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青,或梅子青。型如宋时之素面杯盏,或大或小,其杯身隐约可见山涧、溪流、梅枝树石,更有凹凸有致随形纹饰与皴点,这便是龙泉青瓷大师卢伟孙创意手作的著名的茶具——山水杯。
因为杯身这凹凸有致的纹饰是卢大师随意捏成,品饮时持杯者会感觉意外的舒适,通过触摸仿佛能够感觉到大师手指的温度。
格物观象与手握感知,便是“山水杯”两大能够唤醒我们种种美好情愫与向往的“妙机”。
(一)
卢伟孙,1962年出身于龙泉城镇南大桥的溪边,自幼喜欢青瓷钟情自然山水。1980年进入当地陶瓷技工学校学习,师承徐朝兴,后又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进修。现如今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传统开始,卢伟孙陶瓷创作之路有三次重大转变,首先是上世纪90年代,他创新哥弟绞胎,作品1994年获全国陶瓷创新设计一等奖,龙泉青瓷千年历史首次哥弟融合。之后,他又用弟窑泥浆作为笔墨,在青瓷器皿湿坯上进行绘画性实验,形成“泥浆皴点”装饰方法,有了作品“鱼盘”、“春秋罐”等系列作品。再就是2006年前后的再一次自我突破,也就是塑刻一体的“山水系列”,从器皿平面装饰走向立体空间的塑造,这是他中后期青瓷创作实验的又一开山之作。
青瓷取自然之土,而后熔于火中,成就了大自然中最具生命力的青色,这个色泽像是水洗过天空的颜色,引人无限遐想,美轮美奂。卢伟孙说,他自小生长于龙泉,耳闻目染的都是家乡的绿水青山、晨雾暮霭。而自研习青瓷之后,一直觉得当代青瓷应当回归田园、山水。
从器型入手,是卢伟孙当时创新 “山水” 青瓷造型语言的选择,他放弃了传统的拉坯成型手法,吸收雕塑造型语言,终成非对称性“方器”。而此类方器的外部,着重在湿坯上进行多种手法的绘画性创作,包括贴泥装饰、塑造刻划等等,图案以古城青山、老屋、树石、溪流为主,以表达与契合传统国画的山水意境。受“方器”影响,之后便渐渐向局部变形的器物制作深化。由此,“山水”系列作品不断迭代,而随着动态器型与画面雕刻的反复磨合,青瓷的“山水”特性终于被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来,这种形式的青瓷,其本质依然还是传统意义上的青瓷,器型材料与成型手法没变,变化的只是器物局部的不规整,施釉方法和釉色没变,变化的只是器物表面因凹凸、刻划而产生釉色的深浅。
“青瓷的特质,自古便被人称为‘冰肌玉骨,耀青流翠’,讲究完美器型与如玉釉色,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赋予古老的青瓷以现代视觉体验,便是我几十年来的探索目标”。卢伟孙说,敬畏天与地,寄情山与水,更能呈现青瓷的时代文化特质。而基于传统,借助新技术、新形式,表达对青瓷文化特质的理解,从打造时代之器。
(二)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正评价“山水系列”时说过,对于观赏者来说,卢伟孙此类作品中传统的如玉般的完美虽然不在,但器物青釉之大面积的贴塑刻画,使观者油然产生一种类似于清泉与溪涧的观感。
正如刘正教授所言,在探求青瓷新的语境中,釉色均匀是一种美,但青釉本身颜色清纯如水,有动态同样是美。其实,青釉在高温烧制中,就有深浅、厚薄变化,以及润、透的特点,水动则活,仿佛清泉石上流一般。
“覆盖整个器皿的青釉,有深有浅,有厚有薄,有静止的,有流动的。而所有这些,除高温烧制过程中釉色本身的变化之外,刻画上去的山涧、溪流、树石与房屋等等,随着精细深浅的变化,青釉的呈现自然就不同了。”卢伟孙一再强调,作品具有雕塑般的厚重与水墨般的灵动,正所谓有“清泉石上流”之寓意,这便是他追求的青瓷另一种语境。
青瓷千年,我们似乎只在乎了它的一种美,器形规整釉色如玉,却忽略了对它另一层面的思考,也就是它的自然之美。它从田间、山川中来,有它独特的自然属性,这种青色,是天空、碧水、青山的浓缩。这一高贵之色来源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
“迁想妙得”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奠基者顾恺之所倡,艺术家要会“想”,要学习传统,更要师造化师自然,只有把两者结合,才能中得心源。“脱胎于山川”的青瓷“山水”系列创作,应该是龙泉青瓷人应该有的境界。
受此启发,就有了开发“茶器”的想法,通过拉坯成型的圆形器,进行器型的二次塑造,还有就是表面的凹凸拿捏,宛如日本制壶大师使用的槌木,将完美的器形进行槌打,出现坑坑洼洼的自然效果。于是,与茶有关的“山水杯”、“山水公道杯”等等,相继呈现,受到茶人的喜爱。
由此可见,茶器“山水杯”是卢大师山水系列大型作品的“小型化”和“艺术生活化”,在一次专门的展览上,策展人称之为“大师小器”。
(三)
由“山水系列”作品,而产生的“山水杯”,其自然之形与色,与茶算是天作之合。
卢伟孙茶器“山水杯”受到了台湾茶人周渝的喜爱,并也成就了一段龙泉青瓷与茶的佳话。2018年初,周渝老师收到卢伟孙大师的“山水杯”后,欣然提笔书写“清泉石上流”相赠。青瓷大师卢伟孙“山水杯”与著名茶人周渝书法“青泉石上流”,算是珠联璧合了。
粉青和梅子青属龙泉青瓷釉色巅峰之作,卢伟孙拓展了青色的审美意趣,让青瓷中单一的青色灵动起来,更具人文内涵与文化艺术气象。“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至于龙泉青瓷,陈寅恪此话甚是。
“手成为大师,但并非拥有绝对自由的大师,也不是技艺更为成熟的大师,而是敢于尝试新的冒险的大师——福西永”。
卢伟孙说,引用福西永(Henri Focillon,Vie des forms,1934)这句名言,不在于强调自己是什么大师,而是坚信青瓷艺人必须敢于尝试勇于冒险。
(卢伟孙,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浙江省青瓷学会会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周渝,中国台北古迹茶馆“紫藤庐”创办人,其“神遇”工作室专注茶的美学、哲学与人文修养的研究与思考,同时摸索“天人书法”的创作;作者柏建斌,中国美院博士、高级记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