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无论人处哪里,魂都在床上躺!节后同款“疲惫感”席卷而来

    潮新闻 记者 杨茜 通讯员 李彬 应晓燕2024-02-23 23:29全网传播量49.5万
    00:00
    00:00

    上班一周了,还有不少人没有从假期的疲惫感中缓和过来。

    小时候我们都兴奋地期盼春节,那时的快乐很简单,也很容易感到快乐。

    可随着年岁渐长,回家的感受变了:过年跟过劳动节似的,不仅有体力上的透支,还有精神上的内耗。

    工作怎么样?有对象了吗?什么时候生孩子?房子买了吗?年终奖发了吗?

    不仅要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应对朋友同学的攀比尬聊还有无止尽的琐碎杂事,春节成为了情绪爆发的高峰期,而且后劲十足。

    情绪稳定,是一个成年人必备的素养。

    那么,我们面对假期、节后各种情绪问题,该如何“对症下药”呢?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结婚8年逢年就被催生

    33岁公务员抑郁接受治疗

    33岁的理理(化名)看上去很疲惫。

    原本大年初七从贵州老家回杭的计划,她和丈夫提前了两天。

    没有经历过被催婚,却惨遭“被催生”,一年更比一年烦。

    理理的故事很励志。她出生在山区,用成绩改变了命运,考进了重点大学,又保了研,在杭州成为了一名公务员,和相恋多年的男友顺利结婚。

    结婚8年,她的肚子迟迟没有动静。家人甚至劝他们去“瞧瞧病”。

    今年春节前夕,家中添丁,她又多了一个小侄子,婆婆实在没忍住,数落了她几句,“工作再好有什么用,连个娃娃都生不出!”

    理理很受伤,却没能反驳。在公婆家待了两天,只要看到有亲戚聚在一起,她就离得远远的,又总觉得他们在背后议论自己。

    原本以为回了娘家会好一点,父母的唠叨也没有断过。“你一个公务员能有什么压力,别那么忙,照顾好家庭才是最重要。”“你这么拼难道还想升迁呀,别想了,踏踏实实过日子好。”“抗战都胜利了,你连孩子还没生出来。”……

    面对父母,理理理直气壮:“生孩子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要不要生,什么时候生,我们都会自己决定。现在时机不成熟,自然不会考虑。”

    这些解释在父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里是苍白无力的。

    时间一长,理理也懒得解释,“记忆中的家已经消失了。”

    她开始失眠、焦虑,最终被诊断为“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她即将面对的是少量的药物治疗和定期的心理咨询。

    思维僵化干涉选择

    注重隐私巧妙化解尴尬

    无独有偶。年后返工,不少人会因为情绪问题寻找心理帮助,也许没有理理这么严重,但是情绪低落甚至焦虑,的的确确存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抑郁障碍科主任谭忠林博士解释,当自我与外界出现意识冲突,我们又对自我有着强烈的不确定,就会出现情绪动荡。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家长的意识更新。“我们现在很多习惯性的看法非常过时,也很僵化。”谭忠林提出灵魂拷问,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大”是几岁?“三十而立”出现的那个时代平均寿命是几岁?“千万不要用老旧的思想去要求子女,反而容易引爆家庭矛盾。”

    家,本是一个能让孩子感到安全、信任、放松的港湾。当在外面抵抗工作和学习压力时,他们只想回家,卸下面具和盔甲,回到最真实的状态。当家庭角色也需要“讨好”的演技时,那就是拉开了彼此的距离。“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尊重子女,给他们选择的自由,尊重他们的选择。”

    另一方面是自我的认知和坚定。“如果我们能笃定自己本来的人生步调和路径,便能感到安定宁静。”谭忠林说。

    无论是怎样的关系,都需要确定边界,并且尊重边界。做好自己的事,不干涉别人的事,做到便是成长的表现。

    面对这些絮叨,我们可以委婉些:“谢谢关心。”我们也可以给直球:“这是个人隐私。”当然也可以巧妙地回答:“正在考虑中。”谭忠林表示,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恰当的表达,往往能化解尴尬和矛盾。

    回乡度假回城市“宿醉”

    节后综合征就是“不想上班”

    相比理理,25岁的文文(化名)“幸福”多了。

    大年三十前一天,她就回到了衢州老家,开始了“度假”模式。除了和朋友约饭逛街唱K之外,就是在家中待着。

    为了避开亲戚的各种“催”,让自己耳根清净,她很少串门,每天睡到日上三竿直接吃午饭,晒晒太阳、遛遛狗,睡个午觉又到了晚饭时间,刷手机不到半夜绝对不睡。回家头几天,父母欢喜得很,可是越到后面,妈妈的嫌弃和爸爸的叹气越来越多。

    文文倒是自得其乐,左耳进右耳出,依然我行我素,怎么高兴怎么来。

    可是当回到杭州,回到工作岗位的时候,深深的疲惫感席卷而来:无精打采、无趣乏味,就想躺着什么都不干。“这种感觉就像‘宿醉’。”

    她也会纳闷:我明明什么都没干,怎么会觉得这么累啊。“上班前一天,我调整生物钟,早早就躺下了,结果竟然失眠了。”

    很多“文文”都有强烈的“不想上班”的念头:人在公司坐,魂在床上躺。面对工作,浑浑噩噩,忙碌一整天也找不到正常的状态。

    事实上,如果假期活动太多或者放松太过,睡眠紊乱、进食不规律、过分饮酒、过于兴奋、休息不足,就会容易在假期结束后出现“节后综合征”,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律。

    上班前需要“热身”

    调节生物钟且之外还要减少工作量

    “萎靡不振”的状态持续多久?应该如何调整,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呢?

    针对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谭忠林建议,大家最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放轻松,恢复平和。任何情绪的起伏最终会回到一个原始点,接受现状。“我们的身体已经进入了职场,精神可以迟缓点,就像所有比赛都需要赛前热身,我们就给自己几天时间适应一下。”

    节后综合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想早起床、疲惫、萎靡不振。谭忠林建议,这需要适当调节睡眠时间。“假期晚睡晚起,打破了上班时的作息规律,可一旦重新工作后,容易出现疲惫、精神萎靡的情况。这时就需要生物钟上的调整,如通过一周的时间每天早睡半个小时、早起半个小时逐渐过渡,午间再打个盹儿。另外,通过戒夜宵、增加‘下午茶’等方式,改变饮食规律,配合适当的运动来辅助调节。”

    在越来越卷的职场中,很多人都想一蹴而就,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状态,往往欲速则不达,静不下心,注意力不集中。谭忠林建议,在调整期间可以先减少工作量,或者先选择一些简单、擅长的工作下手,这样可以从中获得小的成就感,逐渐地进入到工作状态中。没必要太苛刻自己,让自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要给自己一个适应紧张工作的过程。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上班后,很多人都会相互祝福,和同事聊聊工作之外开心的事情,同时也会吐槽马上开始工作,自己面对紧张的工作就会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相互交流,相互勉励,不急于强行进入工作模式,而把重心放在对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上。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假期松懈后彻底“罢工”

    即将中考的他不想上学了

    不仅仅是成年人,如今的青少年一到过节,也肩负着沉重的担子。毕竟春节已成回忆,寒假也接近尾声。

    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开学是个坎儿:肆意的假期狂欢后,是面对开学无尽的失落。

    新年后的第一个门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杭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促进)中心主任王奕權就迎来了不少新面孔。

    “王主任,我儿子跟我说不想读书了。眼见着马上就要中考了,这可怎么办呐?”马女士(化名)满脸愁容,身边跟着一个瘦瘦高高的男孩,沉默不语。

    小豪(化名)曾经也是“学霸”,但是进入中学阶段,他学得有些吃力,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尤其到了初二,成绩已经落到了班级的后半段。

    “我看到过那种负面的案例,鸡娃的后果有时候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也学会了平常心,放手让他自己学习,我们照顾好他的生活就好。”马女士说。

    这个寒假,除了走亲戚串门,其他时间小豪都在玩游戏。马女士询问作业时,他都是一句:“再说。”奶奶也会在一旁帮腔:“大过节的,就不要抓学习了。”

    “松懈”过后,小豪想彻底“罢工”了。突然有一天,儿子跟马女士坦白,作业没做,也不想做。“我不想去上学了,坐在教室里就像坐牢一样。”

    类似的案例同样出现在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闲林院区执行院长、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王鹤秋的门诊中。

    小王是一名15岁的初二男生,春节期间几乎每天在家玩游戏,睡觉也很迟,临近开学,一想到还有很多作业要补,就感觉心情烦躁,主要表现为害怕上学、做作业无法集中精神、情绪莫名的烦躁焦虑等方面。他说:“我就是不想上学,爸妈说几句,我就很烦躁,就要跟他们顶嘴,只要他们提到功课,我就很不开心很焦虑。”

    期末失误假期自我加压

    失眠焦虑暴躁统统找上门

    假期对于青少年们来说,应该是张弛有度的。像小豪、小王一样完全“放飞”不行,但是像小然(化名)时时刻刻绷紧神经也不行。

    同样是初中生的小然,一直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成绩优异,几乎没有出现过失误。

    这次期末考试没有发挥好,父母不甚在意,倒是她一直在自责和懊悔。作业也不多,父母原本想带她出去旅游,被她拒绝了。“我要在这个寒假里把学习给补回来。”

    所以,假期里,小然保持着自律,每天都坚持学习,学校作业不多,她就自我加压。

    父母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随着开学的时间越来越近,小然的情况却糟糕起来:除了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很满之外,她开始失眠、焦虑、暴躁。“时间不多了,但是我好多都没有做完。怎么办?”她陷入了强烈的自我怀疑中。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父母带着她去做心理咨询。

    在王奕權看来,小然的情况没有到抑郁的阶段,但是情绪确实出现了偏差。“难得一次的失误不能说明什么,不能因为一次就否认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始终都在那里,不要紧张。”他给小然做心理疏导。像小然一样的青少年,学习能力强,目标也明确,在受挫之后会想到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可能不尽如人意的学习成绩,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果不进行科学地引导,容易造成极端的后果。

    所以他也建议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把握好学习、生活的节奏,适当地在假期里弱化学习,规律生活。

    不要轻易与学校脱节

    家长助力青少年度过开学关

    假期就像一个“劫”。开学前后,在各大医院心理门诊中总能碰到一些焦虑的家长和孩子。

    王鹤秋说,很多上班族在假期回来后会患上节后综合征,其实学生们在假期过后也有可能患上节后综合征。通常表现为早晨起床困难,厌学,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头晕困倦,学习效率低,成绩会下滑不同程度,回家后情绪不稳定,易烦躁与家人争吵,严重者厌学。

    “相信这种状态是短时间的,会慢慢好起来,一定能改善的现实。应该去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生活,不要轻易与学校脱节,要保持有规律地生活学习,为大脑换换频道可以读本有意义的书,训练一下让自己能够静下来。”他建议到。

    王奕權也表示,这个阶段家长的角色尤为重要,要多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环境,渡过“开学关”。

    当发现孩子出现焦虑紧张或者觉得空洞无聊时,家长不能一味排斥它,要引导孩子去感受,试着理解它的存在——“这些消极情绪其实是每个正常人面对负性事件的正常反应”。并鼓励通过写日记、与他人倾诉等方式抒发,或者通过听音乐、做运动等方式缓解。

    家长最好能带领孩子一起做详细规划,划分学习时间、休息时间、娱乐时间,减少电子产品的干扰,按照日程表安排每日的生活学习。定几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根据重要性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尽可能详细到每天,以自律打卡21天等形式坚持完成。

    “青少年一定不要随便给自己下结论,不要太在意无关紧要之人的看法和评价。学习方面的问题,多和老师同学交流。如果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不要随便在网络上搜索,就给自己下定义。”王奕權强调。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健康读本丨浙江首家重离子中心启动在即,肿瘤精准治疗迎来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