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钱报读书会|重读《呼啸山庄》,两代人对爱与仇恨的理解

    潮新闻 通讯员 金晶 摄影 吕瑛2024-02-29 08:49全网传播量1227
    00:00
    00:00

    近日由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报读书会、连麦杭州悦读会协办的文澜读书岛阅读沙龙继续“重读经典”之旅,在浙江图书馆曙光路馆集体视听室,书友们对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展开热烈讨论。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敦雅书社领读人赵京京博士做了主题分享。

    她从勃朗特姐妹一起虚构的岗多尔世界讲起,分析了《呼啸山庄》与《简爱》的不同,分析了书中呈现的象征主义特点、叙事结构以及道德观念。

    幼年时,勃朗特三姐妹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些玩具士兵作为圣诞礼物。她们就用这些玩具士兵玩起了文学游戏。每个人选了自己的士兵,给它们起了名字,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虚构了一个岗多尔世界,留下了一些关于岗多尔传奇的诗歌。其中《呼啸山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超过一半的现存诗歌都是以岗多尔为背景的。

    虽然勃朗特姐妹经常一起玩文学游戏,但她们的作品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评论,《呼啸山庄》理解起来比《简·爱》更困难。因为艾米莉是比夏洛蒂更伟大的诗人。当夏洛蒂写作时,她用雄辩、恢宏的气势和激情说着“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历虽然更加强烈,但与我们自己的经历是在同一水平上的。但在《呼啸山庄》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雇主。有爱,但那不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艾米莉受到了某种更具有普遍价值的观念的启发。驱使她创作的动力不是源自她自己的痛苦或她自己受到的伤害。她看着一个分裂成一团混乱的无边世界,并感到自己有力量将其在一本书中描绘出来。她挣扎着要通过她的角色之口,说出某些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而是“我们,整个人类”和“你们,永恒的力量⋯⋯”的东西。

    这些句子没有完成,而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相反,她能让我们感受到,她有能力说出这东西本身就够令人惊叹了。所以,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呼啸山庄》受到了公众和评论家们的普遍误解。就像梵高的画作一样,《呼啸山庄》有点超越了它自身所处的时代,

    接着,赵京京博士从《呼啸山庄》的家谱,展开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道德观念和叙事结构的分析。

    她指出,希斯克利夫这个名字是 heath(荒野)+cliff(悬崖)组合而成的,是两个大自然意象的叠加,代表现代社会的边缘人。埃德加是地方绅士阶级,代表工业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中人。从某个层面上讲,凯瑟琳并不是在两个男人之间做选择,而是在她的自然栖息地和现代社会的要求之间,面对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时,不得不作出选择。

    赵京京博士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需要读者阅读不止一遍的作品。这从它的叙述结构就能看出来。《呼啸山庄》的叙事结构非常像俄罗斯套娃,采用了一环套一环的复杂的叙事手法。小说中至少有3位讲述人:洛克伍德、奈利、伊莎贝拉,再加上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对话,还有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对奈利的告白,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叙事结构,比《简·爱》更能吸引读者一起进入小说的情境来进行思考。

    艾米莉·勃朗特把这种叙事手法作为一种劝说工具,一种提供指引的方式,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在他们初看时常常显得陌生的世界。赵京京博士认为,一部好的小说会吸引你进入它所创造的世界,让你看到之前你无法看到的东西。

    春节期间,文澜读书岛建立的《呼啸山庄》共读微信群里非常热闹,几次都讨论到半夜零点之后。其中一个主要议题是《呼啸山庄》的道德观念。不少人认为,阅读这样一部充满阴郁、残酷风格的小说,心里很难受。

    赵京京博士分享时对此作了回应。她列举了两段对小说的评论来说明她的观点。小说刚出版时,英国评论界普遍不认可小说对那些残酷行为进行如此详尽的描述。他们认为,这些残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但把它放到小说中这样描写不合适。希斯克利夫这样的角色缺乏道德意义,缺乏正确的道德导向。

    然后,赵京京博士又引用了大卫·塞西尔在1935年的评论:“艾米莉·勃朗特的观点不是不道德,而是超前于道德。”她认为这句话非常精辟。她反问:如果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被剥夺了,你会变成什么样子?是否会保持此前的宽容态度,还是说会像希斯克里夫那样疯狂报复,变成一个怪物?

    她认为,当我们被周围环境善待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做出比较善意的反馈,更容易做一个好人。但如果周围环境比较恶劣,我们没有得到善待,始终处于受苦受难之中,我们就很难保持对社会的善意反馈。

    主持人——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他以“偏执和仇恨终将毁灭自身”为题,展开解读。

    他认为,《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欧洲文学史上一个非常典型的偏执狂型的人物。整部小说讲述的都是他报仇的故事。显然,希斯克利夫具有偏执型人格。但追根寻源,他的偏执和仇恨来自恩萧和林顿家族的富人们。正是那些当年鄙视、欺负这个吉普赛弃儿的富人们,激发了希斯克利夫心底里的偏执和仇恨因子。假如他们当初有些爱心,恐怕也不会有后来的悲剧。所以,任何一个悲剧,都有一个起因。恶魔都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

    接着,劳月列举了美国电影《三块广告牌》和德国小说《科里尼案件》。它们都是被愤怒和仇恨吞噬的故事。《三块广告牌》里的米尔德里德最终从愤怒中走了出来,而《科里尼案件》里的科里尼却把自己的一生全部都给了复仇的事业。

    这两个故事和《呼啸山庄》一样,讲的都是一个道理:愤怒和仇恨都是有原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愤怒和仇恨会慢慢积累起来,逐渐吞噬我们的理智,最终毁了我们的生活。

    希斯克利夫完美地实现了自己的复仇计划,毁灭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把两个家族的财产都搞到手,但是最终自己也精神崩溃,下地狱去了。

    劳月强调,宽容比仇恨更重要,与其穷尽一生去复仇,不如放下仇恨,过我们自己的人生。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失败和坎坷。有的人选择遗忘,走了过去。而有的人纠结不已,困在其中,终致颓靡。静心想想,往前看,实在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要做到往前看,又谈何容易?

    劳月话音刚落,今年已经77岁的汪老先生表示了赞同。他说,说起仇恨,他当年考上北京大学,搞文艺评论,后来被迫害,如今成了低保户。但是,他还是赞成劳月的观点,要放下仇恨,因为已经没有地方去报仇了。他感慨地说,现在的想法,就是过好自己的人生。活着就是胜利!

    接着,书友朱妍赠送给老人一句话:很多事情在时间流逝以后,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但她认为,这不一定是原谅,而是算了。因为,原谅是放过别人,而算了其实是放过自己。真正的强大并不是原谅别人,而是放过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强大。我们不能被仇恨和偏执吞没了自身。

    2月24日是元宵节。分享会一开始,劳月就要求书友发言简洁,在下午4点钟之前结束,好让大家回家吃团圆饭。但是,书友的热烈讨论停不下来,一直延续到四点半。其中最有趣的是两代人对《呼啸山庄》中的爱与仇恨主题的不同见解。

    书友耿艳苹是一位检察官。她认真准备了发言提纲,还做了PPT。她显然非常认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人生观。她认为,艾米莉·勃朗特通过《呼啸山庄》想说的是“生命如花火”。她赞誉生命力,生命力犹如荒野一样博大,犹如狂风一样自由,犹如烟花一样绚烂,使得《呼啸山庄》全书节奏紧凑,情绪张力满满。

    她认为,作者通过希斯克利夫这个象征着力量和命运的角色来体现她的价值评判。希斯克利夫欣赏凯瑟琳,认同哈里顿,赞同这些富有生命力的个体,正是艾米莉所追寻的人生理想。有蓬勃生命力的人,要活成自己,要追寻理想,才不会窒息。所以,没能活成自己的凯瑟琳,失去一生所求的希斯克利夫,他们最终选择勇敢,选择燃尽自己的生命,如花火般绚烂。

    退休大学教师丁慧莉的观点正好相反。她用“拧巴”来形容《呼啸山庄》。她把同为复仇小说的《基督山伯爵》和《呼啸山庄》进行对比,认为《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关系并不错综复杂,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总是非常拧巴,令读者产生极度不适感。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是互爱互恨、“只要我活着,就不会让你安息”的拧巴。这种拧巴还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希斯克利夫最终在哈里顿和小凯瑟琳身上看到了自己。

    丁慧莉认为,《呼啸山庄》所呈现的狂野本性的爱,在现实中可能早已绝迹,抑或根本就没有真实发生过。而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因爱生恨还是因恨(归根结底还是爱的缺失)生恨的疯狂悲剧还在不断上演。她指出爱的缺失、精神的困乏远比物质贫穷更令人绝望。而经典文学名著、优秀影视戏剧、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就是撒向人间的爱、尊重、独立、自由、希望的种子。普及经典名著的阅读,实在是修复人性的一剂良方。

    书友们围绕爱与仇恨纷纷发表意见。书友陈俞铭说,开始她根本看不进去,因为里面没有一个她喜欢的人,也找不到一个共鸣点。然后,赵京京老师在微信群里说了一句,如果你失去了这个世界中最宝贵的东西,你会变成什么样?这句话使她突然认知提高了。

    她明白了,当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你的能量级跟他是一样的,甚至不如他。因为你以一个上帝视角去看芸芸众生,你不会有客观的评判力。后来,她去掉了先入为主的评判去看这本书,就想明白了很多东西。其实,很多事情需要有个契机。放下仇恨也是,只有到了某个点,他突然间自己就放下了,别人劝是劝不了的。

    警官学院老师陈静源说到了柏拉图关于山洞人的隐喻——让一个打破束缚、走出山洞,享受过自由的人,再回到漆黑的山洞里,他会仇恨这样的行为。希斯克利夫就是这样拥有过自由、阳光、空气的人。得到的快乐和失去的痛苦,对比太过强烈,所以造成了他人性的扭曲。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复仇如昙花一现,黑暗裹挟着美好一并被摧毁,希斯克利夫并没有获得心中期待的胜利感,是下一代的纯真温暖了他。伤害使人仇恨,但是爱可以使人疗愈。

    参加阅读分享会的书友们纷纷表示,这短短两个半小时,让大家感受颇深。虽然不少书友来不及详读《呼啸山庄》,但是分享会上那些金句令大家眼界大开。“原谅是原谅别人,放下是放过自己。”“恨是伤害,爱是疗愈。”真的非常治愈。看来,还是得经常来参加读书岛的分享活动,至少可以给自己充充电,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