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又有新戏了。
青春版《玉簪记》的主演,是两位年轻的“代”字辈演员王恒涛和王文惠,出演潘必正和陈妙常。一个98年出生,一个2000年出生,这对CP的传承老师,正是昆曲舞台的黄金CP:上海昆剧团的黎安和沈昳丽。去年12月,《玉簪记》排练时,潮新闻记者专访了两位主演和他们的老师。
王文惠:花苞开放的陈妙常
《玉簪记》是我和王恒涛都非常喜欢的一个传统剧,很荣幸能够和黎安老师和沈昳丽老师学习传承这出戏。我们彩排的时候,沈老师在边上看,落泪了。她说戏靠人传,这或许才是真正的传承。
这是我和王恒涛的第一出生旦戏,在艺校时我们就汇报过。一些老师看了戏说,这两个小家伙,嗓子还不错。因为演了陈妙常这个角色,当时我们的系主任支涛老师一看到我就叫“小道姑”,叫了6年,所以我对这个戏是有一点情怀的。
王文惠(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下同)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秋江》那一场,所有的圆场,大圆场、小圆场,对圆场的要求很高。我和王恒涛经常跑到上海去看两位老师的戏,看完戏了之后,再和老师聊天就很幸福。沈老师强调最多的是戏的节奏,还有脚底的灵活度,唱腔的腔格。
我觉得陈妙常的表演是层层递进的,一点一点,像花苞一样慢慢打开,到了最后两个人相通之后,完全爆发。所以她的每个阶段都是非常鲜明的,跟《西园记》的王玉珍,《牡丹亭》的杜丽娘都不一样。
陈妙常在道观里,待人接物和见识已经很多,和无忧无虑的杜丽娘的懵懂不同。王玉珍寄人篱下,内心特别纠结。陈妙常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和王玉珍那种寄人篱下又是不一样,她更多的是无奈。
我之前演的《红梨记·亭会》里的谢素秋,她又是一个风流名妓,张扬,但为了自己的前程,又非常勇敢。她和陈妙常有个共性,就是两个人都非常的勇敢。
王文惠
王恒涛:表演的说书先生
这次学《玉簪记》最大的感触,我觉得就是致敬传统,生生不息。这个戏当时是岳美缇老师传承给黎安老师的,现在黎老师又教给了我。
还有一个蛮感动的事,这个戏是上昆的保留剧目,我们作为浙昆的演员能够有机会传承到这么一出经典的全本《玉簪记》,对于我们来说是挑战,也是一种鼓励。
《玉簪记》的四折戏都是“肉头戏”,每一折都非常关键,每一个眉来眼去都非常讲究,又是非常规范的。而且台上要演两个多小时,以前其他大戏可能一个最核心的折子,你把它演好了,其他就立住了,《玉簪记》不是。从上场到谢幕,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动作都必须极度控制才能完成。
王恒涛
王恒涛
潘必正这个人物,最大的难点在他的气质。第一折出场《琴挑》,跟《牡丹亭》里的《拾画叫画》大致相同,那么,怎么做到一出场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个昆曲小生,就是潘必正呢——昆曲小生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你还没开口,还没做任何表达,就需要有潘必正的气质,安安静静,他就是这么个人物,这是比较难的。
第二个就是控制。柳梦梅和杜丽娘一见面,火花就迸发出来了。潘必正和陈妙常不一样,一个书生在道观里对一个女孩子动心,这种情绪如何控制,如果做过头,就会油腻,和风流公子没什么区别了,他就不可爱。这也蛮难的。
黎老师教我时,一直强调,要做到心里清楚。这个清楚,不是说这个时候我完成一个身段就结束了,而是在这句唱里面,我怎么情绪延伸到下一句,怎么样把情绪带进去,在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自己没想通的话,别人也会觉得很奇怪。
我觉得这个“理清楚”非常关键,也是非常难的。
另一个就是黎老师的节奏。同样一个曲调里面,黎老师的节奏变化,会给观众惊喜,会给观众起伏,他是带着观众在表演。
我觉得这是传统戏和戏曲的认知问题。通常大家认为戏曲演员就是表演唱,演员等于是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人物,在演这个故事。
但《玉簪记》,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演员在台上,应该是带着表演的说书先生,他在跟你讲一个故事。我所理解的戏曲演员在台上,就是说书先生,这是第一个身份,我只是把自己带入到那个时代背景下,也演给你看,让这个故事更加生动。
所以,我觉得表演应该是跳进跳出的,得带着观众走,这样观众才会有跟着我一起再进入这个空间。
沈昳丽:串好那条珍珠项链
我第一次接触文惠,是她来看我们演出,一个比较羞涩的小姑娘,这样的状态就非常适合演杜丽娘、陈妙常这一类的角色,她天生有一种少女的情态在里头。
《秋江》里有很多圆场,我发现她的基本功不错,旦角的脚步是很重要的,脚步一好一轻巧,人就会轻盈,这是必须要有的东西,人一轻盈了以后就会秀气,这是她的特长和优势,会显得娇巧。所以这一点能够拿住,然后再加上细致。
细致,不是说身上的动作,而是为什么是这样行动,动作的串联和情绪的转变,不能缺一环,环环相扣,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要帮她扣好了,不能像珍珠一样散落,珍珠项链的那根线得穿好了,不穿好的话,一颗一颗是零散的。
我经常我跟文惠说,有些地方如果你吃不准,宁可不动,宁可不去做这个动作,你不要“空”了以后就用动作来掩饰,来填补自己的不稳定和不安,这个要不得。
还好,他们两个人都挺稳的,让我感觉非常踏实。青涩青春是天生的,但是状态很踏实。一种安稳的感觉,我觉得这也是老师需要给到的。
黎安、沈昳丽指导王恒涛、王文惠《玉簪记》彩排
我现在也在戏校教戏,有一班昆曲班,可能是全国昆曲演员里面最年轻的一班孩子了。老师需要去读他们身上的特点,捕捉他们的气息和感官,然后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状态去调他们。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自己比较肯定的一种教学方法。
杜丽娘,我们说太浪漫主义了,不太切实际,回生以后才像一个人的行为,之前都是非人类的行为,其实这归结于剧作者的浪漫型情怀。但是陈妙常不是这样,《玉簪记》是世俗中的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爱情故事,本质不同。
少女怀春,懵懵的那种意识,理想主义的那种自我陶醉、自我催眠,比比皆是。寻梦、惊梦、离魂、写真,哪一个不是自我催眠术?陈妙常当然是太不一样了,她是一个有社会经验的女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她看到了自己身世的颠沛流离,要不然怎么会出家做道姑呢?
她不像杜丽娘几乎是真空的,对于外界,她有一个自然的屏蔽状态,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她会自己周围的墙砌起来。
所以在这一点上,为什么《琴挑》是冷冷的,但是内心是有触动的。她不能像杜丽娘,眼神一搭,就笑,就害羞,完全不能有那个情态。所以这个人物表面是清冷的。
所以《琴挑》为什么难演?她表面清冷,得拿住自己,到了没有人的时候,她又流露出了自己的真实——不舍。最后那一段的不舍,就解释了前面的冷,一步一步发酵,一步一步起承。
起承转合的一个过程,演员需要有意识的区分,不能从出场一个状态到最后一还是那个状态。演员不能一直沉浸在造型和身段表演中,这是不行的,需要情绪带动身段,而不是说很多身段堆砌出来去找情绪,这是本末倒置。
演全本大戏,这两个孩子以前几乎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我也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打动了。
黎安:必须知道为什么而做
王恒涛的这个年龄段和气质,我觉得是最合适演潘必正的,扮相嗓音表演都非常好,他和王文惠,就像画里走出来的潘必正和陈妙常,青春气息非常浓郁,又带青涩,我觉得很好。
我在教他的时候,也在回想,1994年,我18岁,岳美缇老师传给我《玉簪记》,那时候也是毕业公演,正好30周年了。30年里面老师教了我很多东西,不断打磨,30年之后,我把自己的理解再传给了王恒涛。
黎安和王恒涛
那时候我也是完全不理解的,更多的是模仿老师。而王恒涛这一代,看的东西比我们更多,接受的东西也更多,也有他们的理解,我觉得很好。虽然有些眼睛的传达,心理的东西还不是那么丰富,但是我觉得他们的青春气息能遮盖掉很多表演的不成熟,而且,他们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吸引人,就像昆曲水磨腔一样,要不断地磨,需要岁月打磨,就跟文物一样,会越来越好看。
潘必正难在哪里?比如《琴挑》,既要用以情传达自己的心声,但是又不能逾矩,不能赤裸裸表达爱意,但是他又需要让陈妙常感觉到他对她的好感,分寸感很难。
排练
对我来说,我能把所知道的、所理解的告诉他,让他知道,动作为什么这么做,我不希望他们演的是一个无本之源。我在看什么,我在听什么,我在想什么,这个动作为什么做,心里要有很明晰的目标,不是说只是老师教我这里一个程式、一个云手、一个山膀,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不是我想传承给他的,我想给他更多的是知道程式是怎么为人物服务的,怎么用程式塑造人物。
我也想通过这次传承,让他慢慢知道,以后自己碰到这种类似的人物要怎么做,不是说只是模仿,你必须知道它的程式是怎么来的,在什么情况下是可以变的——不是说一成不变的。
那天排练时我看,他的水袖翻飞,好像舞蹈又不是舞蹈,既有舞蹈但又把它化到人物里去了。我就说,那么小年纪,能对水袖、脚步有理解。
王恒涛对自己的声音也有理解。他专门去练声,专门去找合适自己的发声。他听我唱,也听岳美缇老师唱,也听蔡正仁老师唱,还跟声乐老师去学习,还听京剧怎么唱。在听的过程中,去找哪种发声最适合自己,知道自己在艺术当中要什么,追求什么,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
【演员介绍】
王文惠
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代”字辈优秀青年闺门旦演员,毕业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13昆曲班”,同年,进入浙江昆剧团工作。工闺门旦,跟随张志红、王奉梅、孔爱萍等老师学习。
主演《牡丹亭》《西园记》《百花赠剑》《玉簪记·琴挑》《红梨记·亭会》《雷峰塔·断桥》等。
2018年参加俄罗斯MINIFEST国际青少年艺术节
2020年浙江卫视秋季盛典与歌手李健跨界合作《传奇》
2021年《亭会》参加中国第八届昆剧节线上展演
2023年3月获得湖北卫视《戏码头》“戏物也国潮,梨园正青春”优秀国风戏曲人称号
王恒涛
中共党员,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代”字辈青年演员,工小生。2017年9月拜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为师,并得著名表演艺术家岳美缇、蔡正仁、李公律、黎安、王凯等名家亲授。2019年毕业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13昆曲班”,同年进入昆剧团工作。主演大戏有有《牡丹亭》《西园记》《雷峰塔》《玉簪记》以及折子戏《红梨记·亭会》《牧羊记·望乡》《凤凰山·百花赠剑》《绣襦记·打子》《慈悲愿·认子》《草庐计·花荡》《雷峰塔·断桥》《长生殿·闻铃》《雅观楼》等。
2020年9月举办了“朝元恒歌——王恒涛个人艺术专场”,2022年获得第三届“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奖塞金奖。2021年9月获得湖北卫视“戏码头”全国青年戏曲挑战赛第二季“全国十强”称号。主演《牡丹亭·叫画》入选全国第三届“梨花杯”展演剧目。所主演的全本《牡丹亭》分别参加了第24届“Be Se To(中日韩)国际戏剧节”开幕式演出、“俄罗斯MINIFEST国际青少年戏剧节”。2022年入选参加中国剧协新时代青年艺术骨干培养计划—全国中青年生、旦艺术人才高研班。2023年戏聚沈阳·擂响中华全国戏曲青年领军邀请赛中荣获金奖榜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