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面对眼前色彩斑斓的鱼灯,这句诗在我的心里翻涌。今夜我慕名而来,赶赴一场江南特有的鱼灯大会。
所谓“鱼灯”,便是这些用竹丝编制得栩栩如生的鱼形灯笼,巨大的胖头鱼,修长的螺蛳青,还有小巧玲珑的金鱼,大小品类齐全,神形具备。江南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从千年烟雨中软软地传来。相传四千多年前,虞舜避丹朱之乱,来到了江南,在此渔猎为生。从那时起,渔民们就有了编制鱼灯庆祝节日的习俗,以祈求以祈福鱼虾满仓、年年有余、平安顺遂。一路传承至今的鱼灯,在生生不息中焕发出意蕴丰富的江南特色……
鱼灯里有江南的灵动。看吧,猎猎彩旗舞过,红黄双狮奔过,迎面而来的是色彩斑斓的“鱼王”,尖刺的鱼鳍显露着威武之气。紧跟“鱼王”身后的,是两排神气无比的小鱼儿,均由国潮扮相的孩子们担任灯手。他们或着凫靥裘,或披猩红毡,或戴白狐围脖,均高举着轻巧的小鱼灯,在乡村的道路上呼朋引伴地蹦着跳着,宛如一群机灵的小灯笼鱼,欢快地游弋在茫茫大海中,划破漆黑,绚烂了寂寂冬夜。
天真烂漫的孩童,流光溢彩的灯火,我该怎么描摹这幅鲜活的鱼嬉图呢?湖水紧紧依偎着羊肠小道,日日倒映的是亘古不变的流转星河和苍白的月色。今晚,鱼灯簇拥而来,欢闹声传递着节日的讯息,莹然的灯影倒映在湖中,暖暖的光波随着荡漾的水纹氤氲出一片片流动的金色,看得人心里不禁暖洋洋喜洋洋起来,仿佛明天就会迎来春回,沉默懒散的冬啊,终将在鱼灯的橘色的光芒里消散殆尽。
鱼灯里有江南的浪漫。看吧,紧随“小鱼儿”们而来的是一队英气勃勃、华美异常的“大鱼”,不仅是鱼灯更大,色彩更绚丽,灯手们也闪闪发光。这是一群越剧扮相的青年,走在最前头的引起女生尖叫的贾宝玉,他身披雀金裘,头戴紫金冠,面如桃瓣,目若秋波,真是从书中走出来的翩翩公子一般。伴着他而来的是一大群女子,想必就是大观园中的其他姐妹了。我想起《红楼梦》中,贾宝玉认为女子是“集天地精华”所成的,而男子是“须眉浊物”。但在这片山川毓秀的江南美景中,不仅是女子们貌若天仙,就连这位自称“浊物”的仁兄,也是一样的气宇轩昂呢!当他们踏上五孔桥时,“嗖”地一声烟花升空,绚丽的光球在夜空盛放,红橙黄绿青蓝紫各色星雨飘摇,人们都驻足仰面,尽情欣赏。“宝玉”也和身边人相视一笑,拿起手机拍下这一刻的美丽。我想那取景框里,一定是江南春的浓酽难化的浪漫……
鱼灯里有江南的深厚底蕴。望着渐行渐远的鱼灯,我站在桥头久久目送,思绪被莹然闪动的光芒点燃……江南的鱼灯由来已久,但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尘封在祠堂、老屋,不为人知。在当今“越民族,越世界”的文化自信加持下,国潮、非遗以崭新的姿态重回我们的视野。如徜徉水乡的乌篷船,今年换上喜庆“龙袍”,数船鱼贯而行,蜿蜒成一条灵动的水龙。大山脚下的太平山村为了迎接新中国75周年华诞,特制了75米长龙,从白墙黛瓦的乡间舞到水雾飘飘的网红人行桥。还有福佑黎民的板凳龙,在诸暨五泄、金华琅琊激情舞动……这些流逝已久的春节习俗,正在江南以百花齐放的势头生动演绎着什么叫“文艺复兴”。从老手艺人尘封的记忆中重拾鱼灯编制技艺,而无数年轻的面孔争先恐后参与其中,我想,这便是江南人以特有的脉脉诗情传承强国富民的民族精神,弘扬家国一体的爱国情怀……
闭上眼,眼前似乎仍有源源不断的鱼灯在涌动,我想那随着鱼灯涌动的还有潜滋暗长的春意吧,终将突破数九寒天,开辟出江南的新年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如镜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