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2024年是“屏摄元年”?什么在变得理直气壮

    潮新闻 记者 金然2024-03-07 00:35全网传播量1.7万
    00:00
    00:00
    周末,潮新闻记者去影院看《周处除三害》,到精彩处,阮经天举起枪,前排一位观众突然举起发着光的手机......

    出于职业习惯,同事拍了拍对方的肩膀:麻烦你不要屏摄。

    没想到对方骂骂咧咧回怼:怎么了,干你什么事?我违法了?

    今年2月15日,薛之谦在微博发布《飞驰人生2》的观后感,用了不少屏摄照片,引发争议。但在粉丝力挺、片方默许、专家发表“目前屏摄行为不违法”的言论后,似乎掀起了一阵屏摄狂潮。

    因此,2024,也被一些网友称为“屏摄元年”。

    甚至,有人在短视频平台直播电影,有人疯狂晒屏摄照片,当时还有不少反对的声音,现在好像争议就这么过去了。

    但这一事件的影响并没有结束,最近记者去影院采访,最大的感受是屏摄正在变得“理直气壮”——看电影的时候,举起手机的人多了,朋友圈发屏摄照片的人多了,刷小红书、微博、抖音,铺天盖地都是电影屏摄,甚至很多是电影的高光场面。

    以前也有不少习惯屏摄的人,但被指出后,大多会收起手机、删掉照片,现在动辄就甩出所谓的“薛之谦硬杠”,谁还敢制止呢?

    随便搜搜,类似的观感不少。

    影迷朋友忍不住感概,屏摄这事儿,好像除了影迷无人在乎。
    杭州一家影院的经理向潮新闻记者表示,他们也很无奈,“我们巡厅看到了会制止,但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根上解决,需要大家素养提高。”

    为什么会屏摄
    一般屏摄的人,无外乎几种心态,“我就是自己留念发发,又不商用。”

    这是一种“我看过电影”的证明,可举起手机亮起屏幕,就跟在影院里打电话、大声讲话一样,已经干扰到其他人的观影体验了。还有的人觉得,我又不是拍全程枪版,只是发几张照片配一些观后感,是在“帮电影做宣传”。那为什么不用剧照、预告、海报等更高清的影像来宣传呢。

    这也不得不提到片方对屏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行为,去年的春节档电影还联名反对屏摄,今年只有《年会不能停!》的导演董润年发声。

    小红书有人发了“熊出没”的屏摄照,官方账号还回复了个爱心。

    社交平台上大量的屏摄照,似乎被看成了片方宣传的“自来水”。

    一位参与过多部往年春节档影片宣发的人士表示,短视频行业改变了电影的宣发逻辑,“今天屏摄素材的价值,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可以去看看那些大爆的电影,都有大量切片在抖音、微博传播”。为了眼前的利益,很多电影人沉默,放弃了对行业的尊重和维护。

    “不屏摄”能成为共识吗

    国内屏摄屡禁不止,归根结底是没有法律条例支持,“屏摄”还停留在观影素质和道德层面。

    我国2017年颁布的《电影产业促进法》里面提到: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中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发现录音录像者,电影院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删除;对拒不听从的,有权要求其离场。

    而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屏摄已经被明确写进了法律禁止的范围,轻者罚款,重则判刑。美国超过41个州有禁止在影院内拍照录影的法律,违法者最高会面临3年监禁;日本的版权保护条例更严格——在影院内照相或录影,最高可罚款1000万日元、判10年有期徒刑。

    法律是基本,在这之上还有道德底线。

    其实近几年,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央视电影频道等都发起过反对屏摄的倡议,很多电影院在映前也有拒绝屏摄的贴片广告。杭州的民间放映组织“破圈放映”就做过倡议文明观影的标语定帧图计划,其中很多标语都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电影研究者、影评人magasa说,的确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正因为它看上去无足轻重,且有理有据,连一些官方也表示过支持,是我们必须守住的底线。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在黑暗中达成默契,维护良好的观影氛围,让“不屏摄”成为共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