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观灯的习俗最远可以追溯到西汉。始于东汉明帝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汉文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法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至于观灯时间的规定,汉代才1天,到唐代已为3天,宋代则长达5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10天。
上海豫园城隍庙新春元宵灯会。
自然,观灯的习俗发展到今天,除了祭祀意义外,更多的是喜庆娱乐方面了。笔者所在的浙江一带,杭州有2024钱塘灯会,严州古城灯会,宁波的天一阁猜灯谜活动,宁海的前童古镇元宵灯会,温州的温图元宵龙灯会。还有曹村新村灯会市集,乐清的新村灯展,湖州余村灯会等等。人们在观灯的同时,逛一逛市集,在五彩缤纷的时光里徜徉,观非遗活动,采购文创产品,看潮玩,品香薰、果饮,灯会俨然成为赏玩、研学、旅游的最佳体验场地。
长沙湘江新区梅溪湖元宵灯会。
其实,灯会的文化含义是自古就有的。《红楼梦》开篇写到:甄士隐命人带英莲看社火花灯。社火与花灯是古代元宵节两种最常见的民间娱乐活动。社火又称“耍灶火”,是北方风俗,人们扮演各种角色在街头表演,常见有舞龙舞狮、彩船高跷、扭秧歌等等,热闹非常。大街小巷挂满龙灯、宫灯、纱灯、龙凤灯、棱角灯、花蓝灯等等,一直到天明。而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成了甄家悲剧的开始,甄士隐痛失爱女,之后又逢家中大火,所谓“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恰恰是全书主题的背景参照和结构的重要部分。
书中第二次写元宵节是在17至18回。透过元妃的眼睛,我们看到“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灯火通明的“玻璃世界”,奢华、精致、繁复、热烈。这恰恰又在提醒她,这样的幸福时光,恍若隔世,虚幻迷离。元妃从宫中送出灯谜命大家猜,猜后每人也作一个灯谜送进去。每一个灯谜都对应着一个人物的命运。
小说中第三次出现元宵节,是第53到54回的元宵夜宴。这一段中,描绘了贾府众人在元宵之夜的种种娱乐活动,有摆家宴、行酒令、看戏听书、放烟火等等,为后人展现了贵族家中“闹元宵”的风俗画卷。
浙江仙居皤滩乡汤坎头农民舞长龙,走街串巷喜迎元宵。
贵族生活如此,平民的元宵节其实也异常精彩。汪曾祺的散文《故乡的元宵》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如送麒麟、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走马灯、放高升等,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中流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散发着欢乐的气息,也体现了作者对乡土文化的怀恋,对故乡的热爱。
因此,在笔者看来,今天元宵节的观灯,除了观赏意义之外,游玩娱乐意义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笔者所住的杭州上城区一带,以前在吴山广场布置过多场灯会。在元宵前后数天,数万人蜂拥而至前来赏灯游玩,人们在灯展上拍照,在小吃摊前购买物品,一条河坊街成了人流海洋。当然,这对于节后经济来说是利好的事情。
个人觉得,元宵活动更应该多弘扬传统文化,比如猜谜,观赏非遗产品,同时又有所创新。这样既有文化味道,又有新潮创意,肯定会吸引的更多人参与。至于甄士隐痛失爱女英莲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现场多安置保安警卫,及时知晓,方便寻找。当然,一家人观灯,安全还是时刻要注意的,尤其是有小孩子的家庭。
“转载请注明出处”
潮客_周勇
浙江森濠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