兄弟仿佛看见母亲期盼的目光,更加发愤苦读。虽遭厄运,邻里欺压,但母亲坚持读书才能改变家族命运。她出资借东岘峰顶的宝轮寺办学,让四子从师向学。平日里,她一袭土布衫,一碗梅干菜,节衣缩食,养幼抚孤。寒窗灯火果真无负,明永乐年间,贾光的长子卢华侍读东宫,参与编修《永乐大典》;次子卢睿成为卢府第一名进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另外两子卢圭和卢章守家创业,置田造屋。卢家渐成富庶兴旺之家,一座满足家族聚居和文化传续的宅邸也应运而生。

天顺壬午(1462)年,历经六年的卢宅主体厅堂肃雍堂完工,恰逢卢圭之子卢溶五十大寿,长子卢楷也荣登解元。此后两百余年间,家族绵延昌盛,卢宅聚落壮大到国内唯一的九进民居,占地500余亩,以卢氏大宗祠为中心,复荆堂、肃雍堂、 树德堂三大宗族建筑群三足鼎立,“面屏、环山、枕水”的风水宝地,街巷纵横、‘十三间头’的宅院成片、园林遍布、书院众多,是“婺派建筑”的杰出代表。2003年,韩国总统卢武铉在总统府会见了卢宅访韩代表,同为姜子牙的后裔,他们根脉相连,联络密切。卢家可以说是妥妥的“婺之望族”。

追根究底,都归功于这位巾帼女杰在艰难岁月,用一窗智慧灯火点亮家族六百多年的璀璨历史。

耕读精神照前路。厅堂建筑是卢宅形体,而教育为它注入灵魂。从骨体血肉,到灵魂肌理,卢宅都堪称民居界的天花板。

经过宋元两代积淀,东阳人逐渐认为读书人是最“有出息”的人。卢家也看重求学入仕途,苦难年月,连妇道人家也选择耕读传家;卢宅选址面对笔架山,也是愿家族获得风水文脉的支持。科举场上的确捷报频传。继卢睿开科考中进士先河后,卢宅共出8名进士,29名举人,置身宦林者达120余人。卢楷、卢格兄弟“南宫折桂”;卢幹、卢格堂兄弟“一跃双龙”;“同胞三凤”“父子登科”“祖孙联捷”等传为佳话。

“云烟飘落万卷楼,指点卢家旧书屋。”卢氏族人无论身居居庙堂还是乡野,皆一心向学。万卷楼、太乙楼等藏书楼方便族内弟子读书;族里将地租一部分作为鼓励弟子上进之用;当初四子求学的地方办起岘峰书院;卢格辞官回乡后在卢宅凿池引水植荷,创建荷亭书院,邀请名流辩论经学,对于理学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雅溪书院、豸山书院、学圃以及家塾私塾等方兴未艾。

耕读文化代代相承,儒家思想不断洗礼,家风雅正,纲常有序,卢家成为引领一方清风正气的“风纪世家”,也打下常盛不衰的基石。

至今,岘峰书院仍定期开班,学子慕名来学习;荷花尽开时理学交锋的铿锵之音,藏书楼和学塾内传出的朗朗书声将永远留在东阳教育史上,激励一批批勤学苦读的“东阳马生”。这座大夫第把江南文脉一直赓续向前,让文心跳动不已。

匠心之光耀古今。一凿一斧让大宅门气韵生动,而一刀一刻又见匠人匠心。走进卢宅如走进生动的明清雕刻艺术馆,“粉墙黛瓦马头墙,石库台门四合房。碧纱格栅船篷顶,镂空牛腿浮雕廊”。门坊檐墙、窗棂格扇、斗拱牛腿等上,花鸟走兽、山水阁楼生动自然;藤纹锦纹等蔓延出美好祝愿;八仙过海、太白醉酒、姜子牙遇文王等,透过斑驳的木质纹理彷佛触摸鲜活的神话传说。这些木石雕刻和漆画等既反映主人的高雅情趣,寓教于乐,又体现匠师们“一刀成型”的鬼斧神工。竞相辉映的三百余盏宫灯中,“宝盖索络联三聚七彩穗羊角灯 ”最为精湛。惊艳世界的不仅是一根线串起40万颗玻璃彩珠,还有百余名能工巧匠挥洒的汗滴。

早年间,卢氏族人购买商铺经营,以卢宅为中心的老街逐渐成形,随后成为东阳木雕匠人的汇集之地。乾隆年间,入选进宫的400多名木雕师中大多是从老街走出去的匠人。这个群体融汇于抱团闯天下的“东阳帮”庞大队伍。从民居宅院到宗祠府邸,从江南地区到全国各地,“一把斧头一把锯,哪里合算哪里扣(去)”的东阳匠师不仅将木石雕刻、泥水等手艺传播开去,更趁着“一带一路”之风,参与多国建设,将中国匠人吃苦耐劳、创新钻研,重承诺求构建的精神传遍世界。

传承之灯续烈焰。经过沧桑巨变,卢宅目前规模只有原先的十之二三,蕴含巨大价值的园林、祠堂、书院等只剩碎片化的存在,历史肌理复原有限度,传播开发方式也受限制。2005年,卢宅被列入世界百处濒危文明遗址名录。现阶段如何保护、传承好这座古宅呢?

首先,继续推进“卢宅故里”项目。依据历史和现实情况,对村落划分功能区块。保护区内加大修缮和重建文物古建,恢复卢宅的传统风貌。卢宅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卢启源先生提出可以建立四座文化主题场馆:人物馆、教育馆、历史馆和家训馆,笔者以为还可增加数字馆,多维度地再现卢宅的人文内涵,并将历史风华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三维模型,VR云游等技术提升虚拟互动体验。

同时,建设东阳特色的非遗街区。围绕卢宅古建筑群的卢宅街、木雕巷、拱宸巷等多条街巷已同时打造。非遗区内可以静态陈列和动态展演相结合,组织多样非遗展示,增加活态展演和游客动手实践项目,另外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商”“旅”融合。

最后,开发“卢宅风”文创产品。利用卢宅IP资源,设计具有标志性图案、纹样等的食品、饰品、伴手礼和动漫手办等,扩大线上线下销路。寻求跨界合作,与优质媒体和偶像明星合作,打造优质纪录片或节目,让卢宅不断“上新了”。

卢宅挂起的有形之灯中蕴藏着无形的精神烛照,手执它的灯盏,让光芒在新时代永远闪耀吧。

作者简介:怜子,本名江庆,80后,金华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浙江诗人》《江河文学》《青海湖》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2)
潮客_2rzese · 2024-03-08 09:15 · 江苏无锡回复
专业,有见地,文采斐然。
杭州老金 · 2024-03-08 07:48 · 浙江杭州回复
闻名诗人怜子,诗香飘洒武义,田庐亦是常客,今又见卢宅美文。我原以为祖籍武义,可能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