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文化中,陶瓷茶具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备受茶客人的追捧。同时,茶业的发展间接带动了制瓷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陶瓷产业的兴起。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这么写过一句话“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江西省景德镇浮梁县被誉为“瓷源茶乡”。可见反映了当时浮梁繁荣的茶叶贸易。
茶业兴盛
浮梁,地处黄山、怀玉山余脉,属丘陵山区,坡度平缓,开阔地较多。浮梁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温热湿润又四季分明的气候为茶叶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光、热、水等天然资源,是茶叶种植最为理想的地理环境。浮梁是全国著名的产茶区,也是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的中国浮梁红茶的产区。
浮梁县域图
浮梁因“一瓷二茶”的经济格局及便利的水运优势,不但是本地及周边茶瓷的集散地,也是全国各大产瓷区茶器的集散地之一。从近年来浮梁古县城遗址中出土的众多外地窑口,如长沙窑、建窑、吉州窑、龙泉窑等 茶器来看,浮梁古县城应该长期存在着一个大型的仓储贸易中心。“舟车云屯,商贾电骛,五方杂处,百货俱陈,熙熙乎称盛观矣!”这是清代康熙二十一年饶州通判、署浮 梁知县陈淯对当时浮梁经济社会的真实描述。景德镇这座千年瓷文化与千年茶文化交相呼应,形成了景德镇两大特色文化。
景德镇因瓷而立,因茶而兴。浮梁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僧人采茶。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八》中记载:“武德五年析鄱阳东届置新平县,寻废,开元四年再置改名新昌,天宝元年改名浮梁。”浮梁红茶是以为称。唐代是浮梁制茶业的鼎盛时期,浮梁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从唐人王敷所作《茶酒论》“浮梁歙州,万国来求”之句中可以再现茶叶产销的盛况,也由此得知浮梁茶还大量销售到境外。浮梁茶业的发展兴盛是与唐代饮茶风尚的发展兴盛同步的,浮梁茶业的兴起发展也是在开元天宝年间,至德大历年间进一步发展,建中以后逐渐达于极盛。
《元和郡县志》
入宋以后,浮梁茶的产量仍很巨大,浮梁、婺 源、祁门及其周边的一些区域仍是全国最大的产茶地区之一。宋代实行茶叶专卖,在饶州州治鄱阳设立茶场,是进行茶业管理和专卖的官方机构。在浮梁设立茶仓,由茶农将茶就近缴纳售卖到附近茶仓,官府再将茶仓之茶运输出去。浮梁茶在宋代出现大量名贵茶叶品种,并长期向朝廷贡茶。宋时浮梁茶行达数十家,茶叶生意十分兴旺,元代仿照宋代对茶业的管理制度,实行专卖制,并且逐步完善,课税以充军粮。元人茶风简约,散茶兴起而成为寻常人家的必需品,浮梁散茶产 量也大大增加,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明代,浮梁茶继续为贡茶,汤显祖在浮梁 讲学后作《浮梁县新作讲堂赋》赞美的就是浮 梁的茶和瓷,“今夫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惟 清惟馨,係其揉者。浮梁之瓷,莹于水玉,亦係其钧,火候是足。”(收录在《汤显祖全集 诗文卷二十五·玉茗堂赋之四》)。“摘叶为茗,伐楮为纸,坯土为器”“富则为商、巧则为工”,则是当时浮梁经济格局的真实写照。明代缪宗周《兀然亭》“茅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正是描绘浮梁水网运输和瓷器制作的繁忙景象。
清代,浮梁红茶开始创制生产。清光绪八年即1882年生产红茶三万担,宣统三年即1911年生产红茶六万余箱,外销市场广阔,民国,浮梁茶行几乎遍布浮东、浮北,其中浮北严台“天 祥”茶号所产的浮红(祁红)于1915年摘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成为了浮梁人民的百年荣耀。
茶韵佳器
茶文化的兴起,在瓷器文化上起到了升华作用,而唐代茶与瓷具的结合则堪称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如汉白玉石碾子,就是唐代用来研碾饼茶的茶碾,其形状近似玉璧。唐代的《宫乐图》反映了当时上流社会茶饮日常生活和高雅艺术紧密结合。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史上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宋代社会各阶层都嗜好饮茶,上自皇亲国戚,下至文人墨客、平民 百姓,都将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饮茶与喝酒是宋代市民生活中的两大休闲消遣项目。
唐 汉白玉石碾子 河北晋县出土(河北省文物保护考古中心藏)
《文会图》就是精于茶道的宋徽宗对于宋代龙凤团茶点法和品饮环境的生动写照,细致的笔法刻画出园林里点茶品茗的盛况。青白瓷执壶表达了这两方面的需求。青白瓷执壶用途有二:一是用于注汤点茶,又称汤瓶、“汤提点”或点提壶;二是盛酒和温酒用,又称注子。青白瓷执壶是宋人点茶的主要器具之一,即将茶末放在碗内,再将执壶中开水冲入碗中,从而达到理想的“点”茶的效果。
元代受到蒙元民族粗犷风格的影响,更多地从生产生活的便利出发,元代散茶冲泡大为流行,简化了宋代点茶、分茶的一系列程序和技巧。这种散茶冲泡的饮用方式很快在普通老百姓当中普及开来,散茶消费进一步扩大,无论自饮还是待客,喝茶成为千家万户的必需品,由此也极大地促进了浮梁散茶的生产。《道童》壁画绘一面带喜色的道童,手持带托茶盏奉客。
明代的茶具彰显儒家美学,其美学渗透到造型、装饰、独具美感。其中,斗彩瓷以成化时期最为名贵。成化皇帝喜爱艺术,尤喜精细小品,斗彩瓷正反映出他的艺术品味。成化斗彩最有名的便是鸡缸杯和葡萄杯。此杯外壁绘葡萄、癞瓜、桑椹、竹子 等图案,绿彩为叶,黄彩为蔓、紫彩为果实,色泽浓淡相宜,造型轻盈小巧。
明•成化 斗彩葡萄纹杯 北京海淀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内廷恭造之式”风格的形成,确立了清代宫廷饮茶方式。绿地粉彩开光菊石纹茶壶,壶通体饰绿地粉彩团花纹,腹部两面饰长方形开光,内绘粉彩写生菊花、山石、灵芝纹。底部松石绿 釉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壶造型精致,施彩淡雅,颇具雅逸之趣。
茶叶贸易
浮梁的茶叶产区主要在浮梁北部,分布于与建德、祁门、休宁和婺源毗连的峙滩、兴田、英 溪、江村、储田、经公桥、西湖、桃墅、勒功乡等广大山区,清代以后主要生产红茶。浮东的瑶里、白石塔、汪胡、梅岭与休宁边境均出产绿茶。红茶主要销于海外,绿茶主要销于本地和周边。浮梁茶农约占全县人口的六分之一,农村人口的 三分之一。茶叶产量历史上记载最高的有“七百万 驮”“六万市担”之多。 茶叶自唐代以来就是国家利税的重要来源,唐贞元九年(公元793 年),课税于茶,每税得四十万贯。此为茶税之始,浮梁茶税在全国举足轻重。唐代浮梁茶叶贸易自由,五代及宋代,天下之茶收买于官,而公卖于民间,以后历史上长期实行专卖制度。由于茶叶贸易的兴盛,浮梁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茶号,浮梁茶叶正是经由这些茶号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
浮梁茶号之兴起与红茶兴起的时间是同时的,开始于光绪初年,全县茶号一般在50到100家之间,浮梁红茶发展到极盛的1911年,茶号达200家左右。茶号经营大体可分为购茶和制茶两部分,收购毛茶后进一步精加工为成品茶,茶号将成品茶运至九江、汉口、上海大商埠销售,通过作为中介的茶栈将茶售给西方商人控制的洋行,浮梁红茶 一部分以汉口为起点,由俄商通过陆路运销到俄国,另一部分以上海为起点由欧美商人从海路运到欧美。陶瓷与茶的组合的确是相得益彰,熠熠生辉。 浮梁茶业的迅猛发展,制瓷业也从形制、色泽、装饰等方面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景德镇瓷器因其承载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行为、饮茶方式、审美趣味和时代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万里茶道,茶马古道等多种贸易路径和海外市场进行密切的贸易往来。传递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中华的传统文化。
(作者系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教授、硕导、博士)
“转载请注明出处”
徐知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