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是这位香港浙商一生的写照

潮新闻 评论员 王彬2024-02-19 05:55全网传播量32.3万
00:00
00:00


图源:百观新闻 特约摄影师 刘育平 摄

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九,年味依然浓烈,而在绍兴上虞,很多人却沉浸在深深的缅怀中,大家通过各种方式追思爱心人士张杰。当天凌晨2时01分,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浙江省爱乡楷模、知名港胞张杰因心脏病突发在香港离世,享年95岁。

在富商云集的香港,他可能默默无闻,但在家乡上虞却可谓家喻户晓,而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时,总是和那些学校,和那些孩子们紧紧相连。至少一半50岁以下的上虞人,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过他的帮助:或是拿着他设立的奖学金,完成了求学梦想;或是在其出资建造的教学楼里上过课,做过实验;或是使用过他赠送的教学、体育器材。虽然大多数人没有见过他,但他却陪伴着很多人的成长。

有的人虽已离开,但他的灵魂,将依然在人世间熠熠生辉。张杰轻轻地走了,却为自己的家乡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家乡的父老乡亲打心眼里感激他,怀念他。他老家老房子外的那一朵朵鲜花,一波波来鞠躬送行的人,便是家乡人民对他爱与敬的缩影。

在我们国家,回乡捐资助学的,大有人在。但能将捐资助学这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快乐源泉,并穷极一生去追求的人,却少之又少,而张杰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己一生的努力,无数次的行动,来告诉世人,什么才是真正的“至真至纯”,什么叫做 “一片丹心报桑梓,百年不改赤子情”。

过去40多年,张杰为家乡共捐资1500万元,建造了18幢张杰教学楼,32间教室和宿舍楼、图书馆,并设立200多万元的教育基金资助困难学生。但当我们了解了他的收入来源以及生活状况,只会对他更加肃然起敬。

“人家叫我是老板,可我在香港睡的是地板”,谁敢信,香港一家不足6平方米的楼道口小卖部,一位吃粗茶淡饭,穿廉价衣衫,和一家十几口人住在30来平方米的小房子,出门只坐没有空调的公共汽车的老人,竟然能挤出这么多钱,建起了这么多教学楼,这一紧一松间,更能彰显出张杰老人的善心,还有对家乡的满腔热爱。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他是在苛待自己,成全他人,属于“牺牲型人格”。 但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对于投资助学的原因,他曾这样说,自己全家没有文化,吃了一辈子苦头,不希望下一代人,像他一样吃苦。这也应了一句话:淋过雨的人,总想着替别人打伞。

我们相信,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一定是无比幸福快乐的。因为一个人是否快乐和幸福,物质层面不是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精神层面。一个人,只要有自己想做,觉得有意义的事,而且这个事会给自己带来不尽的精神价值和财富,那其就是幸福的。对于张杰老人来说,回乡捐资助学,就是这样的事。张杰老人之所以伟大,也在于其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强大的精神力量。

而这一精神追求中,除了藏着对故乡的爱与牵挂外,也有对国家和社会的满满责任。张杰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之所以长期贫困落后,关键是教育落后,中国要富强,一定要把教育搞上去,但人口多,摊子大,光靠政府是不够的,要全民来支持教育,捐资兴学才行。”寥寥数句,振聋发聩,也触动着我们的内心。

一介布衣,却心怀天下,里里外外都透着浓烈的家国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张杰老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他用自己的一生积蓄,践行着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为无数家乡子弟,点燃了理想之灯,照亮了前行之路。家乡人民对他的深切缅怀,对他情怀与精神的追忆,也将是永恒的。

千言万行终汇成艾青那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更令人感佩的是,在这片传奇的土地上,从不乏张杰这样的人,未来也有人追随他的步伐,将华夏的风骨,永远地传下去。斯人已逝,万古流芳。秉承张老先生的遗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和责任。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一组照片走进张杰先生的大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