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电力劳模陈新益正式退休了。
他总说自己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却能一路开挂,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工匠”、全国电力行业配电线路工技能竞赛优秀选手等荣誉,靠的是什么?
“虽然退休了,但离岗不离心,我将继续帮公司带好新员工的技术培训,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公司的发展,为公司事业发展发挥余热,贡献力量。”陈新益说道。
他的技术国内顶尖
施工方法至今被作为标准
1983年,19岁的陈新益离开了嘉兴电力局线路队,被招录进海宁电力局当时唯一的线路施工部门“大修班”。
那个年代,电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施工用的工器具和施工方法也相对落后。有一次,大修班接到一项任务,要立18米高的35千伏双杆。可大家忙了整整一天,电杆依然躺在地头。正当众人束手无策之时,“电力新兵”陈新益想了一个办法:在两根扒杆之间加固钢丝和枕木,重新计算电杆吊起的受力点。立杆工作一次成功。
在随后的工作中,陈新益陆续想出了一套套施工技术,很多至今被作为线路施工标准。尤其是他率先提出几种“带电作业法”,在全国范围被广泛运用和复刻。“带电作业”指的是在电网不停电前提下,对带电的电力设备进行更换、操作、搭接等工序,难度高危险性大,却能有效保障电网施工时,企业和居民用电不受影响。
如今在海宁范围内,每年开展带电作业近2000次,年减少停电时户数20万个以上,有效保障了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用电。
螺丝当笔,地面是黑板
陈老师的“工棚教室”开课了
90年代末,“大修班”改组成为“线路队”,陈新益出任队长。陈新益经常身兼数职,白天穿梭在几个工地之间,到了晚上或遇下雨天,他就找个工棚教工人们线路施工的技巧。一支队伍几十人,工人们总爱把陈新益围在中间。没有黑板没有笔,陈新益就地拿起螺丝在泥地上画图纸、算公式,现场示范传授技巧。
△陈新益正在教学(陈俊华摄)
渐渐地,工棚开课陈老师的名声传开了。几十年间,一支支施工外包队来海宁学习陈新益的技术,陈新益也经常会接到天南海北施工队的求助电话,他都会耐着性子一一解答。
劳模“陈新益工作室”成立
首创“菜单式教学”成特色
对全市电力设备、线路了如指掌,他被称为“活地图”;他的技能过硬,被公司领导称为“快枪手”;他的抢修总是最迅速,群众喊他“陈班长”。
凭借过硬的本领,以及行业内极高的认可度,2009年,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为陈新益量身定制了“陈新益劳模工作室”,主要为新进、换岗等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陈新益工作室首次开展“菜单式”培训(沈达摄)
有别于传统培训方式,工作室创新推出“菜单式教学”。“菜单”上列出了打绳结、钢丝绳套制作、横担安装、带电安装驱鸟器、低压带电接线等40项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的培训项目。
“就向进饭馆一样,学员们需要什么菜,只要在‘菜单’里点上,我们就能及时送上。”陈新益说。
△陈新益正在教学
如今,从工作室结业的学生,有的成长为部门负责人,有的是班组负责人,几乎都成为了公司的中坚力量。“师傅就是我们的领路人,他不仅教会了我们技术,还教会了我们做人。”从工作室结业的学员无不感激陈新益。
△陈新益正在教学(陈俊华摄)
在与陈新益的交流中,一桩桩看似普通的小事,勾画出了他工作的轨迹,串联起了他不平凡的业绩。而除了做好新员工的培训,陈新益还将加入海宁银匠服务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劳模工作室,进车间、进企业、进学校宣讲,让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始终闪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