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读“慢”诗?又如何治愈精神内耗?专访南开大学张静教授

潮新闻 记者 金檬2024-03-06 23:01全网传播量1.1万
00:00
00:00

我们常说:“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诗为什么能和远方并举,同样给人一种感召之力?因为它带来的是一束光。

3月9日,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南开大学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将在杭州带来一场“中华古典诗词中的幸福力量”的演讲。

在演讲前,潮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了张静。她说,当下人们面对的那些烦恼与迷茫,看似遥远的古人早已通过诗词作出回应。

古代与今天在诗词上对话,我们也能够从中获得指引内心的力量。

她也希望,每位女性都能通过诗词,找到照亮内心的一束光。

遇见了影响一生的老师

她与古诗词的二三事

“能与古诗词相伴,是上天赋予我最大的幸运。”

张静是读着古诗长大的,但小时候的她没曾想过,后来就再也没离开过古诗。她觉得,能与古诗词相伴,其实也是命运使然。

“大学偶然保送到中文系,研究生选了古代文学专业,因为觉得古代文学内容很多,还有很多书没有看,就这样又读了博士,一路走下来。”张静说。

在此期间,她遇见了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

张静与叶嘉莹于2024年1月拍摄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有时候,茫茫人海中,人与人的相遇相知相交,好像都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缘在牵引着。”张静回想起师从叶嘉莹,那是一个20多年前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在南开大学读书的朋友给张静打来电话,说叶先生的课讲得特别好,而且还在国内招生。

后来这位朋友帮忙问到了叶先生的电话,“我们谈了很久,叶先生还问了我博士研究的课题。”

最后,电话里一句“欢迎你来南开”展开了张静与叶嘉莹的缘分。

“我在叶先生身边不仅学到教学治学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学会了面对生活的态度——怎样能够从容,让自己内心更加地强大。”

2006年博士后出站留校的一天,张静接到了叶先生的电话,先生凌晨一点多摔了一跤,导致左锁骨骨折,怕打扰她,一直忍到了早晨七点钟才打电话。

“刚动完手术那几天,叶先生晚上疼得睡不着就看报纸、看书,她不愿意让任何时间白白虚晃过去。在她身边,我感受到无论在现实中遇到了什么苦恼或是肉体上经历什么样的疼痛,其实都可以从精神上战胜它。”张静说。

在张静心里,叶先生的身上深刻地体现了女性的力量——面对漂泊动乱和人生苦痛,叶嘉莹将整个生命投入古诗词传承的长河中,吟诗、写诗、传诗,借由诗词抚平内心的伤痛,并将诗词的精神和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多个场合,张静都以“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这句诗描述叶先生:“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红炉片雪一样刹那即逝,不留痕迹,但是它必定带给人间一份清凉,也必定成为我们人间的照夜明灯。”

“快”文化时代

为什么要读“慢”诗?

如今,层出不穷的网络快餐文化席卷我们的日常世界,十分钟就能看完一部电影,连电视剧也迭代出了微短剧,娓娓道来的诗词是不是显得太“慢”?

张静分享了一则小故事:“我孩子在青少年宫学毛笔字的时候,楼下在卖一套红宝书,宣称看了之后,从小学到高中的古诗文就能无师自通,不少家长都很心动,觉得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解决问题。”

张静却觉得,学习古诗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培其根,固其实”。“每天持之以恒地读一点诗,每天进步一点,从量变到质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的成长和成就感,是所谓的捷径给不到的,这就是诗词对精神世界的滋养。”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展现了叶嘉莹近百年的传奇人生,其英文片名用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一句“Like the Dyer’s hand”,直译为“如染匠之手”。

“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当我们的双手在一个环境中沉浸久了,不由自主地,我们的指甲缝里就会带有了染料的颜色。如果我们在诗词的氛围中浸润得久了,我相信生命也在不断地变得充实而丰盈。”

记者 金檬 摄

张静说,某一天我们在焦虑和迷茫时,也许古人之言可解今日之惑,那些从诗词上获得的顿悟和体认,指引着内心,这就是诗词浸润心灵的力量。

多年前,张静接到了一通朋友的电话,向她倾诉家庭里姑嫂之间的矛盾。张静给朋友讲了一首《缚鸡行》的故事——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杜甫有一天回到家里,仆人正在满院子抓鸡,因为鸡总是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吃虫蚁,所以仆人想把它卖掉。但是杜甫说,如果你把鸡卖了,它不也要变成别人的盘中餐吗?我们到底是应该怜悯鸡呢,还是体恤虫蚁呢?杜甫就跟仆人说先把它放了吧,如果你斤斤计较的话,鸡虫的得失永远存在。这个时候不如走出门,望一望远处阔大高远的景物。

“我们都会经历日常琐事的侵扰,比如兄弟姊妹之间因为分得遗产的多少对簿公堂,在工作中因为工资等打抱不平,这其实都是鸡虫得失,这时不妨为自己的心灵和思想找寻一个更加高远的目标和方向,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也是我们对抗日常琐事侵扰最有力的方法。”

张静说,后来她的这位朋友考了博士留在一线城市工作,现在他们的婆媳、姑嫂关系都处理得非常融洽。

“精神内耗”下

如何寻找照亮内心的一束光

关于即将举行的演讲,张静向记者“剧透”了部分内容。

“在国际妇女节这个时间节点,我想给大家讲讲诗词里的女性。”张静说,比如高楼之上、水边的女性的描写,像李商隐写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说的不仅是耐得住寂寞,更是对于理想的追寻,心向往之便是支撑着自己的生存观。

“希望这些诗词能带给大家向上的引领的力量,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照亮自己内心的一束光。”

受访者供图

“精神内耗”是当下不少人的内心写照,有时我们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常常因为一句话、一件事而陷入无尽的纠结,不停消耗自己。

张静觉得,一个人的价值并非来自于他人的评价。她从张九龄写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讲到“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无论外在的环境怎么样,无论运命的穷达荣衰,一个人真正重要的是内在自足的人格美。”张静说。

杨澜曾在节目里这样讲道,如果我们在叶嘉莹先生三四十岁的时候遇见她,她还是我们同情的一个对象,那时的她历经生活的苦难,寄人篱下。

“但为什么她活到90多岁可以成为我们的一道光彩?我想这就跟我们每个人内心之中是否找到了精神的支撑有关。”张静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向往,无论是诗词,还是音乐、绘画等等,如果在里面浸润得久了,就能获得一种滋养。

“当代女性在承担工作、社会角色的同时,还需要维系情感和家庭的纽带,容易被婚姻、孩子的问题困扰而产生焦虑。我们希望能支持处于焦虑中的女性走出阴霾,用文化的力量点亮人生。”作为这次演讲的发起方,半暖公益的创始人闻佳说,创立半暖公益的初心很简单,就是为身处黑暗之中的女性点亮一盏灯,但它并不是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而是激发女性自己内心的力量,更轻松地去面对人生,重获内心的宁静。

截至2023年底,半暖公益已经共举办50场线下公益活动,涵盖读书会、工作坊、主题讲座、疗愈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累计参与人数超4200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2)
潮客_24qw4g · 2024-03-06 23:59 · 浙江杭州回复8
快节奏生活加上读慢诗的疗愈,才能让人摆脱精神压力,好好享受诗歌的世界。
潮新闻小编 · 2024-03-07 01:41回复
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感受诗词的魅力!
潮客_a6yyh5 · 2024-03-07 00:16 · 浙江杭州回复7
其实读书的时候,对于诗词的理解就是老师说是啥就是啥,反而是进入社会后有时候再读,会更深刻理解里面的寓意
潮新闻小编 · 2024-03-07 01:42回复
诗词里蕴含着很多人生经历,不同时段读起来自然有不同的理解!
最新评论(30)
潮客_4t7fgh · 2024-03-07 07:56 · 浙江杭州回复
惊叹于古人的智慧
样子 · 2024-03-07 06:12 · 浙江杭州回复
慢是一种艺术🥰
潮客_wie8qt · 2024-03-07 02:20 · 浙江杭州回复
沉浸在读诗词里,那是一种享受!
这是柠檬lemon · 2024-03-07 01:59 · 浙江台州回复
和孩子都很爱看《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应该多一些
潮客_wdj53g · 2024-03-07 01:56 · 浙江台州回复
生活节奏太快了
橙子红了 · 2024-03-07 01:45 · 浙江杭州回复
阅读使人快乐充实
顺楷 · 2024-03-07 01:19 · 浙江衢州回复
静读细品
颜可林 · 2024-03-07 00:58 · 浙江台州回复
将在杭州带来一场“中华古典诗词中的幸福力量”的演讲。
潮客_24qwx3 · 2024-03-07 00:36 · 浙江杭州回复
这不比网上那些毒鸡汤强啊!有机会我也要去参加~
天使之翼的羽毛 · 2024-03-07 00:28 · 浙江杭州回复
真正的诗词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
潮客_24qwz5 · 2024-03-07 00:27 · 浙江杭州回复
快文化时代,慢诗更让人静心、深思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