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骆焉名教授:撰写枫桥三贤,传承乡愁文化

潮新闻 田渭法2024-03-07 07:11全网传播量4221
00:00
00:00

他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他的家乡在浙江诸暨枫桥镇。他是一位好教师,出版专著、教材16册,发表论文60多篇。他是退休后发誓要撰写家乡枫桥三贤——王冕、陈洪绶、杨维桢。光王冕这个人,他写了《王冕》《再写王冕》《少年读本王冕》三本,《陈洪绶》和《杨维桢》他与人合作撰写。不管在学校在自己的家,他把王冕的《墨梅》诗作为座佑铭——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007年,他还和骆建松、骆祥灿编写出《枫桥骆代宗族概略》一书。

这个教授的实际行动感召了百万诸暨人,人们称他“也是一个王冕”。

他就是骆焉名教授。

骆焉名教授1929年出生于浙江省诸暨枫桥镇骆家桥村。1951年毕业于安徽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分配在安徽担任共青团干部、报纸编辑。1957年调福建师范大学从事政治经济学教育与研究工作,曾任师大政教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科研咨询委员会主任。1979年始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发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等论文60余篇,其中《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的作用》专著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福建省重点研究课题52页。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骆焉名的乡愁是怎样萌发的?他少年时,在老家听人说,在他们家乡的九里山,是王冕隐居所在地;与它相邻的小村,相传曾是朱元璋大军驻扎过的地方,所以叫营盘。后来读了《儒林外史》,对王冕留下深刻的印象。

时间几十年过去了,在2001年年前,骆焉名收到绍兴市政府寄来的一个文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把绍兴建设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于一体的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努力把绍兴名士多的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提出这样的目标和思路,他认为是很正确和有号召力的。他立即想到了王冕。又在一本书上看到,1959年毛泽东主席在诸暨时说:“你们诸暨是个出名人的地方,美女西施和画家王冕都出在这里。”

几个月后,骆焉名向绍兴市政府寄去一份《关于复现王冕隐居故里,开发新的旅游胜地的建议》,并有机会去故乡诸暨参观王冕的故居、九里隐居地遗址,以及枫桥镇小天竺景区“名贤纪念室”,看到有关王冕的展品,但数量不多,而书籍就只一本,是近二十年前出版、篇幅不大的《王冕诗选》。在与一些人的交谈中,他们也感到对王冕的事迹了解很少。

诸暨市浣江边上矗立着王冕的雕像(另有两位是杨维祯、陈洪绶的雕像),骆焉名在瞻仰后徘徊良久,对这位品德崇高、成就突出的先贤,激起无限景仰之情。回到福州他所在的福建师范大学,产生一个想法:能否利用师大藏书丰富的有利条件,查阅王冕的有关史料,加以汇集。经过二三个月艰苦而执着的努力,收集到一些史料、资料,凡述及王冕者,对这位一生过着贫困清苦的农村生活、品格高尚、杰出的诗人画家,都无不异口同声赞颂、钦佩,以至同情、感叹不已。骆焉名深感让更多人多了解王冕,是很必要的。

思路形成了,全书共设八章。

王冕的生平(第一章):对王冕生平情况,大体按年代顺序进行介绍叙述。困难的是史料不多,又很零散,大部分诗歌也不易辨别写作的时间,只能写成这样。让读者对王冕的一生有个概略的了解。

王冕的思想、情感、性格基本特征(第二章):为什么写这章?骆焉名认为历史上众多名士、著名诗画家,大都是中上阶层门第出身的,像王冕出身农家,长期住在农村,参加田园劳动,与农民亲切相处,这样的出身、经历和生活条件是很少的。而这一客观存在,对形成王冕优秀、高尚的思想、品质以及性格,有着基础性的深刻影响,像一条红线,在所给定的外部条件下,对王冕的人生道路和创作实践,是有影响和起支配作用的。把握这一特征,对研究、认识王冕以至他的诗画很有必要。

王冕所处的时代背景--元朝社会概况(第三章):这章的必要和意义是不言自明的。除了把握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外,并注意了蒙古贵族人主中原、统治中国的某些特殊性。出于了解、研究王冕及其诗画的需要,略为侧重于元朝的中后期江南、浙东的情况。关于元朝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状况只能略而不论。

王冕诗集的汇辑刊印,几篇“序”“集后”“提要”的介绍(第四、第五章):了解、研究王冕一生创作成果的基础和依据,是他留给后人的七百多首诗歌,有必要对诗歌的汇集刊印情况、过程,特别是几篇重要的“序”“集后”“提要”加以介绍。

王冕诗选(第六章):读者很希望直接读到王冕的诗歌。考虑到作为基础读物,在712首诗歌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一部分(84首),并按七个部分编列。每篇诗后加上必要的注释和一篇简短的解读,供读者参考。

王冕在绘画和治印上的杰出成就(第七章):王冕不仅是诗人,而且是画家。他的画名还超过诗名。历来对他的画,特别是梅画称颂备至。收集到元、明、清三代诗画家对王冕画的题诗,选录一部分,供读者参阅、赏析。据我国著名书法家、印石专家沙孟海教授的研究、评价,王冕对篆刻治印不仅有突出成就,而且由于他首先发明用花乳石取代金属作为刻印材料,对我国治印艺术的发展有突出贡献,在印学史中有重要地位。这可能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故在本章中专列一节介绍,并把章题写成《王冕在绘画和治印上的杰出成就》。

历史人物王冕和《儒林外史》中的王冕(第八章):吴敬梓的名著《儒林外史》把王冕树为文人楷模,在第一回楔子中以“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为题,生动感人地描述了王冕嵚崎磊落的品格和生平事迹。吴敬梓在历史上众多名士中,选中元朝末年的王冕,作为他心目中的正面理想人物,确是独具慧眼的。本章对于文学形象王冕和人物原型王冕进行了一些对比、探讨,认为可把这两者的研究结合起来,推动关于王冕研究探讨的深入发展。本书还选登了王冕多幅传世名画和印品。在附录一刊印本人撰写的《王冕年谱》,附录二选载一些重要的文献,供读者参阅。

为什么要撰《再写王冕》?

2003年上半年,出于对故乡历史名贤王冕的崇敬,《王冕》一书出版。时间很快过了三年多,这三四年间,故乡诸暨市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意义、作用。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强国富民,经济发展是根本、是基础,文化不仅是发展、振兴的内容,又是伟大的精神动力。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教育的兴旺,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多、更高。骆焉名在《王冕》一书的序中说过:“研究、介绍、宣传先贤名人的生平业绩、品格精神,对开发名人资源发挥其巨大效应,是十分重要的。”又说《王冕》的写作受两个因素制约:“一主要是现在所能得到的材料;二是现在所能理解、认识的程度。”该书虽然也重视叙介王冕诗、画的突出成就和艺术特色,宣扬王冕的思想精神,但是受到上面讲的两个因素制约,现在看来,存在的局限与不足是明显的。举几个主要例子:一是对王冕及其诗、画,在深入挖掘、展现更为深刻的内涵和主体精神上是不够的。又如,吸收国内的有关研究成果也有局限。我国以至是国际梅花研究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教授,把梅花同人文精神研究结合起来,取得重大成果,在2003年国际梅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提供了一篇《王冕及其梅花诗画》,成为研讨梅文化的主题论文,引起与会的国内外专家的热烈反响。由于骆焉名写书时未及见到此文,无法学习、吸收其重要成果。又如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把梅花精神同现实、实践结合起来,为促进精神文明、促进道德水平、提高思想境界服务,重视不够。对此,想在这里多讲几句。

其二,老领导项南同志喜爱王冕的四句《墨梅》诗引发了《再写王冕》的续篇书。

八十年代初,项南同志担任福建省委书记先后五年多,对福建的改革开放做出突出贡献。“如果没有项南,福建不会变化这么快”,“他任职期间,是建国以来福建省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成为八闽人民的共识。特别是他的清正廉洁、刚直正气、心昭日月、公仆本色、博大胸襟等崇高品德、思想境界,一直为人们传颂。退居二线,又出于关爱贫穷地区的赤子之心,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为扶贫工作费尽心力。1997年11月不幸因病去世。逝世三年后,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缅怀项南》一书,许多与他共事过、熟悉的领导同志、工作人员以至海外华侨,满怀深情,撰写缅怀文章。记述、回忆、缅念他的伟绩与风范。当年在他身边担任秘书的同志含泪撰写缅怀文章,标题是《只留清气满乾坤》,最后一段写道:“元代大画家王冕有一首名诗《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项南生前最喜爱的一首诗,尤其是后二句,他将其书写挂在墙上,并经常将其书赠友人。我们深知,这正是项南一生的真实写照啊。项南为党和人民奋斗一生,他高尚的品质、优异的才华、非凡的胆识、坚强的意志、博大的胸怀、朴实的作风以及他所创造的出色的业绩,就像王冕笔下的墨梅一样,清香四溢、播散大地、留芳人间。”类似这样的把墨梅同项南联系起来的缅怀文章还有几篇。(详见本人在本书写的《省委第一书记与王冕《墨梅》诗》和附录《只留清气满乾坤》一文。)

骆焉名与项南同志不仅相识,而且他是骆焉名的老领导。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骆焉名安徽大学毕业调到青年团机关工作,项南同志是当时团安徽省委的书记。后来骆焉名调福建,想不到项南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初调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但是骆焉名完全没有想到,家乡的先贤王冕及其《墨梅》诗,对项南同志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这说明历史名人的优秀传统和名人文化,决不仅仅是供人们欣赏的文学、艺术作品,而是一种精神财富珍品。

再写王冕,还有其他因素。例如名人的成就、品德精神,并不只有正规的记实传记传扬,还可以采取故事、传说之类形式,适应王冕隐居地、白云庵重建开发,和旅游需要。骆焉名想到,是否可把写作《王冕》过程中,收集和听到的片断史料、传说,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生动活泼,以至不足为凭的夸张形式,编成故事传说,辑于这本小册子,供读者、游人一读,或可引发奇思妙想,增添一点情趣。王冕隐居故里、白云庵业已复现,还将继续开发,为故乡增添历史人文和自然风采。其周边很有一些胜景,如桥亭、营盘、兰亭、枫桥镇等,有的同王冕及其故里颇有相关,略作简介点引,可能对参观者也有作用。

这样,本书的篇章、结构也就设定为:上篇,关于王冕的文论与随笔;中篇,王冕的故事和传说;下篇,王冕故里周边胜景;附录:选载有关的文献、文章。

《少年读本王冕》又是缘何心念去撰写的呢?因为吴敬梓的名著《儒林外史》,把王冕树为文人的楷模,我国的小学课本曾节选几个段落作为课文。由于《儒林外史》的社会影响很大,新中国建立后,该书发行量极大,青少年中很多人读过这部小说,王冕的名字也就广为人知。但是作为历史真实人物王冕的介绍却很少,多是每篇不足千字、内容大致相同的几篇《王冕传》,由于都是古文,刊印又少,能看到、读懂的人寥寥。其他介绍著述至今极少。就骆焉名所见到的少量读物,还存在一些错误,如说王冕小时是“放羊”,还因父亲打骂出走寺庙“当了和尚”,擅长“画荷花”……总的说,人们对王冕的了解不多。有的青少年在读了《儒林外史》后有问:“历史上有王冕这个人吗?真实的王冕是什么样的?”所以,很需要对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王冕进行比较系统、具体的介绍。

骆焉名在查阅、研究了历史文献、史料和王冕自己创作的诗、文基础上,考虑到少年读者的需要,又写了《王冕》的少年读本。“少年读本”在篇幅、内容和写法上,想尽可能适合少年读者的要求,书中还配以多幅插图,特别是选载了王冕的传世名画和印章九幅,使少年读者对真实历史人物王冕,能有一个较为完整、具体的了解,并欣赏到他的名画。这对大家学习出身穷苦农家的王冕,从小刻苦读书、学画,立志成才,奋发进取,自强不息,成为杰出的诗人、画家,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精神;学习他爱国家、爱人民,淳朴、正直,淡于名利、富贵的崇高品德,促进我们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都是有意义的。

国家教育部推荐小学生背诵的古诗词中,有一首是王冕的墨梅诗。本书第七部分《艺术上的突出成就与贡献》,介绍了王冕画画的成就、特色,对那幅世人称颂的墨梅图和四句题诗,作了比较具体的解释。少年读者能在了解王冕人生经历、思想品格的基础上,更好理解这幅名画、这首名诗的深刻含义。本书附录《<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和历史人物王冕》,节录了《儒林外史》第一回描述王冕的内容,并把它同历史人物王冕加以对照,有助于读者从文学与历史上加深对王冕的认识、理解。该书的写作,得到福建师大文学院林海权教授的热情指导,书中插图由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张玲绘制。

《陈洪绶》一书由3人编写。除了骆焉名,其他两位分别是葛焕标和楼长君。他们均是枫桥人。作为陈洪绶的枫桥同乡,是怀着对故乡第三位名贤的无限崇敬之情写本书的。力求尽可能多地收集到与陈洪绶有关的历史文献、史料和今人写作出版的论著,能更好地学习和对比研究,以求比较系统地介绍他的生平经历、成就、评价。

2004年11月,作者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图书馆查阅了有关书刊,主要是黄涌泉的《陈洪绶》和《陈洪绶年谱》,翁万戈的《陈洪绶》,陈传习的《明末怪杰陈洪绶的生涯及艺术》等著作。以后集中在福建师大图书馆古籍部,查阅了绍兴、诸暨、萧山等史志和有关古籍,以及20多篇今人发表的文章。

故乡的石裕堂家里藏书颇多,不仅使他们三人人手一本30多万字的《陈洪绶集》(吴敢点校),并借给翁万戈的《陈洪绶》大型精装本。在写作一段后,得知长期研究陈洪绶的裘沙出版了《陈洪绶研究》一书,与他联系,承予寄赠。焕标与裘沙先生同在北京,原素不相识,为此还专程去他家请教、研究有关问题。乡友楼义谷主动借给王璜生著《陈洪绶》一书;今年五月又得到杨士安刚出版的《陈洪绶家世》新著。可以说,今人业已出版的有关陈洪绶的著作,大致都有了。

这期间,作者三人还多次到陈洪绶故居进行实地参观,并通过电话、书信和走访等方式,与有关作者进行探讨、交流。这些,为他们写作《陈洪绶》提供了良好的基本条件。在商定提纲、写出初稿后,三人又集中在武夷山进行讨论、审稿,特别是若干重要问题,在参阅有关书刊后,作了认真研讨,得出共识,完成修改,增加了第九章,并精心选刊老莲的30幅名画、书法。

该书除介绍了与一般著作大体类似的传主生平、成就,还有针对性地撰编了:陈洪绶一生热爱游览越水吴山、形之于诗画,婚姻与家庭生活,和具有鲜明特色的书法诗文等章;对于甲申国变到去世的八九年奇崛不凡、中兴画学的晚年,包括他气节凛然、舍生取义的死,特分设两章,作了较为具体的介绍。作者的主观意愿是:使故乡人民和广大读者,对这些过去较少介绍的内容有所了解,对这位杰出的先贤有较全面的认识。

在葛焕标的积极倡导下,骆焉名、葛焕标决定两人合写《杨维桢》一书。他们商定它的任务、要求是尽可能查阅、收集有关的文献、史料,以可信的史料为依据,比较系统、全面叙述、介绍杨维祯真实的一生,服务的对象是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葛焕标还提出认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两人作了初步分工。

骆焉名过去对杨维祯了解不多。经过两个多月的跑图书馆、书店,查阅文献、传记,收集到一些资料。得知有《杨维祯年谱》一书,托熟人在上海购得后,认真阅读,获益匪浅。但要实现他俩商定的目标、要求,写成适合一般读者阅读的人物传,难度还很大。

几经思索、琢磨,决定从实际出发,把杨维祯的一生概括、确定为若干主要“事段”,按发生的时间(年序)、空间(所在地),运用已拥有的史料,加工编写,并加上切合的题目,形成框架和篇目:从童年到青年,初履仕途卓有政绩,开始授徒从教生涯,放浪于姑苏、昆山,谋求复官的活动,再度从政,到张士诚屡召不赴,晚年定居松江十二载等一至八篇。使读者了解杨维祯一生的行踪经历、主要活动。

为了充分反映杨维祯的重大业绩贡献,又增设三个专题(九、十、十一篇)。

文学创作是杨维祯最重大的成就,以“诗坛盟主、文章巨公”为题的第九篇,集中介绍他丰硕的诗文成果,创新的诗学观点,多样的题材内容,重要的社会影响等,并在相应的地方选录一些主要诗作,加简短的注释和解读。杨维祯不仅是文学家,也是书法家。综合书法前辈、学者的有关论述,写成以“矫杰横发、恣肆狂放的书法艺术”为题的第十篇。为满足读者欣赏杨公书法的需要,在书首选载九幅书法真迹,并引录专家的赏析简介。

杨维祯从三十岁到七十五岁去世,实际从政不过十六年左右,其余大部分时间,主要是授徒从教(结合诗文创作和游历)。他在教授弟子,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应予充分肯定。历来论著对此介绍较少,该书以“桃李遍东南”为题,写成第十一篇,介绍他这方面的事迹和重视教育的观点等;还就现有资料编制弟子一百多人的名册,和其中成就卓著的十七人,有简历。

当然,作为历史人物,杨维祯也有不足之处。该书也作了反映。在第四篇,较为集中地描述他在一段时间里恣情放浪的生活;在第八篇的“诸家评论”中,引录明初王彝讥之为“文妖”的原文。

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当由学术界继续探讨。

初稿写出后,两人在杭州逐篇讨论,提出意见,又作了多次修改、补充。本书有附录二:其一,刊载了八篇影响较大的传记,供读者参阅。

该书附录二选载的七篇有关杨公的文言传文,由福建师大文学院林海权教授重新点校。乡友石裕堂几次提供有关书刊;楼长君对该书编著提出宝贵建议。

2007年,骆焉名与同乡贤骆建松、骆祥灿一起合作撰写了一本《枫桥骆氏宗族概略》一书,编审楼长君,封面设计丁绍华。

骆焉名教授的家其乐融融。妻子庄闺宝为福州第九中学任高级教师,大儿子骆嘉,在美念博士后,在爱荷华大学任教授,小儿子骆泳,毕业后在福州市税务局工作。1999年夫人因病去世,过了些年,骆教授和张良英女士再婚。

2008年初春,骆焉名教授与大儿子骆嘉一起在枫桥骆家桥村捐资建造了一家“继贤书屋”,为村民们看书学习提供了便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8月26日,骆教授因脑血管病意外去世。

流淌的浣江在哀号,枫桥“三贤故里”深切怀念着这位乡贤。

骆焉名教授逝世一周年时,葛焕标率先发声,撰写了《深切怀念乡贤骆焉名同志》,市文化局的石裕堂先生撰写了《为三贤鞠躬尽瘁的乡贤——骆焉名教授》,骆少华先生撰写了《记忆深处的怀念》,骆建松先生撰写了《骆焉名的九里情》等等……今年是骆焉名教授诞辰95周年,逝世16周年,“三贤”故里一位骆姓长者提议应该给骆焉名教授设一个“骆焉名纪念室”……更是对骆焉名教授赞誉声一片。、

我还是用骆焉名教授自己的话来结束本文吧,“我是诸暨枫桥人,一生在外,退休了能发挥余热,传承、弘扬家乡名人的高尚品格、民族精神与突出成就,促进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是义不容辞、理所当然的!”

这就是骆焉名教授的乡愁!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