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先行启动看姚庄③丨“生态长三角”的姚庄新“解法”

    潮新闻 记者 顾雨婷 见习记者 李洁薇 县委报道组 宋依依 共享联盟·嘉善姚庄 徐奕颖 周士律 葛佳慧2024-03-04 01:28全网传播量11.9万
    00:00
    00:00
    开栏的话:

    这是一片高质量发展的热土。

    长三角,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2019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嘉善县姚庄镇被划入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肩负起走前列、作示范、当样板的发展使命。

    小镇起东风,春华孕秋实。转眼间,长三角示范区4岁了。一体化制度创新的“种子”撒在姚庄,结出了哪些“果实”?风口之下,姚庄又将迎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实现怎样的美丽蜕变?

    即日起,浙报集团嘉兴分社联合嘉善县委宣传部,在潮新闻客户端嘉兴频道《善城有“范”》栏目推出《先行启动看姚庄》系列报道,将笔触和镜头瞄准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姚庄“样板间”,探寻一个个鲜活场景,解密姚庄高质量发展背后的独特密码,敬请垂注。

    穿好红马甲,戴上红袖章,这天上午,嘉善县姚庄镇银水庙村村民潘根龙如约和几个老朋友碰上头,又要一起巡河了。有意思的是,几人的家虽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却都住得很近,便相约在了村口。

    潘根龙的家在浙江,一起巡河的几位老友,有江苏吴江的,也有上海青浦的。因一条太浦河,大家才结下了缘分。太浦河是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规划中,太浦河和淀山湖、元荡湖、汾湖等“一河三湖”,被列入加强跨界水体共保联治的重点。

    共享联盟·嘉善姚庄 供图

    同饮一江水,也共护一方水土。巡河护水,在银水庙村是有传统的。村里党员自发组成了护水队,每周一次绕着太浦河及长白荡水源地周边5平方公里区域,巡查2个多小时,这一巡就是12年。姚庄成为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后,这支队伍又扩大了。

    “喝的同一口水,自然就是自家人,一家人不办两家事。”上海青浦区金泽镇的龚都村村民孙四林,很早以前就听说过银水庙村的这个好传统,他第一时间申请加入了护水队。真跟着队伍巡起来后,孙四林却发现,巡河,巡的可不止是水。

    这两年,示范区嘉善片区持续开展区域水生态修复。像姚庄去年就围绕枫南大桥、红旗塘大坝、池家浜水文站和清凉大桥四个出境国控断面,对上游支流河道水生态进行了修复,建设生态缓冲带、水下森林和生态湿地。生态越来越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生物到此栖息繁衍。

    太浦河风光。共享联盟·嘉善姚庄 供图

    巡查中,护水队不仅要观察太浦河中的情况,还更多地将目光放到了河边的芦苇荡和小树林。“岸边的浅水区可能有地笼,林子里也会有丝网。” 同行的银水庙村党总支副书记杨彬彬解释道,偶有偷捕者布下陷阱,围捕稀有鸟类、野生动物等,而发现和清理这些陷阱,如今也成了巡逻的职责之一。

    杨彬彬记得,最多的一次,村里一口气收了七八个地笼和好几个废弃丝网。巡查也是威慑。如今,巡查工作常态化开展,猎捕者少了,陷阱也随之减少。“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猎捕陷阱装置了!”一位村民对记者说道,巡查震慑效果明显,村民口口相传直道效果好。除了跨界巡逻护水,还有跨省来学经验的。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东西村党支部委员李萍就是其中一个,他们被称呼为“双委员”。

    共享联盟·嘉善姚庄 供图

    “生态环境搞好了,村庄风貌也要搞好。”李萍所在的东西村村域保洁,虽然请了专业的第三方公司来运维,还是问题不少,村民配合度也不高。去年下半年,她专门到银水庙村挂职,学浙江经验。对房前屋后堆放自主清理的农户,奖励煤气票,要是没搞好,奖励取消;聘请村级专职保洁员,配套制定每日考核方案,与工资绩效挂钩……两个多月呆下来,李萍收获不小。

    李萍的挂职之行,得益于长三角毗邻地区的创新探索。近年来,姚庄镇与毗邻地区率先探索的干部交叉任职,派遣村干部异地互挂。前两年,上海市的枫泾镇与朱泾镇,浙江嘉善的姚庄镇、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惠民街道),平湖市新埭镇等四镇一街道,还共同组成“城镇圈”,今年将在七个方面开展深度项目合作。特别是治理联动方面,几方将完善边界执法管理,在生态上共同深化执法联动响应协作机制,探索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等。

    姚庄盛家湾风景。共享联盟·嘉善姚庄 供图

    记者手记

    长三角示范区,是一块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创新二字,更是深深融入了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发展脉络中,先行启动,拼的就是先人一步搞创新。

    生态治理好了,还能怎么搞创新?“变现”呀!今年年初,嘉兴首笔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现场交易成功,主角就是姚庄。嘉善县姚庄镇人民政府与浙江万泰特钢有限公司签约达成了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现场交易,签约交易碳汇的河流正是姚庄沉香村的江家港。

    前期,江家港落实水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消减了内源污染物,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也提升了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性。经核算,江家港沉水植物生态修复项目碳汇量合计为23.75tC,折合CO2为87.08 t。经过当地环保部门申报,碳普惠核证中心审核与专家评审,再在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备案登记,由项目业主通过协议转让,最终实现碳普惠减排量的变现。

    姚庄沉香共富聚落。共享联盟·嘉善姚庄 供图

    如今,嘉善县姚庄镇江家港建有1.5万平方米的沉水植物,每年可产生的碳汇量约为44吨二氧化碳。这次交易,标志着水生态修复价值转换路径顺利打通,真正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印证了长三角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关于创新,姚庄的步子迈得稳稳的。全国碳交易市场于去年年底正式启动,姚庄早在去年年初就与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合作共建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实验基地,致力于打通土壤碳汇价值转化路径。“在北鹤村的试验田上,我们打算初步构建基于农业固碳良性循环的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姚庄镇副镇长郑加明告诉记者。

    郑加明说,今年夏秋季将从种子、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持续优化稻田甲烷减排、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农业提质增效协同技术体系,全面提升农田生态系统供给、调节、净化、应对气候变化等服务价值,助力农田健康土壤水平显著提升,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自觉实践绿色低碳农业生产方式,为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路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