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特别生态功能区,淳安迅速“步入考场”——
张渊凯 摄
3月7日,淳安召开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锚定的是“计划通过5年努力,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力争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进入全省A等,跻身杭州优质教育前列”的总体目标。
会上,淳安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发布了一揽子超常规举措。这样的规模和力度,在淳安史上还是头一回。
“超常规”,这个多出现在经济领域的名词,被淳安“定义”在了教育上。淳安为何主动求变?透过这场大会,我们捕捉到的是当地“决心超常规”的魄力,“往哪里发力”的清晰路径,以及“如何超常规”的内生机制。
主动求变,为什么要“超常规”?
先厘清一个最基础的问题:何为“超常规”?
淳安县委书记杨建根在大会上“解了题”:“我们要以超常决心、超强力度、超前视野、超大格局,全力打造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所瞄准的,是“义务教育树起口碑、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成绩斐然”这个美好愿景。
大会上,淳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余飞发布了《关于以超常规举措推进淳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聚焦教育资源整合、管理体系改革、办学水平提升和教育生态优化四个领域,探索实施12项具体举措。
为何淳安在此时主动求变?我们需要“摸一摸”淳安教育的“家底”——
素有锦山秀水、文献名邦之称的淳安,崇文重教向来刻在每一位淳安人的DNA里。二十多年前,因教育质量高,周边县市包括杭州城区的学生会选择到淳安中学就读,形成 “淳中现象”。这样的“高光时刻”,至今仍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目前,淳安有37所小学、13所初中、7所高中,义务教育省标准化学校达标率为100%,优质高校录取率持续领先于周边区县。
但困境同样明显。“现阶段,我们的教育在城乡差异化大、师资队伍不够强等问题上非常凸显。”淳安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胡炳君说。
先看城乡教育。在淳安,仅乡村小学就有28所,数量远超城区小学。而乡村小学高达1:7的师生比,也意味着“点多面广、小校微班”,使得教育资源投入被摊薄,不利于师生的持续发展。
再看师资,这个所有山区县最为棘手的教育难题之一。当前,淳安的师资队伍里,初中、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比低,像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这样的学科领军人才也偏少。“以往的外地招聘会上,听说来浙江,有不少知名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都跃跃欲试,但得知是淳安后,他们考虑的因素又变多了。”胡炳君坦言。
囿于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因素,淳安的教育水平与杭州主城区相比,差距还在变大。而作为硬币的“另一面”,教育不仅是万千家庭关注的重点,与当地人才、经济的发展也息息相关。
再加上,2024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新时代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快名校集团化办学和跨区域教共体建设。
“当前淳安教育正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挑战,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亟待提高。”淳安县委书记杨建根坦言。
因此,淳安以超常规举措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其“时”和“势”已至。
走稳第一步,往哪里发力?
张渊凯 摄
“可以开展‘推门听课’活动,每个教室里放两张‘家长桌’,家长可随时预约听课。”会上,淳安县委书记杨建根建议道。
“拒绝‘躺平佛系’,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主会场参会的淳安县千岛湖镇青溪小学校长徐慧红认为,她感受到了一股不松劲的强烈推动感。
事实上,这股“劲儿”从一年前就开始酝酿——去年,淳安县委县政府做出要加快淳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
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该往哪里发力?为了走稳第一步,淳安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在县域范围内对学校布局、硬件配套设施、教育质量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比如,调研中常有高中教师反映学生初中基础没打好,初中教师反映小学习惯没养好,各学段的“脱节”,影响了教育质量。
如果说县内调研是总结和思考“已经走过的路”,那么他山之石,启发着淳安“未来路怎么走”。
去年9月,淳安县教育局曾组团前往温州、衢州等地“取经”。在常山县,一个学生数字化评价平台,让很多人印象深刻。“这个平台就像一面‘镜子’,在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业、体质、个性活动等成长轨迹和个人画像都一目了然。这给了我们建立学生成长反向溯源机制的‘灵感’。”曾去“取经”的淳安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张渊凯 摄
区域协作,同样是淳安的发力点。大会上,淳安分别向来自杭二中、学军中学的物理、数学竞赛金牌教练颁发了聘用书;并与杭州第十四中学、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签订深入合作办学协议;与杭州市第七中学、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合作办学,淳安已“先行一步”。去年,千岛湖珍珠学校派出27名老师赴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跟岗学习。下一步,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还将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教育研究等方面为千岛湖珍珠学校提供全方位支持。
这些来自杭州主城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不断注入,无疑将成为淳安发展高质量教育的重要动力。
“我们的教育,是时候摆脱‘埋头苦学、机械刷题’了。”胡炳君相信,与杭州众多主城区学校的“牵手”,通过特色化办学实现“1+1>2”的效果,淳安学子就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
开辟新路,如何“超常规”?
翻开《实施意见》,淳安在“超常规”的探索中,可谓 “对症下药”——
首先是教育资源整合,全面重塑优质均衡城乡教育格局。
有舍才有得。针对目前“小校微班”现象突出,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等现状,淳安在城乡教育布局上主动做起了“减法”: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整合撤并,推动高中教育向县城、义务教育向中心镇、学前教育向乡镇中心集聚,攥指成拳,释放出最大效能。
其次是对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比如,尽管淳安现有4000余名专任教师,但学科领军人才偏少、教师学历结构差距大等短板突出。“拿去年来说,全县统招的近50名老师中,高学历教师占比非常低,这显然不够。”胡炳君说,想要迈上新台阶,淳安将实施英才计划,力争引育更多高层次人才。
然后是办学水平提升,擦亮“学在淳安”现代化教育品牌。在这方面,淳安提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动作:在九年一贯制“6+3”、初高中“3+3”一体化培养等模式探索上积极实践。
在胡炳君看来,这样的探索实践是顺势而为。一方面,淳安的乡村学校已基本具备9年一贯制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此前调研中,各学段间的“脱节”现象,是淳安教育的一大难点,“今后我们将更注重小初、初高中的教学衔接,推进一体化培养。”
最后是教育生态优化,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这意味着,淳安将构建起党委主导、政府主抓、全社会共推、人人出力的协同育人氛围。
不止于此,淳安还想为山区县教育“打样”。“这些超常规举措,是向全社会释放淳安县委县政府重视教育、大抓教育的强烈信号,将加快走出一条具有淳安特色的山区县教育发展新路子。”余飞说。
今年是起步之年,会上发布并分解了今年的“任务清单”,明确了各责任单位,并给出“Deadline”。
这些“任务”,包括了8项项目建设、9项支持政策、10项教育改革,以及5个标志性成果,其中包含推进淳安三中启用前期工作、完善高端人才教育引育机制、完成4所省现代化学校创建等。
此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2000多个县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关乎我们未来社会的面貌和发展。
“淳安的今天由教育塑造,淳安的明天也必将由教育而振兴。”大会上,淳安县委书记杨建根的话语掷地有声,淳安要以山的坚定、水的执着,走稳走好教育路。
这场大会,让我们看到了淳安作为山区县奋力抓教育的决心。在这里,绵延的山川、湖泊所形成的物理阻隔依然存在,但超常规举措就像一条破局之路,引领淳安的孩子们走向更广阔、更明亮的新天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