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春雨绵绵。洛塘河畔的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笼罩在蒙蒙细雨中,更添几分意韵。
上午9点,记者踏着青色的砖,走进南关厢一方古色古香的小院,耳边传来一首高亢激昂的音乐声,夹杂着轻快的鼓声,这里正在上演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海宁皮影戏。
开年大戏 因时因势创新剧本
循着音乐声,记者来到皮影馆。戏台上,皮影小人依次登场,活灵活现;戏台下,端坐一位“观众”,聚精会神地观赏,时不时在本子上记录。
这位特殊观众,正是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副团长陈建新。戏台上,正在排练剧团的开年大戏——《童年的金庸》。“正好在排练,一起坐下看看。”陈建新邀请记者一同欣赏这出新剧。他告诉记者,《童年的金庸》并非传统皮影剧本,而是剧团因时因势的新创作。“该剧主要讲述了金庸童年的三五趣事,深度还原金庸7岁至14岁在海宁的童年时光。”
锣鼓声响起,幕布一拉开,旁白娓娓道来,身穿红色马褂,头戴瓜皮小帽的7岁金庸正式出场。随着剧情的推进,金庸母亲、金庸同学、金庸老师等各路角色依次登场。
“2024年是金庸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从去年开始,剧团就想排演一出以金庸先生为原型的皮影戏,唤起人们对金庸先生的怀念和对皮影文化的热爱。”陈建新告诉记者,这部原创剧由沈民强先生创作,取材于贺金虎先生提供的素材。“为了讲好金庸童年故事,剧本改了四版,才最终定稿。”
皮影戏剧本又称“影卷”。在陈建新的“影卷”上,除了道白和唱词外还有批注,人物服饰、布景、道具、关键动作等都批注清楚。“影卷”共分五部分,分别是选取了金庸就读龙山小学、编写级刊《喔喔啼》、随学校南迁等事迹提炼创作而成,塑造了天真活泼、拥有赤忱爱国心的少年金庸形象。
记者绕到幕后,只见演员们运指如飞,一张张皮影在他们手中轻舞,配合细腻的操作技艺,皮影表演活灵活现,好不热闹。
童年金庸操纵演员张靓表示,除了剧本创新,皮影人物也是全新创作。“道具老师根据老照片,尽量复刻金庸、金庸母亲等人物造型,不少人物改了三四次,突破传统皮影人物造型,创作出喜闻乐见,贴近原型的人物造型。”
《金庸的童年》在舞美、音乐等方面也有创新。剧团用多媒体形式和影视手法演绎,在开幕前用投影轮番播放海宁占鳌塔、钱江潮等海宁元素,给传统文化增添了科技感。在音乐方面,该剧以江南丝竹小调为主,运用皮影戏中特有的“弋阳腔”中的“武三凡" 等曲调,通过精彩的演奏和演唱呈现优美动听的旋律。
“此次剧保留了特有的表演唱腔艺术精华之外,人物个性更加典型、突出,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流畅。”陈建新说。
古戏新唱 让皮影越来越潮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作为中国皮影的重要分支——海宁皮影戏起源于南宋时期,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2006年,海宁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捧着盖碗茶闲坐在戏台下,看一台独具腔调的皮影戏,这是以前人们常见的娱乐方式。时代向前,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已经不复过去的热闹场面。直至2004年,海宁皮影艺术团成立,海宁皮影戏逐渐回到大众的视野。
成立二十载,剧团也曾因经营不善,人才流失,经历了一段青黄不接的艰难时期。幸运的是,新的生命力正在迸发出来。
“戏好看,才能被观众喜欢。”陈建新表示,除了《童年的金庸》,剧团近些年也创作了不少原创剧。普法皮影戏《小虎遇上民法典》,倡导廉政的《清官许汝霖》,传承红色基因的《三个小红军》,宣传环保的《垃圾巧分类》……剧团至少有三四十部。
更令人欣喜的是,目前的20余名成员中,40岁以下的艺人占一半以上,其中还有“00”后。今年23岁的刘帆是最年轻的。他虽然年龄不大,入行已经4年了。回想17岁时第一次接触皮影戏时的情景,刘帆笑着说“看一眼就喜欢上了,也没有为什么。”
去年,剧团与海宁本土歌手法老(本名孙权)合作,为其量身定做皮影相关剧目,将有千年历史的海宁皮影戏与说唱结合起来,碰撞出新火花。
在孙权的“Woken day巅峰对决演唱会”,海宁皮影艺术团作为嘉宾团参加演出,让现场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皮影戏和说唱跨界融合的魅力。
剧团还结合皮影艺术特有的舞台表现手法和现代多媒体技术,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传统皮影艺术的守正创新。
既有创新,也注重传承。多年来,剧团编创、排练传统剧目几十部,每年还要继续复排录制10部老戏。南关厢皮影戏演艺中心内陈列的一张张奖状记录着成果,代表作《闹龙宫》《水漫金山》《鸡斗》等屡次在国内外各项比赛中斩获大奖。
经历过千人观影的蓬勃,也曾游走在失传的边缘,如今海宁皮影戏仍在舞台上不断演绎着一出出忠良奸佞、善恶美丑,吸引着观众目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