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新中式风如何不走偏?操刀春晚的文博大咖:搞清何为中国审美

    潮新闻 记者 李蔚2024-02-24 06:55全网传播量14.7万
    00:00
    00:00

    今天元宵,春节民俗里的最后一站。在家里吃完一碗汤圆后,很多人才认定自己算是告别了“春节档”,开启节后的复工。

    回望甲辰年春节,诸多传统文化元素经发酵而升级为种种现象,其中最火的就是“新中式”服饰风潮。

    有多火?春节过了,势头仍不减,甚至越演越烈。

    在杭州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初九初十起,很多档口的主播已经早早开卖新一季的新中式。在一些平台上,以卖高货为口号的深圳南油服装批发市场的主理人,也陆续上架了中式服装,哪怕靠一件不合码的样品,一晚上也能预售出N件。

    “今年,没有一家直播间能扛得住不卖新中式。”这句话几乎成了所有主播开卖新中式的开场白。

    从年前就刮起的新中式大流行,明星身上的中式服饰已被光速复刻,再到2024年央视春晚台前幕后的解读,尤其是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的播出,又让一些厂商嗅到爆火的商机。

    有人说,这又是一轮时尚的循环,跟多年前的汉服、国潮一样。

    真是如此吗?新中式如何定义,与汉服如何区分,它的爆火又从何而来?

    我们专访了今年央视春晚《年锦》节目的服饰指导、服饰史学者陈诗宇,大家更熟悉的名字:微博文博大V扬眉剑舞。

    【1】

    “中国是一个衣冠大国,但是很可惜的是,当代的中国却没有代表性的服饰形象。”陈诗宇说,他非常高兴看见当下的汉服热和新中式潮,“希望这些现象能帮助当下重建中华服饰体系,形成具有东方审美的代表性中式服装。”

    但是做到这一步,是很难的,陈诗宇毫不讳言,可能需要很多的人,很长的时间,投入很大的精力。

    “我们先要去了解历史,去搞清楚古人真正的样子,也许和大多古装剧中展现的不太一样。”

    认知先从复原开始,看看真正的古代人是怎么穿的,有什么讲究,再寻摸总结出上下五千年一以贯之的内核规律。陈诗宇认为,服饰虽然在演变,但并不是断裂的,自有一条脉络存在。“让服饰符合现代社会日常的生活环境,也符合当代国人更开阔大胆的审美。”陈诗宇说,首要一步,是打破偏见,从中国的传统衣冠服饰里,去探寻中国文化的基因。

    《年锦》中,除了展示中华的传统纹饰,刘涛、刘诗诗、李沁和关晓彤和16位汉服模特演绎了20套服饰造型,呈现了汉唐宋明四个时期相对完整的典型服饰样式。

    中国人在衣上是真讲究,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不同的节日穿不同的纹样,仅纹样就寄寓着独一份的美好。所以节目最初的策划用意,就是展现中华的纹饰之美。陈诗宇说,舞台上亮相的《年锦图》,是杭州人、敦煌艺术与工艺美术设计与研究专家常沙娜亲自策划的,她今年已93岁。

    陈诗宇在去年下半年接到节目组的邀请后,就与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合作,从数百个中国传统纹样中,筛选出20多款,并将它们融入到演员的服装造型中。

    比如,刘涛身上的汉代深衣,纹样之一出自楼兰的长乐明光云山瑞兽锦,镜头特写展示的是汉代著名的信期绣,以玄鸟象征信期而至。

    【汉】长乐明光云山瑞兽锦

    刘诗诗穿的那一套,上衣、裙腰和裙摆的纹样分别来自敦煌藏经洞、法门寺和日本正仓院。

    【唐】翔凤纹

    李沁的服饰,首选了一款2022年首次展出的来自周塘桥南宋墓的牡丹月桂纹,花中有花,元素丰素。

    【宋】缠花牡丹莲花童子纹

    而关晓彤所穿的那套明代袄裙,上面的“大吉葫芦纹”是节目策划之初最早确定下来的,出处来自北京艺术博物馆,里面还组合了柿柿如意、戟祥如意福禄等图案。

    【明】大吉葫芦纹

    不只“四美”主角的服饰和纹样,16位汉服模特所身着的,其中的组合与复原也有着特别的考虑和出处。展示出来的20套,涉及180余件单品,大多来自他过去和各博物馆合作的复原展示。

    其中一套战国楚服,依据马山楚墓文物复原。他说,这套衣服早在2007年就开始尝试,经过多次修正,也根据最新的修复数据升级了方案和工艺。还有两套是武周时期,“想告诉大家,唐代并不只是以丰腴为美,唐代美人也可以是优雅修长的。”

    这20套服饰,全部有考古资料可考,用料也多是与各地的非遗传承单位和个人合作,其中就用到了来自杭州的杭缎。

    《年锦》节目中“四美”之外的四组16套汉服

    【2】

    徐悦尔,参与《年锦》的“十六美”之一,去年接到了陈诗宇的邀请,“他说也许有那么一次机会,可以把汉服穿进春晚。”徐悦尔有些激动。


    《年锦》节目

    早在2003年,陈诗宇就关注到汉服现象,有网友自制汉服,后来偶有汉服出街,但都十分鲜见。汉服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古装影视剧里的服化道从魔改风到现在重视考据,也走得不容易。

    “过去在影视创作或者说节目制作里,大家往往对于历史造型的信心不高,有一种偏见,觉得遵古就是土的、丑的,担心不被观众认可。”陈诗宇带领团队在剧集《清平乐》里试了一下,服饰造型全部从历史里来,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看到同一拨设计师开始对着当时觉得很‘丑’完全无法接受的历史款式说‘美’,看来大家的努力和尝试多少还是有意义的。”

    《清平乐》定妆照与古代服饰比较

    《清平乐》定妆照与古代服饰比较

    “这说明事物是在变化的。”陈诗宇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汉服流行以来,街头曾经可以看到很多款式,但渐渐地有些款式就消失了。“因为不方便,不适应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

    而如今,马面裙穿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款在近代和现代的中国还在穿,前两年更是被西方的高定品牌看中,从好的一面看,这也说明了马面裙的适配度高,能够与新时代的需求和审美形成共识。”

    视觉中国 供图

    如何区分汉服和新中式?

    陈诗宇说,相对来说,汉服更遵循中国古代服饰的规制,它的立身之本在于规范,比如最基础的平面剪裁和廓形。而新中式,他觉得是不该被定义的,“不被定义才说明它的丰富,它的设计空间余地更大。”

    他认为,对待新中式不必以很学究的眼光去框定审视。比如,在网上有争议的盘扣单双数,也并不是死守的规矩,在历史上甚至都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设计师大可放开手脚,多做试验,在历史的基础上找到并形成新的共识。

    【3】

    这是一种怎样的共识?

    “还是要认识到传统服饰里的讲究,但这并不意味着恪守复古,共识的达成不是单纯靠复古就可以完成的。”

    陈诗宇认为,跨越了历史长河的中国,自然而然生成有一条理念、规律,或者说约定俗成的,作为中国人都能GET到的一种东西,这才是中华服饰的内核审美,“不是说衣服上嫁接一个绣片,弄上几个盘扣,简单粗暴几下就能达成的。”

    继承的前提,是先要了解。陈诗宇说,在做《年锦》时,就希望节目能给设计师们带来更多的元素,比如宋制、明制的纹样,特别是非常经典的宫灯纹、葫芦纹,很值得普及。但他又担心,中式服装的元素,不能好看就拿来用,不能用错了,用偏了。

    “端午用的纹样,如果用到新年的衣服上就不对。纹样不能用错。颜色也一样,中国对于服饰色彩特别讲究,虽然现在没有什么等级用色之分,但有的颜色就是与日常场合显得不怎么融洽。”

    陈诗宇提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早期,以西方眼光审视东方的设计风格,“当下的新中式在大胆探索的同时,也要规避这类根本不属于东方审美的东西。”新中式服装的进化,不能只停留在纹样上、元素上,应该通过梳理,去理解提炼出中式服饰的审美内核,来源于古,不拘泥古,兼顾日常穿着需求的包容度与当下时代审美的结合度,真正让国人知道——何为中国审美,这样的服饰才能给穿着的主体带来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

    部分图片来源:陈诗宇个人微博号“扬眉剑舞”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13)
    史努比dog · 2023-07-28 07:08 · 浙江杭州回复
    这是什么梦幻联动,回头就去看电影,支持一下
    星焑 · 2023-07-28 07:07 · 浙江杭州回复
    每一期的种地吧少年我都会看,晒黑了弟弟
    那年杏花微雨 · 2023-07-28 07:07 · 浙江杭州回复
    导演·编剧·摄影·剪辑 :李昊,怪不得只用投资一万哈哈
    潮客_3drkhz · 2023-07-28 07:07 · 浙江杭州回复
    后陡门最佳导演奖颁发给李昊
    潮客_38fchg · 2023-07-28 07:07 · 浙江杭州回复
    哭了,一个人一条流水线啊李导,上午还是大vocal,全能昊昊
    潮客_w4u5hu · 2023-07-28 07:05 · 浙江杭州回复
    看了半天,1万算多还是算少
    这是柠檬lemon · 2023-07-28 05:10 · 浙江台州回复
    是《种地吧,少年》吗?
    镜子里的旧模样 · 2023-07-28 05:10 · 山西太原回复
    王一博演BBOY会不会年纪有点太大?
    潮客_sgtqh6 · 2023-07-28 05:09 · 浙江杭州回复
    最近娱乐业也开始稳步复苏了
    潮客_24qw4v · 2023-07-28 05:09 · 浙江杭州回复
    合作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更在文化交流和艺术传播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懂得知足学会珍惜 · 2023-07-28 05:09 · 浙江杭州回复
    《种地吧》与浙产电影的联动,是一次成功的跨媒体合作。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专题
    人文读本|“新中式”的春节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