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复生院士。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对第一学历的过度依赖,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思。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材料科学家潘复生院士呼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认为求职只认第一学历,并不公平。他建议摒弃简历中的第一学历概念。这一建议不仅切中时弊,更是为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注入了一股清流。
必须承认,学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储备。然而,将学历作为衡量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唯一标准,却是片面的、不公正的。过分强调第一学历,无疑是将人才评价简化为一纸文凭的评判,忽视了人的成长性和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古语尚且有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岂能被一纸文凭所框定?
现实中,不少成功人士的第一学历其实并不耀眼,但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学习,在职业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成就斐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个人早期的学历或许并不理想,但这并不意味着TA未来的发展就一定受限。第一学历,或许代表了个人在某个时间段的学习成果,不过用它来评判一个人的全部能力,显然有失偏颇,这里应该看到每个人背后的潜力和后续不断的努力。
其实,在人才评价中,过度依赖第一学历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路径依赖”和“刻板印象”的体现。这种学历崇拜不仅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多元发展,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错配。比如,有的人在职业生涯中通过自学和实践,技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却因为第一学历不够亮眼而被拒之门外。这种“唯名校”论英雄的做法,无疑是对人才多样性的一种忽视和浪费。
何况,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一的学历指标已难以全面反映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必须改革评判人才的标准,将关注点从单一的学历背景转移到个人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上来。潘复生院士建议破除第一学历崇拜,正是基于对人才成长性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个人努力的尊重和人才多样性的认可。
要实现这一变革,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努力。一是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要转变观念,建立起更加科学、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将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纳入评价范围。二是社会大众要摒弃对学历的过度崇拜,认识到学历只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标识,而非决定性的因素。三是个人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总之,改革人才评价标准,摒弃第一学历歧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发掘和培养那些具有实际能力和潜力的人才,让真实能力成为求职市场的“金钥匙”,而非仅仅依赖一纸文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