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的陶碗、铁器时代的雕塑、阿尤布王朝的釉陶器、丝绸之路上的刻花纹石碑……今年年初,96件跨越几千年至几十万年的珍贵文物自叙利亚出发,飘洋过海来到了嘉兴。
这是叙利亚古代文物首次在嘉兴地区展出,也是嘉兴博物馆首次举办境外来华文物展,于1月18日至4月18日以“文明的十字路口——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为主题进行展出。
“文明的十字路口——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海报 图片由嘉兴博物馆提供
据了解,文物主要来自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阿勒颇博物馆、代尔祖尔博物馆等多个场馆,涵盖石器、青铜器、雕像等类别,年代横跨旧石器时代至公元16世纪的伊斯兰时期。
这批历经风雨的文物长什么样?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文明?为了解详细情况,记者前往嘉兴博物馆一探究竟。
一块“砍砸器”,跨越20-30万年
叙利亚,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在这里,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曾经冲刷出最古老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在这里,有最早的城邦,孕育了三大文字体系之一的楔形文字;在这里,衍生出了天文星象、数学、法律、艺术、建筑……
“文明的十字路口——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展厅 图片由嘉兴博物馆提供
嘉兴博物馆副馆长陈宽表示:“正是由于这样地理位置,各种文化才得以交流融合,形成独具一格的叙利亚文化。所以,我们将展览命名为‘文明的十字路口’。”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展览共分五个单元,分别对应“曙光·石器时代”、“变革:青铜时代”、“争霸:铁器时代”、“融合:希腊、罗马和伊斯兰时代”和“对话:中叙友好往来”,以时间轴,呈现出叙利亚这个文明古国从石器时代开始,跨越青铜、铁器、希腊、罗马和伊斯兰时代长达50万年的文明兴衰。
本次展览的展品不仅年代跨度大,类型也十分丰富。
“砍砸器” 李世嘉 摄
进入展厅后所看到的第一件展品,是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距今约20-30万年。器物表面纹路似鱼鳞状,主要用于切割皮革和肉类,是人类早期的打制工具。
“楔形文字泥板” 图片由嘉兴博物馆提供
这一块泥板上,刻绘的是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乌鲁克文化时期的楔形文字,由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所创,是世界三大文字体系之一。最初,改文字只用于记述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内容,随后书写的内容扩展到神庙献辞、国王铭文、战争记录和信件等各个方面,促进了不同族群在文化、宗教、经济等多方面的交流和融合。
“祭拜者雕像” 图片由嘉兴博物馆提供
发现于马里古城的“祭拜者雕像”展品,出土于当地的神庙,采用雪花石膏制成。他光头、上身赤裸、下身穿着典型苏美尔人服饰,双手作祈祷姿势,可能代表的是行政官、登记员、办事员以及商人等社会富裕阶层人士。
为加强文明交流对话,展览特别选取嘉兴博物馆三件馆藏文物同台展出,分别是“崧泽文化陶仓”“崧泽文化三足鸟形陶盉”“马桥文化印纹硬陶罐”,让叙利亚同一时代的文物进行对比展示,彰显了古代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文化交融和碰撞,能为观众开启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比如,出土于海盐西塘桥镇西塘村王玟遗址的“崧泽文化三足鸟形陶盉”,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我国礼器;与之同时展出的“乌鲁克文化带流陶缸”则发现于阿勒颇的哈布吧·卡比拉,为公元前3400-前3100年的实用器。
“三足鸟形陶盉” 图片由嘉兴博物馆提供
“带流陶缸” 图片由嘉兴博物馆提供
两个展品同时展出,一是由于年代相近,而是均在造型上设计了“鸟”的图腾。两者除了在用途上有所区别,在原料上前者为灰陶,后者则为红陶。
参观者:在家门口看到了国外古文明
适逢学生放寒假,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刘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之前在新闻里就有看到过,说一些叙利亚的文物暂存在中国。这次听说有叙利亚文物展,刚好孩子也对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感兴趣,我们就一起过来了。”
刘女士表示,通过参观这一展览,她和孩子“没出远门就了解到了国外的古文明”,感到非常有收获,“我比较喜欢铁器时代的雕像以及马穆鲁克时期的工艺器皿,孩子则比较喜欢石器时代的小物件。”
“文明的十字路口——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展厅 图片由嘉兴博物馆提供
为了确保这批文物如期抵达嘉兴,早在去年11月,嘉兴海关就提前了解了展品入境的时间和方式,及时制定专了项通关方案。
“我们作为市级博物馆,有义务为文化交流贡献一份力量。而且,我们当下也在积极申报国家一级博物馆,举办这次文物展,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水准,以便日后为嘉兴市民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陈宽表示,接下来,嘉兴博物馆随着高质量文化发展需求,可能引入更多境外文物,让江南文化与悠久的外国文化“擦出更加靓丽的火花”。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