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东海之滨,1130支女性社会组织在舟山市妇联的引领下,以柔以韧凝聚成一股强大力量,注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每一个单元;碧浪千帆背后,她们和衷共济赓续红色根脉,顶起小岛半边天;时代浪潮之中,她们自立自强,共创海岛共富新篇章…… 在第114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潮新闻记者来到浙江舟山,见证那些闪耀绽放在海岛间的“她力量”。
从岱山本岛往东乘船航行约20分钟,就能抵达60多平方公里的长涂岛。
这里自古有“前门一港金,后门一港银”之说,曾盛产大小黄鱼、带鱼和鲳鱼,享有“金银岛”的美誉。
在岛上,有这样一群“金银渔嫂”,她们走街串巷帮扶留守老人、积极宣传渔区平安和渔业安全、引领海洋生态环保治理、带动弱势群体增收致富,不断地丰富舟山“东海渔嫂”品牌内涵,在当地民众间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金银渔嫂”的带头人,今年64岁的胡松素,就是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的会长,她是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舟山市三八红旗手,长涂人心目中的“好大姐”。
胡松素正在用压缩机压缩分拣好的塑料瓶。 邹宸/摄
记者见到胡松素时,她正和几名骨干在协会的海上垃圾回收分类仓库“小蓝之家”处理着一个又一个的废弃塑料瓶,背后成捆的是经过压缩处理的部分。
50方小小仓库
3年回收垃圾超150吨
渔嫂们正在一筐筐进行分类。 邹宸/摄
“以前渔民出海常带回不少海洋垃圾,像塑料瓶、易拉罐还有废蟹笼、破渔网、废电池……”胡松素表示。
对于常年靠海吃海的渔民来说,海洋垃圾的日益增多导致海洋生产环境的日益严峻,无疑扼住了渔业安全生产的“咽喉”。在胡松素和一众渔哥渔嫂心中,治理海洋生态环境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2020年,协会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发出海洋垃圾带回港的倡议,第一批19艘渔船积极响应号召,实行“出海去捕鱼,垃圾带回家”的行动。
为了激励鼓动更多船老大参与“海洋垃圾带回家”行动,胡松素带领渔嫂们从多方面着手。
一方面,她们以渔民家庭为主阵地将垃圾分类的理念根植深入每一户家庭; 另一方面,她们以身作则,组建“渔哥渔嫂志愿巡逻队”,不定期地在海上作业间隙和休渔期开展渔港巡逻和净滩行动,以行动促进环保意识的宣传普及;此外,胡松素还发动渔嫂,利用废旧渔网自制“红、绿、蓝”三色网袋,科学区分“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发到各渔船,有效地解决船上分类垃圾桶占用空间大、搬运不便的问题,同时还与船老大签订了《海上垃圾分类承诺书》,建立“一船一净海员”的制度,进一步提升行动的长效性。
“1节电池会污染285立方海域。”这是胡松素了解到最直观的垃圾污染危害。 为了解决海上垃圾的“重头”部分——灯光围网、帆张网和流刺网等渔船高频使用的渔用电池废弃问题,协会统一购置了船用电池,并粘贴自制的标签,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销售给渔船,并且给予船老大们每节电池5毛钱的补贴来以旧换新,提高了他们积极性的同时减少了海上废弃电池的数量。
渔民带回来的废旧电池。 受访者供图
眼下,每当渔船要回港,渔嫂们便会早早等候在港边,这已经成为了大家的默契。
渔民带回海上垃圾。 受访者供图
让垃圾不入海,又能满载渔获归来——这也是长涂80余艘渔船的约定和共识。据胡松素粗略统计,到目前协会累计回收渔用废电池近5万节,空瓶5万只,废蟹笼近2万只,近3年共计回收垃圾已经超过150吨。
“小蓝之家”
生态海岛的大梦想
增量控制住了,现有量如何减少?在胡松素的牵头下,“金银渔嫂”们走出了一条全流程闭环的资源回收新思路。
2022年11月,协会与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成立了舟山市首个“小蓝之家”,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海洋垃圾进行源头控制、低碳回收、高值利用,实现海洋垃圾闭环治理。
“小蓝之家”仓库。 邹宸/摄
渔嫂们从“小蓝之家”仓库精细分类打包完的一捆捆可回收垃圾,被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以5块钱1斤的价格回收,加工制作成各类办公用品、服饰等。
垃圾循环回收后制成的产品。 邹宸/摄
“在‘小蓝之家’,我们聘请了50周岁至68周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五保户、残疾人一起当‘海洋清洁工’,回收分拣垃圾的这份工作,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又能够有效保护海洋环境,是双赢的一件事!”胡松素告诉记者。
仓库里,曾经闲赋在家的渔嫂们乐此不疲地分拣着,而在仓库外,在胡松素和其他“蓝海守护侠”的不懈努力下,垃圾减少了、岛民增收了,渔民们治理海上垃圾的意识也提高了。
“现在那些船老大,还会主动地问我们,带上来不少垃圾,你们收不收?有些渔船之间还会竞争,看谁更加绿色环保,这都让我们非常欣慰。”
胡松素感慨,未来她希望可以继续践行“好大姐”的带头作用,让更多“蓝海守护侠”一同守护生生不息的蓝色海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