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丨亡命与新生:1898年到1903年的梁启超

    潮新闻 王松林2024-02-29 09:17全网传播量2.1万
    00:00
    00:00

    1898年9月22日下午,25岁的梁启超匆匆登上了去天津的火车。数日后,他将从塘沽港乘“大岛号”去日本。

    临行前,他剪掉了辫子。这是求生逃亡下的权宜之举,却也预示着某种决裂的开始。

    梁启超

    “戊戌变法”失败了,却对古老的中国有着不小的震动,一时间朝野沸腾,并引起了多国政要的关注,他们在观望这个积弊已久的大国将走向何方。幸免遇难的康、梁,作为维新的重要领导者被迫流亡海外,他们的一举一动自然也备受瞩目。

    许知远在《梁启超:亡命(1898—1903)》(以下简称《亡命》)自序中写道:“流亡也是契机,它助你抛弃习惯的窠臼,拥抱新思想与新感受,塑造一个新自我。”这一描述对梁启超再适合不过。

    梁启超的海外流亡,并不意味着生命安全有了绝对保障,通缉与暗杀一直伴随着他。但是,伴随他更多的是对维新失败的反思,对旧传统的反思,对中国摆脱帝国列强控制、走怎样的自生之路的思考。如果说变法期间,维新人士梁启超的主张更多是当时、当地的思考,不可避免地带有激进、不切实际的因素,那么他在日本期间,多方求助(“建议日本与英国、美国联合干预”,今天看来不免觉得略显荒唐;同时日本视其为“清国志士”的同情者有之,但反对接纳康梁之声也不绝于耳、甚嚣尘上)无果,乃至后来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之行,则是他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政治经验、外交经验,修正自己的过程。(他在《灭国新法论》中谈到,世界政治的法则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此前求助日本的想法也被“日本已加入了列强的游戏,中国是它的扩张对象”所代替。)

    《梁启超:亡命(1898—190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

    梁启超逐步从勤王的呼号,转向探求中国政治制度的思索,转向思想、学术的建设。

    随着时间的流逝,维新流亡者受关注程度日渐冷淡,这是梁启超在海外寻求帮助中不得不面临的问题。驻北京的外国公使对变法的负面评价(书生涉政的意气所为)逐渐增多,加之清廷通过外交途径施压,梁启超在日本被礼送离开;舆论中又有他对于海外的勤王筹款“拥资自肥”的质疑。这些都压向这个青年,很多时候,他借诗抒怀。他骨子里还是个读书人。

    梁启超的海外流亡,遍览世界后,个体也在蜕变——他要为自己求新生。当然,这应该不在他出走时的计划内。从梁启超到“吉田晋”(在日本时的化名,取自日本倒幕维新运动领导人吉田松阴和高杉晋作),再到“饮冰室主人”,他在逐步建立自己的思想构架,逐步跳脱出某一派别的羁绊。几年后一部《南海康先生传》,意期超越康有为对自己思想与行动的指挥、影响,成为精神上更加独立的个体。

    这位早年的“神童”有着惊人的学习能力,他如海绵吸水般学习异国的语言、思想、文化、知识,高产的创作令人目不暇接。从上海的《时务报》,到横滨的《清议报》《新民丛报》,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在奋笔疾书,通过报纸向国内传递自己的见识与思考,搅动着国内有识之士的思想,他成为彼时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位。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

    梁启超个人思想较大转变,应是1900年他潜回国内,“汉口失败,无可补救”,勤王计划更显无望,“行动的挫败令他重回思想世界”,报馆成为他传播思想的阵地,称其“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身处海外所感受到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思想,他一边检省自己的过去,一边启蒙国内大众。他的翻译作品涉及面甚广,哲学、文学、法律、化学可谓面面俱到。梁启超除了政治家、思想者的一面,更开始展现出学者的一面!

    与外国政要的反应不同,海外华人对变法维新给予了持久的关注与热情的支持。许知远在书中提到了在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的华人,迁居、谋生的生存状态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或许正是这些,使梁启超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之行,所到之地,华人对他的演讲、活动都有着异乎寻常的参与热情,尽管往往是叫好不叫座(募集经费很有限)。那时的华人对政治虽爱评论,但真正的参与性始终不足。

    许知远《梁启超:亡命(1898—1903)》  新书沙龙北京首发会

    《梁启超:亡命(1898—1903)》作者许知远在新书活动上。

    《亡命》以梁启超1898至1903年的流亡活动为主线,穿插康有为的海外活动,作者通过详查资料以时间为线对梁启超的行程、拜会的重要人士、所谈所论(特别是重要的演讲),多有新说。书中所涉中外官员、学者、华商领袖、留学生几百人,试图复原百余年前国际关系的时局与社会面貌。作者较客观的复原历史发生,破除为尊者讳的观念——不避讳梁启超身上的缺点(如对变法失败后某些人、事件的凭空杜撰以博取同情),如实描述,在繁杂的史料中捕捉到梁氏思想上的改变,将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一生中重要的岁月呈现给读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