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普法“潮”我看!“潮新闻·法度工作室”普法智囊团带你一起,学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总之,主打一个网络普法!
假期研学游活动再惹争议。
近日,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帮收到台州某教培机构负责人陈女士的求助。
陈女士反映,其与杭州少年游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研学联盟合作协议书并缴纳了2000元的一年代理费,但少年游平台提供的研学游服务存在质次价高、随意更改游学路线等情况,引起了家长不满。
学校给家长退费后,要求取消同少年游的代理合同,但遭到拒绝。(相关报道请戳《“游”没游好,“学”也很水,这家研学平台被曝不靠谱、退费难》)
这里面都有哪些法律问题?作为消费者,应如何避坑?潮新闻普法智囊团成员、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来支招。
研学平台是否应退还代理费?
据报道,杭州少年游平台与浙江各地的一些学校机构达成合作,校方负责招揽学生,而平台方则统筹学生的研学活动安排。
为此,双方签订了《少年游研学联盟合作协议》。甲方是杭州少年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各大校方为乙方,需缴纳2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代理费。
有意向的家长,可通过校方报名,并享受少年游提供的研学游服务。
然而,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已参与过的学生普遍反映,研学团质量普遍不高,安排混乱。还未出行的,则表示少年游平台未履行原定承诺,取消了部分约定旅游路线。
“家长反映体验感很不好,所谓的研学指导老师和生活导师,感觉像没有经验的大学生。而且原本北京路线里是有故宫的,也被无故取消了。”家长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
随后,家长要求校方退款。校方按照要求,退费给家长,并找少年游讨要说法,认为对方未履行应有职责和义务,希望能够取消代理合同。但遭到平台拒绝,不愿退返代理费。
孟博律师认为,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潮新闻记者注意到,《少年游研学联盟合作协议书》里有一条提到,合作协议一旦签署,代理费不作退还。
孟律师进一步补充道,如果是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按照公平原则确保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应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者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孟律师表示,就具体案件而言,司法机关会根据法律规定,结合具体案情,对其予以认定。
如何避免“研学”变“踩坑”?
每到假期,研学活动会迎来一波热潮。
为了拉拢客源,不少机构相继推出了“现金减免”“组团报名优惠”“不满意全额退款”等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选择。
然而,机构质量良莠不齐,过度宣传、游而不学、价格虚高、师资薄弱、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频频出现,使得不少消费者直言“踩坑”。
去年七月中旬,“北大通报研学团违规预收费150万”的新闻,更是将红极一时的北研学游推向风口浪尖。
一名网友在小红书平台上发帖,称自己花费5980元给孩子报名的清北夏令营,在出行时承诺的项目全部临时更改,校园也进不去,无奈之下只能报警处理。
该帖子下,还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一位清华学生评论:“看到有人说夏令营半夜翻墙进清华的。”帖主表示,翻墙进校的团队正是自己孩子所在的研学团:“十一点多去翻墙,还被逮住了,然后被赶出来。”
基于此,针对研学团中存在的陷阱和乱象,家长报名时需注意哪些事项?孟律师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研学旅行本质上属于旅游,旅行社为招徕、组织旅游者发布信息,必须真实、准确,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旅游者。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发布虚假广告,会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果情节严重,甚至可能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孟律师说。
孟律师建议,消费者在挑选研学旅行时理性消费,别冲动买单,要注意审查研学机构的资质和信用,避免上当。证据是维权的关键,要注意留存相关证据,如果发生消费纠纷,可以通过多种合法途径依法进行维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