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联结中外,顺应和平、 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丝瓷茶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贸易输出的三大宗中国产品,丝瓷茶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版图中具有鲜明中国印记和东方特质的文化载体。丝绸、瓷器、茶叶是华夏先民的三大原创发明,丝瓷茶文化是“四大发明”之外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
中国是蚕桑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驯育野蚕并剿丝织绸的国家。华夏先民对野蚕、茧丝的发现和利用,早在新石器时代前期就开始了。1973年,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盅形雕器上,刻有四条向前蜿蜒爬行、头部和身躯横节纹非常清晰的蚕纹,被认为是最早的野蚕图像。1926年春,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一半的丝质茧壳,被认为是取蛹而食留下的遗物。
到新石器时代中期,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先民已经掌握养蚕、取丝、织绸技术。浙江湖州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距今4750年,为长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罗织物距今5630 年,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出土有大量陶质、石质的纺轮和纺锤等工具,其中河姆渡出土的原始织机遗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当时已发明平纹、绞纱织造及朱砂染色技术,形成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从而使我国丝绸染织技术独步天下。
到了夏商周时期,丝绸生产已经 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 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在西周及春秋 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 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1971年在江西省清江县 筑卫城遗址中,发掘的公元前 2500 年前后的陶器 上有蚕纹、茧纹和丝绞纹。1970 年代中期在成都交通巷出土的西周时期四件不同形制的铜戈,其中一件戈柄的两面都有蚕形图像,头方、眼圆、躯体上直下曲,呈蠕动状,四周环饰云纹及各种几何形纹,图案精美,线条流畅。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丝绸就传到了希腊等西方国家。1965 年在成都百花潭出土的一件战国铜壶,壶上嵌刻着以桑树和采桑人、饲桑人为主题的桑叶丰收、蚕事兴旺的图像。
在秦汉时期,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 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 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 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 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 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各地丝绸和其他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再由各国商人把一捆捆的生丝和一匹匹绸缎,用油漆麻布和皮革装裹,浩浩荡荡地组成商队,爬上陕甘高原,越过乌鞘岭,经过甘肃的武威,穿过河西走廊,到达当时的中西交通要道敦煌。另外经过青海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再往西便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宋元时期,出现了宋锦、缂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明清两代,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长盛不衰。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发明国,瓷文化的发祥地。“陶瓷”是人类利用黏土矿物或岩石等多种天然资源,经火烧制成功的技术成果。“陶瓷”指陶和瓷。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黏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黏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上古之民,穴居野处,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渔猎饮食,所以最初迫切的发明需要都釜瓮之类。陶瓷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这是人们在解决果腹问题的最低需求之外,开始追求美的表现。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首次发现的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人类活动文化遗迹,是 1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万年仙人洞,出土的栽培 稻和陶器,是现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 遗存和原始陶器之一。
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八千年左右。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 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世界上最早出现的 彩陶文化之一,是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陶器,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遗址,都开始生产使用大量陶器。
考古资料表明,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在陶器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原始青瓷”。经过 春秋、战国、秦汉的发展,到了东汉时期,“青瓷” 烧制成功。先秦时期制陶工艺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已经出现。秦汉时期,建筑陶器迅速发展,铅釉陶和青釉陶在北南方出现。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南方盛产的青釉陶,火度高,釉质较硬,也是后来发展青瓷的开端。东汉的中后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龙窑”提高窑温,也选用一般瓷器 使用的高岭土。汉朝,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 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当在东汉时期。到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浙江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窑址。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不 仅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更重要的是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早期茶叶生产,东周时初兴于巴蜀地区,并作为“邦国祭礼” 的祭品入贡周天子。秦取巴蜀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西汉时,皇室禁宫已品饮高档的芽茶。三国魏晋南北朝期间,茶事从宫廷权贵向文士僧侣阶层逐渐传播开来,僧人、道士在宗教修习和法事活动中引入茶饮。到了隋唐,尤其是中唐以后,在陆羽《茶经》的推波助澜下,饮茶 普及民间,在全社会盛行起来。在消费需求和市场的带动下,茶叶种植、加工生产、茶叶榷税和外销贸易等茶业经济发展起来。唐宋以降,煎茶、点茶、泡茶等品饮技艺推层出新。随之而兴起的 是茶肆、茶坊、茶馆的交相兴替和茶文化艺术的 丰富繁盛,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丝绸、瓷器、茶叶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 对外贸易输出的三大宗中国产品,深受世界各国 人民喜爱,丝瓷茶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 成为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版图中具有鲜明中国印记和东方特质的文化载体。
贯通亚欧非大陆的古代“丝绸之路”,既是中古时期沿线各国人员往来和商贸物资流通的交 通路线网,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纽带和桥梁,是古代东西方之间文化传播交流的大通道,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大平台。
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是一条商贸物资流通的通道,物物交换、货物交易是主要形式,既有民间商人交易,也有宗藩之间的朝贡贸易,既有威尼斯商人、阿拉伯商人、蒙元“斡脱”商人等 这样的地跨亚欧的国际商团,也有宋元沿海舶商、明朝郑和船队等这样的远航商贸船队。通过出口、过境、转口等商贸交易方式,丝绸、瓷器、茶叶等大宗的中国特色物产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西域、南洋等地的香药、珠宝、奇珍等域外 物产,作为“舶货”大量进口。
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 的赞誉和喜爱。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文物研究,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巴蜀地区的桑蚕丝织品,在商周时期已经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西向经河西走廊传到西北甘肃、新疆地区,经斯基泰人从草原之路继续辗转向西方传播开来,到了西汉张骞凿通西域之后,以平纹汉锦为代表的中国丝织品已经远达地中海沿岸的中东(叙利亚、以色列)和南欧(古希腊、罗马)一带。由于丝绸作为有机物难以长久保存,故而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丝织品遗物并不太多,但在河西走廊、新疆和中亚、俄罗斯等丝路沿线出土的丝织物,和古罗马、波斯等文物图像和中国敦煌等地文书、石窟壁画等有关丝绸遗存,足以证明中国丝绸产品外销和丝绸文化外传的辉煌历史。东方中国的丝绸传播到西方,被视为珍贵高档的奢侈品而在上流社会流 行开来,中国也因之被称誉为“蚕丝之国”,丝绸成为西方最早的中国称谓和符号。随丝织品而来的是缫丝、织机、丝织技术和蚕桑及养殖技术的西传:缫丝技术大约在 5-6 世纪传到中亚、西 亚地区,而传到欧洲则在10世纪前后;到5世纪左右,欧洲掌握平纹织锦工艺;养蚕技术在公元 3 世纪传入新疆地区和中亚,5世纪后期蚕种经波斯传入拜占庭(土耳其),而地中海北岸的西班 牙南部、意大利和希腊到9-10世纪才开始养蚕, 但当地的黑桑导致蚕丝品质不佳,直到15世纪初才开始引种东方的白桑,最终在18世纪才完成白桑取代黑桑的过程。
瓷器和茶叶的外传,一般说略迟于丝绸。瓷器的外销与海上丝路的兴起相随而始,唐朝东海 航线和南海航道的拓展,带动东南沿海浙东越窑瓷器的传销海外。从8世纪后期开始兴起的大规模海上贸易,迎来了瓷器外销的高潮,直到20 世纪初,在长达1200多年的海上丝路贸易中,我国散布于东中部地区的历代窑口生产的各类瓷器,源源不断地运销海外,其中南宋后期13世纪开始 到明代初期的15世纪前半叶,正是名窑迭出、精品量产、畅销海外的高潮时期。这些情况得到迄今为止大量陆上遗址和海底沉船考古发现出土(水)的大量中国瓷器遗存和沿线国家博物馆珍藏或传世的中国瓷器所证明。如浙江青瓷在唐宋时期通过明州(今宁波)、杭州、温州等沿海港口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
1975-1977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的一艘元代沉船,就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 日本九州博多遗址群和大宰府遗址、古琉球王国所在的冲绳归仁城及奄美诸岛、八重山诸岛等地出土的大量中国瓷器,以龙泉青瓷占绝对优势,景德镇窑青白瓷和福建闽江流域各窑口的粗质青瓷、青白瓷也为数不少。南洋各国、印度、北非埃及等海上丝路沿线,都曾出土浙江出产的青瓷器。新加坡发掘出土的14世纪陶瓷片约4吨,其中将近半数是中国陶瓷,主要有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南部的德化窑、莆田窑和闽清义窑等的产品。其中福康宁遗址出土的8756件中国瓷片中,有5862件为龙泉青瓷,占67%。东爪哇岛的德罗乌兰(Trowulan)是印尼 14 世纪最重要的贸易口岸,出土的中国瓷片占全部出土瓷片的81%,其中大量的是龙泉青瓷,还有景德镇生 产的青白瓷及青花瓷、福建窑口、磁州窑系的产品及低温绿釉器。爪哇海沉船目前已打捞出水约9950件陶瓷,主要是福建安溪、南安、莆田的青 瓷碗。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发掘出土的中国瓷器的数量超过2万片,其中大量是浙江青瓷片。
肯尼亚沿海地区的斯瓦西里遗址等37个古代遗址和遗 迹包括沉船中出土的中国瓷片9552片,加上陆上考古发掘中国瓷片1060片,共计10612件片,主要是龙泉窑青瓷,少量的景德镇产青白瓷和福建地区的青瓷器和青白瓷产品,也有少量景德镇产 精美的元青花和釉里红产品。瓷器对外贸易不仅 PAGE 32 封面故事 促进了中国外销瓷业的发展,制瓷作坊大量涌现,而且烧制技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随之传播海外。如浙江青瓷传入朝鲜,直接影响了“高丽 青瓷”的工艺技术;传入日本,被称为“砧青瓷”, 并大量仿烧,带动了日本瓷业的发展。16世纪晚期, 当龙泉青瓷传入法国时,风趣的巴黎人将青瓷的 美丽色泽,与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亚斯 泰来》中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相比拟,称之为 “雪拉同(Seladon)”,这一雅称一直沿袭至今。 中国瓷器的风行欧洲,导致了英语中把中国称为china(瓷器之国)。
茶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传播是相随而行、相辅相成的。根据迄今考古发现和文献记录研究得出 的结论,茶从中国外传到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地, 包括东北亚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西域包括中亚、 西亚和中东、东北非洲地区,南洋即东南亚地区, 西洋包括环地中海地区和西欧、北欧及拉美各地, 主要是从“丝绸之路”陆海交通路线逐步完成的, 除了通常所说陆海丝路外,还有“茶马古道”、 中俄“万里茶叶之路”和以广州十三行为始发港 的“海上茶叶之路”。
约公元5世纪后期的南朝宋齐之间,茶以物易物输入漠北突厥地区。约7世纪末到8世纪初,茶传入吐蕃(今西藏),8世纪后期茶已传入葱岭东西包括新疆一带。五代十国时期,茶入契丹,北宋时契丹人已饮茶成风。13世纪末期开始,饮茶习惯逐渐在蒙古人和回回人上层社会中流传开来。
唐朝中期,茶由入唐求法的僧人、遣唐使相继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与中国毗邻的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很早以前边境人民学习中国西南边区的栽茶、制茶经验,发展零星茶园,泰国、柬埔寨也类此。南亚国家的茶叶生产都与中国有关,尤其是当今世界茶业大国印度、斯里兰卡的 茶叶是在输入中国茶种、茶工、技术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
公元840年,漠北回鹘大量迁至河西、天山南北和七河地区,其饮茶习惯可能随即带到新的住地。9世纪中叶阿拉伯—伊斯兰文献中最早提到中国有一种“草叶叫‘茶’(Sakh) ”。公元10至12世纪,茶继续传至高昌、于阗和中亚七河流域,并可能经由于阗传入河中以至波斯、印度,也可能经由于阗或西藏传入印度、波斯。14世纪后,茶在中亚和西亚随蒙古西征和四大汗国的统治而 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17世纪前期,中国茶经由 陆路在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得 到不同程度的传播,饮茶之风兴起。
1514 年,葡萄牙打通至中国澳门海上贸易后,将茶船运到里斯本,开始了茶叶贸易。接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将茶转运到法国、荷兰和波罗 的海各国。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到中国澳门运载中国绿茶,几经辗转回运到欧洲,从此中国茶叶开始大量输入欧洲。163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来广州运走茶叶,开启了中英茶叶 贸易。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陪嫁大量中国茶和中国茶具,是带动英国宫廷和贵族饮茶风气的先行者。1669 年,英国 东印度公司获得茶叶垄断专营,武夷茶 Bohea Tea 2024/02 TEA TIMES PAGE 33 封面故事 取代绿茶成为欧洲饮茶的主要茶类。18 世纪初, 英国在位女王安妮以爱茶著名,她不但在温莎堡 的会客厅布置了茶室,邀请贵族共赴茶会聚会, 还特别请人制作银茶具组、瓷器柜、小型移动式 茶车等。英式“下午茶”从此流行英国。18 世纪 末期后,瑞典、丹麦、法国、西班牙、葡萄牙、 德国、匈牙利等国先后开启茶叶贸易,每年从中 国运走大批茶叶。1784 年,美国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
1567年,中国茶传到俄国。1679年,中俄签订向俄罗斯供应茶叶的协议。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中俄双方在恰克图开展茶叶等 商品贸易,俄国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万里茶路” 由此开通。19世纪初,饮茶之风在俄国各阶层开始盛行。1814 年,因为对茶巨大需求,俄罗斯人开始尝试种茶。1833年俄罗斯从我国购买茶籽、茶苗,栽植于格鲁吉亚的尼基特植物园,后又扩展其他植物园,依照我国工艺制成茶叶。
茶从中国原生到如今60多个国家种茶,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播和移植历程。从唐代开始,中国茶就随茶文化传播而移植到周边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最先移植中国茶的是朝鲜半岛,然后是日本列岛,随后是东南亚、中亚、西亚。大航海时代后,中国茶因茶叶贸易和饮茶时尚而传入欧洲,并随 着西欧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扩散到美洲、大洋洲、 非洲等地。如今,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土耳其、俄罗斯、格鲁吉亚、马拉维和 肯尼亚等国家大规模种茶,成为世界重要产茶区。
中国清茶热饮法在传播世界各地的过程中产生了具有各国特色的饮茶方式与技艺,形成了丰 富多彩的世界饮茶习俗,产生了韩国茶礼、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等各种饮茶方法和茶文化形态。
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编写的《茶叶全书》也说:“现代社会中与‘茶’字意义相同的语言,都直 接来自最早栽培和制造茶叶的中国。中国茶字的发音在广东为chah;在厦门则变为tay。从这两个发音中之一略加转变,或都没有变化,即成为世界现代各种语言中关于茶字的来源。”我国茶叶 对外传布到达较早的国家,如朝鲜、日本、波斯(伊朗)、俄国、葡萄牙等均以cha 发音。
而17世纪以后从海路输入茶的国家“茶”的发音,则因输出地在泉州、厦门,其闽南语茶称 tay之故,都与闽南语茶的发音tay相近。自从厦门出口茶叶后,欧洲各国依闽南语音称茶为“Tea”。
随着饮茶在世界各地的推广与普及,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产生,散文、小说、诗歌、 绘画、戏曲、音乐、舞蹈、影视等大量涌现,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全世界涉茶文学艺术的多姿多彩。
丝瓷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相伴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影响广远。千百年来,中国丝瓷茶文化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要 运用丝瓷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让丝瓷茶真正成为全人类的福音。
(作者鲍志成系著名文史学者、文化智库专家,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