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你拿到《钱江晚报》春节特刊了吗?
在这叠64个版的报道中,四条威风凛凛的贺岁龙祝大家——飞龙在天,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马精神。
我们特别定制了一批微信红包封面,如果你喜欢的话,大年初一,上钱江晚报和潮新闻的官方微信免费领取。
在中华文化中,龙是瑞兽,是几千年来重要的政治、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始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精髓所在。
上自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下迄清代的服饰纹案,在浙江出土了不少和龙相关的文物,我们四条“贺岁龙”的灵感也来源于此。
这四条龙的原型分别是什么?他们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别急,一起来看看。
从爬到飞,四件文物展现龙的演变史
中国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了龙的传说?
这或许并不可考。
但确信的是,早在5300年前,在因水而兴的良渚古城,传说中能“行云布雨”的龙,已经成了当时的精神图腾。
大家熟悉的良渚神像前身,便是龙首,它也是神像的主要内涵之一。
良渚北村遗址出土的六龙首玉镯,是我们这次“龙腾虎跃”的原型。
一只玉镯上,六个龙首,玉镯的主人,来自北村106号墓,也是良渚早期的女性贵族。
划个重点,龙首纹,在良渚文化早期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以龙首纹玉器随葬的墓,也几乎规格等级最高的墓葬。
后来,龙首纹消失不见,神人兽面纹取而代之,这就是良渚玉琮王上的图案。
从龙首图案的出现,到龙首纹与兽面纹的共存与融合,再到最终被兽面纹取代,这背后不仅仅是良渚社会代表性纹饰被确立的过程,更是信仰对象和传统的继承与嬗变。
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早期的龙形象多以卧龙或爬龙为主,自汉以后,侧视的“走龙”逐渐流行,脸变长、身变细,弯弯曲曲,盘绕程度高。
“龙飞凤舞”的原型,出自杭州西湖出土的五代吴越国鎏金铜龙。
虽然形状变了,但龙“通天地、敬鬼神”的意义依旧没变。
吴越国上承唐代传统,祭祀境内的名山洞府、水府,以为国家祈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还会举行道教特有的投龙仪式,将刻有对神灵告文的简或璧与金龙一同投放于名山或水府,由龙来传驿送简,使告文上达神灵。
20世纪50年代,杭州西湖疏浚时曾发现钱镠、钱元瓘、钱弘佐、钱弘俶的8枚水府告文银简和鎏金铜龙。绍兴宛委山麓河道中也相继发现钱镠的3枚水府告文银简。
原来在当时,钱镠曾下令在“洞府名山遍投龙简”,以祈求“风雨顺时军民乐业”,而这鎏金铜龙便是投递告文的驿使。
到了南宋时期,龙的形象从“爬”到“飞”,更为具体威武,在“龙马精神”里也可一窥。
它源自杭州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出土的龙纹灰陶瓦当,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龙形象——
龙首长、大,上唇向后翻卷,作回首状。龙首顶部一条长独角伸向颈背。龙爪皆生三趾。龙尾部分叉,下有绶带纹。
在南宋时期,龙纹瓦当逐渐成为了皇家或官府建筑上特有的建筑构件。
据《京城图》所示,南宋时期御街西侧分布着大量皇家礼制建筑与高级中央官署,这件龙纹瓦当出土于严官巷御街遗址,是南宋时三省六部所在,因此它很可能曾在三省六部的建筑上使用。
此时的龙,已经从神灵的象征变身成为皇室的象征物,成为了帝王的权威化身,也就是大家传说的“真龙天子”。
到了清代,龙纹更加气宇轩昂,龙首后勺丰满、身躯健硕,盖以庞然大物之态,行撼天动地之威。
清代明黄色实地沙盘金绣小龙袍,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两肩各饰正龙一,前后襟各饰行龙二,里襟饰行龙一,下摆的江崖海水寓意“一统江山”“寿山福海”。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小龙袍虽说绣了九龙,但从正面、背面看,只能见五龙:“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作品“飞龙在天”也因此得名。
红、黄、金、绿……不同颜色的龙寓意大不同
4条贺岁龙,风格各异,但都栩栩如生。背后是温程媛、孙小清、姚映朵、李音这4位青年艺术家的“小巧思”。
在创作中,他们搜集大量关于龙的形象素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经过多轮对比和遴选,从构思、打磨到最终呈现,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画综合方向的他们,对传统元素的创新结合有着自己的理解,这点,可以从4条龙的不同颜色讲起。
“飞龙在天”中,孙小清的龙是橙红色的。
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吉祥、幸运的颜色,而橙红色融合了红色的热烈与橙色的活力,这种色彩在文化和传统中通常与阳光、温暖和积极的能量联系在一起,为人们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孙小清看来,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象征,被认为能够带来祥瑞、权力和保护。而橙红色的龙,象征着热情、活力和权力,展现出阳刚之气,意味着生命的力量和好运的降临。
与橙红色的龙相配的,则是蓝紫色水纹,代表着宁静、深邃的水域,暗示龙在宇宙中的支配力量,也象征着神秘和超越现实的境界,为整幅画增添了一层神秘感。
云、水、鱼、龙的结构搭配,连贯了画幅的气韵,同时也呼应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对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
“龙腾虎跃”中,姚映朵的龙是黄色的。
黄与红的碰撞,暗示着的,是静与动的冲突与相融。很符合这个作品的气质,核心元素是气质安静的“龙首纹玉镯”,关键词却是相当热闹的“龙腾虎跃”。
基于玉镯侧面稳定的圆环造型,姚映朵设计让龙围绕玉镯里外多做了几个翻腾,达到类似“穿针引线”的表达。
“作为在杭州长大、一路看着杭州从文化旅游古都走向互联网都市的老市民,这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这座城市在时代的进程中带给我的感受。”姚映朵介绍道。
“龙飞凤舞”中,李音的龙是金色的。
祥云环绕之中,金龙颜色光彩夺目,姿态矫健宏伟,仿佛随时准备腾空而起。
为了完美呈现金龙的动态之美,李音设计了环绕的祥云,赋予其金龙腾飞的姿态。色彩上则运用黄、红、金三色,寓意着吉祥与富贵。
“龙马精神”中,温程媛的龙是黄绿色的。
结合传统五行文化,以黄绿色作为展现神龙样貌的主色调,点缀其他鲜艳色彩呼应,这是温程媛的巧思:“龙马精神是杭州这座城市留给我的印象,为突出杭城这样的神骏形象,我甄选了画面所使用的颜色。”
在她笔下,画面主体图像的龙头神骏异常,龙头双睛,让人想起了“画龙点睛”的传说:“龙马之精,在于脚踏实地,龙马之神在于创新出奇,唯具龙马精神才能马到成功。”
作为大师姐,继“五兔呈祥”后,这已经是温程媛第二次参与《钱江晚报》春节特刊的绘制。
“这幅画是一件深藏祝福的作品。在我看来它饱含着祝愿与期许,送给读者,也送给我自己。我想,艺术与生活与人的连接,也正在于此。”温程媛说。
除龙之外,还有这些小细节
除了色彩,设计者们的“功课”还分布在各个方面。
比如形象。
为了表达“虎跃”的猛进精神,姚映朵将传统中国画中虎纹表现技法的感受,融入书法的“龙”字表达里,与寓意祥瑞的大红背景一同对玉镯与腾龙进行托举:“也是我作为创作者对杭州这座既古又新的城市与可爱的居民们在新的一年生活更添风采的美好祝愿。”
为了创作“龙飞凤舞”中凤的形象,李音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的凤图腾,汲取了汉代画像砖及苏绣绣片的灵感,塑造出凤展翅翱翔、环抱龙字的造型。同时,她还参考了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南朝凤凰画像砖,以群鸟环绕之景,寓意新的一年家家户户团圆和美。
比如字体。
在创作“飞龙在天”主题字时,孙小清隶书、楷书、行书一共设计了五稿,主题字和画面内容的搭配是成了她创作的难点。
隶书偏向工整,但在画面中缺少了张力和动感;行书较为活泼,但容易显得花哨而不够沉稳;最终孙小清选取了楷书魏碑,将“龙”和“天”字处理大些,碑刻的刚硬更能增加飞龙的精神气,突出主题的同时适当平衡了画面。
这些元素的背后,则是青年艺术家对自身艺术边界和文化视野的拓展。
在孙小清看来,传统文化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泉:“传统元素的创新结合可以传承和表达传统文化,还能够拓展创作的空间。艺术作品常常承载着特定文化的元素,传递着对传统的理解和演绎,使之在当代得以继续存在。”
看完这些介绍,是不是更想要这特别的红包封面了?
记得大年初一,上钱江晚报和潮新闻的官方微信免费领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