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由他设计或归整的“二十四器”,这是组合茶具之始。此后,历代茶人对茶具在形式及功能上不断创新发展,并融入人文精神,出现了许多融实 用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组合茶具。
一个时代的茶具往往是当时饮茶方式的直观体现之一。如唐宋时期饮茶需要将茶饼碾末,故而成套出现的唐宋茶具文物里,除了碗、盏等,往往还会有碾茶器。又如在“唐煮宋点”饮茶方 式的影响下,唐代的茶具组合里常常会有“煮茶” 所必须的“风炉”“釜”等,宋代的茶具组合里 一般有“点茶”时注水的茶具——“注子”(汤瓶)等。
明代以后,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由于茶叶不再碾末冲点,“碾”“磨”“罗”“筅”“汤瓶”之类的茶具在此后皆废弃不用,开始直接用瓷壶或紫砂 壶泡茶叶,并逐渐成为时尚。饮茶方式的一大转变带来了茶具的大变革,从此壶、盏搭配的茶具组合一直延续到了现代。让我们通过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精品组合瓷茶具,一探瓷器与茶的发展风采。
唐 白釉茶具
此套唐代的白釉茶具由茶碾、风炉、釜、茶盏及茶托组合而成,碾槽及碾轮无釉,余皆施白釉。其中,茶碾槽座呈长方形,外有镂空,内有深槽;碾轮呈圆饼状,中穿孔,常规应有轴贯穿其中。
碾好后的茶末需放入风炉上的茶釜中煎煮,故此白釉风炉及茶釜系煮茶用器。风炉呈筒状,有圆形 炉门,茶釜带双耳。
煮好的茶,用茶勺舀出放入茶盏中品饮,此盏和托便为饮具。其中,盏敞口,斜弧腹,矮圈足。托呈卷荷形,中有凹圈下陷,以承盏。
盏托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基本上以圆形茶盘上承碗盏;后来,盏托的形制颇多,茶托有内 凹也有上凸如高台子,盏口有圆形的,也有花口等。晚唐开始,流行花口盏及托,在实用功能基础上,艺术效果不断加强。
此套白釉煮茶器出土于河南洛阳,虽系明器,却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唐代煮茶的场景。
唐 巩县窑绿釉盏
巩县窑是唐代重要瓷窑,在今河南巩县。该窑产品特征是: 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腻;黑瓷胎体厚重,胎白釉黑,修胎精细,制作规整。三彩陶器胎呈灰白色,釉色有黄、绿、红、白、褐等多种,也有单色 釉器及纹胎装饰釉器。器物多为平底、玉壁底、浅圈足园饼状足等。
这对巩县窑绿釉盏直口,深腹,饼形足。灰胎,器里及器上腹部施绿釉,近底足部分无釉。碗内底留有三个支钉支烧痕迹。整体而言,这对绿釉盏虽光素无纹、别无他饰,却更得简练朴浑。
五代 越窑青釉花口碗
越窑是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著名的瓷窑。唐代中期以后越窑产品的质量逐渐提高,有“类 玉”“类冰”“千峰翠色”之誉。至晚唐,越窑更加兴盛,其中碗的形制更为丰富,有荷叶、海 棠和葵瓣形,还有仿金银器造型者。
此越窑青釉花口碗为一对,碗的造型显然是受了当时金银器工艺的影响,为金银器常见的十瓣花口造型,弧腹,平底,灰白胎,底有垫烧的痕迹,器内外施均匀的青釉,釉色青中泛黄,釉层较薄,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
宋 七里窑酱釉柳斗罐
七里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郊七里镇,因此 又称为赣州窑。赣州窑最有代表性的瓷器是柳斗罐。柳斗罐,亦称鼓钉罐,一般在罐腹身刻有多道篦划纹饰,罐肩堆塑有数颗凸起的鼓钉,其原型应来自于当时的藤编器物。
此柳斗罐为一对,唇口、束颈、垂腹、圜底。 颈部以九个乳钉作为装饰。罐内施满酱釉,外部施釉从口沿到颈部,颈部以下不施釉,鼓钉边沿露白,釉厚处透褐,从而增加了整器的立体美感,罐腹部以篦划柳斗纹作为装饰。
大量出土表明,柳斗罐除运销江西周边地区外,还大量销往日本、朝鲜半岛。有一种观点认为柳斗罐的用途为装茶粉,装好后罐口蒙上绢布扎紧,凸出的鼓钉就起到了固定绳结的作用。由 此,柳斗罐大量销往日本、朝鲜半岛就可解释了,由于受到中国饮茶文化的影响,日本和朝鲜半岛的饮茶之风也十分兴盛。
辽 黄釉小盏
辽是契丹民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契丹族善于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大量陶瓷窑工进入辽地,促进了辽瓷的发展和兴盛。辽瓷除了白釉及黑釉瓷以外,还有大量民族特色的辽三彩瓷,以及绿釉、黄釉等瓷器。
这对小盏侈口,弧腹,矮圈足,土黄色胎,施姜黄釉,盏外施釉不到底,圈足无釉,盏内底有三个支钉烧痕。
清 德化窑白釉梅花盏
相对于景德镇御窑,德化窑是民窑的代表,所产瓷器以“白”见长。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窑白瓷 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明代德化窑白瓷更是别具一格,在西方享有“中国白”之美誉。
此套德化窑白釉梅花盏共有 6个,胎骨白薄,透光度好,内外壁施釉,釉层均匀,莹润光洁。敝口,深腹,盏内素面,盏外有堆塑浅雕蝶与花卉装饰,花卉根部巧妙地以镂空方式与圈足连接,艺术性强。整个盏口沿, 分为八瓣花,圈足也相应分为四大、四小的八瓣花形。
清康熙 米黄地五彩花鸟纹带托盏
清圣祖康熙皇帝在皇位六十一载,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久的帝王。在其统治之下,康熙朝成为清朝前期廓然大变的开创性时代,深刻影响了其后百年的王朝走向。制瓷业在大环境 下也得到了带动与发展,使清代制瓷业步入了一 个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后世《饮流斋说瓷》赞曰: “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
此件托盏烧造于清代康熙年间,由盏、托两部分组成。盏菱口,深腹,矮圈足,托敝口,呈菱花形,矮弧腹,矮圈足。盏托内口沿以青花描绘锦地纹,盏及托外壁先以米黄釉为地,其上再以五彩绘花卉纹,且盏、托内壁均饰以五彩花卉纹,底有青花花押款。
清康熙 青花花蝶纹铃铛杯
铃铛杯因其形似倒置的铃铛而得名,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杯式之一。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发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此对铃铛杯精巧别致,品相完好,杯口外撇,胎微厚。器型端正,深腹,圈足。铃铛杯彩绘方式上 采用青花工艺。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 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而此对铃铛杯正是烧制完成于清代的康熙年间,其胎质细腻洁白,釉质晶莹凝重,青花发色淡雅。
最别具一格的当属铃铛杯器身上的花蝶纹饰。早在宋代时期,由于受花鸟画的影响,蝴蝶的纹样就 已大为流行,明清以来,蝴蝶多与花卉组成主题纹饰,表现蝶恋花的意境,习称“花蝶纹”。其杯身上的花蝶纹样绘画画意精美,用笔工整细腻,纹饰层次清晰,花叶扶疏,枝条相互缠绕,蝴蝶飞舞于花丛间,似在采集花蜜又似在花叶上憩息,可谓栩栩如生。
清雍正 官窑柠檬黄小碟
柠檬黄釉是以氧化锑为主要呈色剂的低温色釉,是清雍正朝创烧的瓷器新品种,其呈色较传统的黄 釉更加浅淡,釉面更为均净柔和,由于这种釉色与蛋黄、柠檬等色相似,故有“蛋黄釉”“柠檬黄”之称。
柠檬黄釉小碟为一套四件,形制纤巧,淡雅秀气,胎质坚细纯净,轻盈灵透,釉色淡雅。敞口、浅腹、 圈足,釉面娇嫩匀净,泽光莹莹,温润如玉,触之细腻。
清乾隆 青花山水人物纹茶具
这是一套清代乾隆时期外销欧洲的茶具,由茶壶、茶叶罐、奶杯和六个品茗杯组合而成,且均在口沿和颈部饰一圈钱币纹和变形花卉为饰,彩绘方式上采用青花工艺。
因其为当时外销到欧洲的茶具,故其中的奶杯便是为了迎合欧洲人饮茶加奶的习惯定制。
执壶及奶杯的手柄造型相互呼应,在上下两端加上涡纹钮。茶叶罐器型上则为宝珠顶盖的将军罐形。整套茶具在绘画上意境悠远清高:江水依山而泻,扁舟点点于江心之上;大江两侧亭台楼阁,塔刹高耸,怪石嶙峋,花木矗立;江心横跨一桥,二人分立桥上;天空之上群雁高飞。山水、人物等比例都很到位,画工勾、峻、染笔触灵活并且层次分明,非常符合乾隆青花构图题材。
清中期 广彩外销茶具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广彩瓷器多喜欢用“开 光”来装饰,此套茶具也不例外。
这套广彩茶具由壶和带托杯组成。壶的四面以椭圆形及祥云形开光,中间绘有古代人物故事。其中 一面开光内有三人。中间的男子身着红色宽袍,头戴红缨凉帽,帽上无顶珠,当为清代无品级小吏。右 侧的女子身着绿色束腰长衫、发髻上梳。
带托杯杯身的其中一面开光,则描绘了贵族妇女闲于庭院中赏景,另有一名侍女手持芭蕉扇伺立在旁。
清 青花诗文茶具一套
这套青花诗文茶具是从法国回流的文物,由茶壶、茶托及茶杯组成。
茶具的主题装饰纹饰为唐宋诗文,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云想衣裳花想容,春 风拂槛露华浓”等经典名句,青花发色鲜艳,字体端正,铜质的提梁和镶铜壶嘴让欧式装饰风格显现。
茶叶作为商品大量外销出现于17世纪以后,随着新航线的开辟,欧洲国家的船队经过好望角进入到东南亚以及东亚,开始了大规模的海上贸易,随着茶叶需求量的攀升,茶具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而这些茶具组合只是大量外销茶具的一个小小缩影。
清 道光松石釉茶船
这件茶船呈十字花形,敞口,弧腹,矮圈足,内心下凹以承茶杯,器内外满施松石釉。松石绿釉往 往多为彩瓷色地,以彰彩绘之美,而此件茶船不独如此,更多为了突出松石绿釉之匀净质感。
松石绿釉上以白彩凸绘缠枝花卉。圈足口沿露胎,呈灰白色。圈足内书矾红小篆三行六字“大清道 光年制”款。
清光绪 黄地绿龙“寿”字高盅
碗为一对,碗内施白釉,外以黄釉为地,以矾红绘五爪双龙抢珠纹。双龙姿态矫健、神采飞扬,纹 饰动感极好。近圈足处饰以海水纹,周围满布云朵,祥云朵朵,龙游云间。圈足内青花篆书三行六字“大 清道光年制”。
盅是我国古代较为常见的日用器皿之一,主 要用于盛放茶、酒等饮料,多为没有把的小杯子。
这对高盅,品相完好无损,敞口,深腹,圈足。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器内外除圈足外,满施黄釉, 釉色黄中略带白色。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两代,对颜色的使用 有着极为严格的限制。官家生产的颜色釉瓷器有 着不同品级,专供不同身份的人享用。其中,黄 色更是具有极为特殊的象征意义。明代时期,英 宗天顺二年(1458 年)颁发的禁令中规定禁止 皇族以外的所有人穿着黄色服装,到了清代,黄 色在皇族内部的使用也是有着相当严格的等级规定。由此,这对黄釉高盅的皇家气派已初现端倪。
此对高盅的纹饰也是异常华贵,其底部有青 花楷书款“大清光绪年制”,显然这是一件清代 光绪年间制成的官窑器精品。内心底为双圈“寿”字纹,在宫廷的纹样中,清代中晚期以后,寿字、蝙蝠等纹样出现较为频繁,蕴含祝福长寿、福运拱寿,吉祥祝福之意。
在饮茶发展史上,无论是饮茶习俗、烹沏方式,还是茶类加工的变革,都在茶具上有直接或间接 的体现,几千年的茶文化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茶具的演变史。而这些组合而成的茶具文物,不仅是其使用者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标志,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优雅与精致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趣的集中体现。
(作者乐素娜系中国茶叶博物馆展陈学术部主任、文博研究馆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