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因先天条件而决定的努力方向。对嘉善而言,接轨上海就是地区发展的着力点和发力点。
“13579”这组数字,是恰如其分的概括——嘉善10%的人口通勤上海、30%的科创来自上海、50%的工农业配套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进出口和招商通过上海。
这组独特的数字也是解读嘉善接轨上海20年的密码。
质变
“有颗虎牙的余子酱”,她是来自江西的新嘉善人,住在嘉善城区,工作在上海市区,经常在抖音分享自己的沪善跨省通勤生活。
“我非常看好嘉善未来的发展,我也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在1月26日的210期跨省通勤vlog中,她回答了朋友的问题:为什么选择嘉善,为什么赶高铁通勤。
像“有颗虎牙的余子酱”一样,选择沪善通勤的市民已占嘉善人口的10%。这种新现象离不开快捷的高铁通勤,从上海松江坐高铁14分钟就能到达嘉善,从上海虹桥出发则仅需要23分钟,从嘉善开车到上海浦东新区只需要80分钟。眼下,沪苏嘉城际铁路也在追赶工期。
便捷的通勤条件和低廉的通勤成本,使得嘉善、上海在产业、人才、金融、商业和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资源衔接异常紧密,为两地植下协同发展的牢固根系。
在西塘,东方科脉以嘉善生产基地联动青浦研发中心、苏州区域销售中心,不断优化在江浙沪内的产业链布局,“一体化”的跨域无感,也让企业和员工获益。
在祥符荡科创绿谷,嘉善复旦研究院聚焦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打造一流的科研与产业化平台,目前已形成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并集聚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在姚庄,由11位博士领衔的致瞻新能源,研发、生产、销售碳化硅半导体器件和中高端电力电子装备,形成了总部在上海、生产在嘉善的产业协作体系。
在嘉兴综保区B区,国际物流公司的货物在完成接单、查验、放行等监管手续后验放出区,经上海浦东机场出口发往海外,9610业务跨关区转关打开跨境电商新局面。
“北西塘、南大云”,一个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76个省A级景区村庄,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1310万、增长81.2,实现“千万游客大突破”,其中70%来自上海。
20年前,嘉善、上海之间就形成了独特的“13579”现象:10%的嘉善人在上海工作、学习或者生活;30%以上的工业产品为上海配套;50%的农产品供应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外资和县外内资直接或受上海的影响而进入。
20年间,“13579”的视角在变、领域在变、路径在变、内涵在变、效应在变,却依然独特:10%的人口通勤上海、30%的科创来自上海、50%的工农业配套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进出口和招商通过上海。
这种质变的背后,是嘉善对接轨上海的一以贯之、久久为功。2011年印发的“十二五”规划中,融入上海被列为嘉善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战略;2017年印发的“十三五”规划中,嘉善提出“一城四地”的发展方向,其中的“一城”就是要打造创业创新的临沪新城;2021年印发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了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战略;自2003年以来的历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接轨上海工作进行专章部署,每年制订接轨上海行动计划。
这种质变的背后,是嘉善对接轨上海的敢作敢为、善作善成。
嘉善国际创新中心在上海虹桥商务区正式启用并对外招商,推进“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嘉善”“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嘉善”“前台在上海、后台在嘉善”的两地协同创新模式;迭代升级“人才新政”“科技新政”以及金融新政,明确支持科技创新券在示范区域内通用通兑;成为浙江省第一个上海自贸试验区战略合作区域,率先推动综保区B区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联动发展;创新采用“基金+股权+项目”方式,与上海专业基金合作开展一体化招商。
“这一年,我们在牢记嘱托中续写新篇。坚定不移接轨上海,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融沪效应愈发凸显。”这是2024年嘉善县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3年主要工作时的总结。
接轨上海,嘉善又有新动作。2月4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嘉善分院签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将通过输入管理和技术团队等方式,对嘉善分院进行同质化管理。
“正式运行之后,复旦儿科医院将派长驻管理和学科建设专家,参与医院管理,进一步提高儿科诊疗能力。”嘉善县妇幼保健院党支部书记项宇坚说,“争取做到天天有上海复旦儿科医院的专家在门诊坐诊。”
嘉善与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的合作也并非首次。在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浙江省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协作中心揭牌。从协作中心到分院,嘉善与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的合作不断深化,而这种深化也是嘉善各个领域接轨上海的趋势。
从1983年嘉善县委县政府首次在上海召开经济恳谈会,到2003年嘉善确立“接轨上海开放带动”战略、2011年嘉善确立融入上海首位战略,再到2024年全面深化接轨上海“第一站”首位战略,接轨上海一直是嘉善中心工作的C位。
锚定接轨上海这个长期坚持、不断深化的发展任务,站上20年的重要节点,抢抓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多维战略叠加机遇,嘉善接轨上海再出发。
不久前出台的《嘉善建设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打造“接轨上海第一站”行动方案》明确,嘉善要主动加强与上海市区、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接轨发展,加快推进高铁新城CBD、中新新城TOD、祥符荡EOD三大新城建设,以深度同城化、高度国际化为引领,将嘉善建设成为“上海的功能区”。
“上海的功能区”,已在新一年的嘉善落笔。与沪产业协同更加紧密——“我们把创意研发留在上海,生产基地放在嘉善,这是典型的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效应体现。”上海剑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冲对浙江剑桥光电子技术智造基地项目项目充满信心。
与沪通勤往来更加便捷——嘉善至西塘市域铁路土建施工SG2标项目全面进入基坑开挖阶段,为后续盾构机进场奠定坚实基础。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强嘉善与上海间的联系,打造区域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
与沪文旅合作更加频繁——“牛鼻子鉴古发今——向我的创造者黄尧献上敬意”展览,让嘉善市民一睹嘉善先贤的作品风采。黄尧,祖籍浙江嘉善,1934年在上海从事记者工作,他创作的“牛鼻子”漫画形象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家喻户晓。
接轨上海,是嘉善孜孜不倦的追求。到2025年,嘉善将努力打造成为上海科产联动协同区、枢纽经济延伸区、公共服务共建区、高端人才共享区、文化文明共融区,“上海的功能区”“到了嘉善,还是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