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红船观察丨嘉兴“新春第一会”,这些信号意味深长

    潮新闻 记者 沈烨婷2024-02-19 04:49全网传播量2万
    00:00
    00:00

    2月19日,雨水节气,春之令。一场新雨,便是一个新的春天启幕。这一天,为全年工作定调子、指方向的大会——嘉兴全市三级干部大会召开,这也是在春天里播种希望的大会。

    “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战风斗雨是状态”

    “只要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就会形成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越干成效越好的良性循环”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

    这一天,五百万嘉兴干部群众把目光投向这里,一句句振奋人心的话语从会堂传向四方,从耳目传向心田,动员全市上下不负春光、不负使命,努力在新征程上创造新业绩、展现新作为。

    “着眼长三角、聚合大嘉兴、建强主城区,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细细品读“新春第一会”的主题,我们也嗅到了一丝意味深长的信号。

    一、

    嘉兴的“城市封面”如何刷新?

    一个城市的主城区常常被认为是展示城市形象的“城市封面”。

    毫无疑问,嘉兴需要一张闪耀的“城市封面”。纵观全国,从上海陆家嘴到杭州钱江新城,从广州珠江新城到深圳福田中央商务区,这些“城市封面”,所散发的蓬勃生机无不让人印象深刻。

    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城市“磁场”还不够强、对五县(市)发展的服务牵引还不够有力,是多年来困扰嘉兴城市发展的一道命题。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明显低于常州、无锡;常住人口首位度排全省第9,仅高于丽水和金华;中心城区GDP占全市比重远低于苏州、宁波、南通……起“主心骨”,提升嘉兴中心城区首位度势在必行。

    对于曾被调侃“散装”的嘉兴来说,在“新春第一会”上,“建强主城区”的信号再一次得到明确。

    “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我们要着眼全局抓关键、统筹整体抓重点,尤其要突出抓好交通强市、智造创新强市、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高水平城乡融合四大关键支撑。”嘉兴市委书记陈伟说。

    去年的元旦和新春“第一会”,嘉兴分别聚焦交通强市、智造创新强市进行了部署。在前两个的基础上,今天嘉兴围绕“着眼长三角、聚合大嘉兴、建强主城区,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这个主题,对市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首位度提升进行部署,目的就是要推动嘉兴全域全面增强综合竞争力、区域辐射力和发展影响力。

    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的背后,是一马平川的嘉兴在下一盘大棋。这盘大棋就是将嘉兴置于长三角城市群、上海都市圈等国家重大区域布局中来考量、来谋划、来建设,全市为城,把4237平方公里的整个嘉兴市当做一个城市来谋划。

    这一盘棋,早在20年前,嘉兴就已落子。2004年,《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着眼全市3915平方公里,编制和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嘉兴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地级市。

    如今,从空中俯瞰嘉兴市域,地处沪杭之间的嘉兴仿佛一只振翅蝴蝶,中心城区扼守咽喉要津,桐乡、海宁、嘉善、平湖分处南北两翼,尾翼部位是海盐,众多小城镇呈现网络状组团式分布格局。

    站在“十四五”开局的门槛上,嘉兴各大区市县板块正形成一个整体,汇聚奔跑的合力,愈发形成“合力”,瞄准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共同奔跑”。

    着眼长三角、聚合大嘉兴、建强主城区,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接沪融杭”与“市域一体”相统一,既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又要提升市域内一体化水平,在内外双向融通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心崛起”与“全域做强”相统一,绝不是削弱5个县(市),而是要以做大做强主城区为牵引,推动县域与中心城区相互赋能、相互成就,形成众星拱月、错位协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格局。

    “着眼长远”与“干好当下”相统一,既是管5年、管10年甚至今后更长时期的战略性安排,也是现阶段必须谋划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着眼长三角、聚合大嘉兴、建强主城区,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嘉兴城市空间的一次重构,而且是缔造这座城市未来飞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

    这是嘉兴“独立思考”40年后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1983年7月27日,国务院发文,决定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市、湖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这一天起,嘉兴管辖嘉善、平湖、海宁、海盐、桐乡5县,开始独立思考,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撤地建市初,位于中山路的嘉兴市级机关大院。图片来源于嘉兴档案史志

    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雷响彻大江南北,中国的城市逐渐醒来,嘉兴也不例外。当时嘉兴的城市性质定义为“上海经济区内对外开放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

    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用一把剪刀,大胆“剪开”我国城镇企业改革的帷幕。此后,三次“海宁会议”,三次“许村会议”,推动了嘉兴乡镇、村、联户、个体企业“四个轮子一起转”,嘉兴乡镇企业和以个私经济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迎来了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初步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催生了早期城镇化。

    如果说,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是第一步,那么嘉兴跨出的第二步就是工业化城镇化齐头并进。

    1994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嘉兴的城市性质变成“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工贸城市”,从“工业城市”到“工贸城市”的变化,体现了城市功能拓展,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引领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2003年,嘉兴城市发展进入新的拐点。这一年出台的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城市性质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第二年的3月23日,习近平在嘉兴启动统筹城乡发展的专项调研。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加速期的嘉兴,走出了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均衡”的发展之路。

    当然,大力推进城镇化,并不意味着放弃农业。嘉兴古来便是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嘉兴连续18年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位居浙江省第一。

    从“中山路时代”到“南湖时代”再到南湖、秀洲齐头并进的“双核时代”,回首嘉兴走过的40多年历程,就是不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协调共进的过程,一条基本脉络就是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进而反哺农业现代化。

    城乡关系中,城市处在引领地位,只有城市起来了,城乡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要“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风景、生动探索,也同样是嘉兴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所在、难点所在、机遇所在。

    2013年9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分析——“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今年我们将报批的《嘉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立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新阶段,城市性质是‘长三角核心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重要的科创和先进制造业城市’,更加突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加突出市域一体化,更加突出中心城区引领带动。”陈伟说,嘉兴要从未来的视角看当下、用发展的眼光观大势,以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为引领,更好地以新型城镇化支撑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在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上续写新辉煌。

    三、

    “城市格局”靠什么打开?

    嘉兴的回答是:交通。一个“大嘉兴”,必须要有四通八达、上天入地的交通网。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40年撤地建市,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嘉兴人都说,城市楼宇林立“变高了”,路网纵横“长开了”,出落得亭亭玉立、芳华正茂了。

    截至2023年底,嘉兴综合交通网密度达到26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公路密度、高速公路密度、航道密度、航道总里程、高等级航道总里程5个重要指标保持全省首位。城际、市域、市区3个“1小时交通圈”人口覆盖率达100%,3个“半小时交通圈”人口覆盖率达74%。

    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就要把交通作为“先手棋”“突破口”。以交通为先导,以轨道为支撑,嘉兴正在构建组团式、网络化城市格局。

    由“方寸”子城到谋求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改变的不仅仅是嘉兴的交通版图,还带来了另一种扩张——更为豁达的城市胸怀。居住在城市内的每一个个体的眼界、胸怀甚至思维模式的开放,市民素质以及整个城市的文明素质,都有了长足进步。

    “我们要以中心城区为节点,干大交通、大干交通、快干交通,确保5年累计综合交通投资超2000亿元,推动嘉兴成为‘公铁水空’各类交通设施的交汇中心,货流、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交流中心,商品、要素、资源等的交易中心,加快打造长三角枢纽之城。”陈伟说。

    交通是动脉、城区是“龙头”、产业就是基石,产业能级影响着城市能级。新的一年,嘉兴将深入实施“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大力发展智能光伏、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核医药、柔性电子、航天制造等未来产业。

    以科技创新赋能。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推进科创湖区“一湖一品”协同发展,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争创更多“国字号”“省字号”创新平台,更好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大人才观”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

    突出现代服务引领。相比县一级,中心城区在发展服务业上有着更好的基础和优势,嘉兴将加快建设以南湖、子城、月河、芦席汇为轴线的古城文化核心景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持续打响“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让主城区更具人气、商气、烟火气。

    时光向前,嘉兴向上。

    着眼长三角、聚合大嘉兴、建强主城区,嘉兴立下了一个近期目标——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迈上万亿台阶,高速公路枢纽、铁路枢纽、航空物流枢纽、海河联运枢纽“四大枢纽”基本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中心城区主要指标占全市比重达30%左右,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远期目标——到2035年,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治理水平全国领先,群众生活富庶富足,精神文化自立自强,中心城区强势崛起,成为生动折射民族复兴胜景、精彩彰显现代化强国风采、全景呈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市域范例。

    向更高处奋斗的脚步,嘉兴从未停止!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红船观察
    嘉地嘉人
    相关新闻
    浙报要闻丨拼经济,嘉兴这样热辣滚烫
    浙报要闻丨​桐乡组团赴省外三地招工
    浙江日报丨2024年全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嘉兴举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