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娄展垠老师二面。第一次在陆建立老师的新书《在卫城》分享会上,第二次就是娄展垠老师的新书《一岁的早安》的分享会上。这两作者都是观海卫人,两本书也很巧,分别从地域与时间上来定义观海卫的前世今生,真是羡煞不是观海卫人的我了。
看到娄老师《一岁的早安》这个书名,让我想到了《早安隆回》那首网红歌,只有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人才会想到这样的问候。一岁365天的早安,每天一睁眼就充满了朝气,被问候的那个对象是何等的幸福。从这个书名可以看出诗人对生活的态度,细心,热爱,擅长作平凡日常的记录者。
一首好诗,首先得充满爱意。我想,人们一定不会否定,诗是爱的载体,而爱是诗歌的主旋律,没有爱,就没有诗歌。本诗集收录的诗歌,是诗人从2017年5月到2023年4月期间创作的105首诗。单从标题看,含“爱”字的诗歌就有5首。至于诗行中含“爱”字的诗歌那就更多了。
这些诗歌中,诗人浓浓的爱分作三类。对家乡的爱,像《热爱故乡的痕迹》《爱心被摩擦》,前者坦露心声,因为爱家乡,所以用脚步丈量,用脚步踏实对故乡热爱的痕迹;后者因为有雪的参与,让诗人的爱随着飘飞的雪花而升华。别人往往只看到雪的轻盈美丽,而诗人却看到了雪花带来的副作用,是担心在小区滑倒,或许诗人更担心的是雪掩盖了他热爱家乡的印痕。他对家乡的爱,更多的是体现在时间上,通过对“一岁”物事的记录来表现。像樱花,像桂花,像梅花等这样明显的有时间轴的记录,无声地表达着他默默的爱。
对祖国的爱,表现在记录祖国各地的风情。说到这,不得不提诗人去西藏旅游的那组诗。他有一首诗说,《对祖国的爱长在水里》。那是因为观海卫这个名字占着个“海”字,诗人对家乡的爱无孔不入,其实爱家乡就是爱祖国。而爱祖国,更是爱他人的家乡。看到《过格尔木》《纳木错星空》《仰望珠穆朗玛峰》等诗,我想作者对祖国的爱不仅仅长在水里,更是长在路上,长在高山上,长在星空下。因为心中有爱,在他眼中,一草一木,戈壁高原,都是那么可爱那么让人喜爱。江山如此多娇,怎不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呢!我特别喜欢《纳木错星空》这首诗。一般文学作品中记录白天的事物多,而涉及星夜的少,而娄老师却是不管白天黑夜“统统都到我的诗里来”,这也可以看出他的细心。在这星空下,我看到了他诗中的空灵,他是那样的纯粹,晶莹璀璨的不仅仅是宇海中的星星,更是他那洁白无瑕的内心,不染一丝俗尘。
对人对事的爱,像《跌落了爱的声音》《爱你所看》。这些在本质上,仍是对家乡对祖国的爱,不过是都表现在日常中。我实在难以想象,如娄老师这样的一个生物老师,内心却蕴藏着如此细腻而丰富的诗行。这“界”跨得有点大哦。不过更让我吃惊的是,他还是个对心理学有相当深入研究的学者。所以从这点来说,他的笔端流淌出如此充满爱意的诗行,似乎也可以解释了。在他眼中,万物都有灵性,一杯桂花茶,一朵玉米花,一枝油菜花,一丛酢浆草,不管有多平凡,有多渺小,都不影响入了他的诗眼,打动了他的诗心,变成了他的诗行,成了他这个诗集中的一分子。
一首好诗,也得讲究下形式,得有自己的风格。《一岁的早安》这本诗集中,大多数诗歌的篇幅并不长,一首一页,控制在20行以内,且常常以2行或3行作为一小节,大量铺垫后,往往在结尾时作点题处理。
每个作者写诗写文总有他的习惯,有他自己的风格。这个可以称为辨识度的习惯风格,往往是可以区分哪个作者的标尺。从这一点上来讲,娄展垠老师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辨识度。这个辨识度,也就是一个人的诗风,像李白的浪漫飘渺,杜甫的沉郁顿挫。作者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容易,而风格形成后,又要善于突破自己,在不变与变化中进行创作。倘若一个作者写的都是一模一样的诗歌文章,看了一篇就能知道下一篇,那又有什么意思?
这个创作的难题,在《一岁的早安》中,诗人作了有效探索。在诗集最后,有一长篇组诗《赞美日记》,相较于他的一页一首诗的篇幅,这首形式上很新颖,一句话即一首诗,前后涉及一年的时间写成,非常特别。一句话写成一首诗的形式早已有之,必须有足够的张力,像顾城的《一代人》就是一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随便挑一行,如娄老师的“听时失眠了,听完却不失眠了,因为不再是一个人的夜晚了”,表现力非常丰富,给人以无边无垠的想象。
对了,最后我猜《一岁的早安》这首诗作了诗集名,是因为娄展垠老师要将这本诗集赠给诗中的“你”。不信,你看,他说,“你是我唯一唯美的爱了”。这个“你”是谁呢,我也很好奇,期待你的侦探。
作者简介:黄挺女,笔名黄岚,浙江慈溪人,法学硕士,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浙江省天文学会会员。著有《黄岚诗钞》《诗心游踪》。
“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岚
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