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听景余韵悠悠长

    潮新闻 赵青云2024-02-04 08:12全网传播量1625
    00:00
    00:00

    感受大自然美的真谛,需要借助一双眼睛去收获美妙的千山万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居高临下,俯瞰天下,锦山秀水尽收眼底,这是何等的愉悦和豪迈。然而,李太白“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同样令人神往。诗人兴会无前,竖起耳朵听猴鸣猿啸,从而为全诗留下了极大的想象余地。南北朝的王藉写下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这种种声音的传递,让丛林深处、山水之间我们所看不到的美景,一幕幕地向我们推送出来。这种种想像中的趣味余韵,我看绝不比人们眼睛所看到的景象逊色。

    “看景不如听景”之说,决非标新立异,哗众取宠。陆游当年在杭州孩儿巷内夜卧假寐,正是听到小巷深处的风雨,而联想到“明朝深巷卖杏花”的情景。有人说朱自清写温州梅雨潭的散文《绿》,如果从直观性说,也不过是一张一般的画作罢了。但他给人的美感享受,因为借助了听的艺术手法,使实际内涵大大超过了具体的风景。文章的妙处就在于作者深知看景虽实在实用,却不知听景有余味有余韵。这是听景诉之于理解力和想象力,得以让人遁入空灵,投入了意境的再创造。

    金蝉脱壳。资料图,选自CFP。

    让我们自己回忆回忆吧!秋日良宵,托腮临窗坐看雨点潇潇洒洒,雨丝飞飞扬扬,正是那声声入耳的雨打芭蕉声,令你冲出寻常的氛围,不知不觉地投入画的怀抱。“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在烟雨朦胧中,在秋雨飘飘里,吟唱的这组诗意,那种缠绵,那份思绪,让人心灵为之颤动。春日天雷初动,更有春笋出土忙。听山农说,夜来在竹林细听,还可以听到竹笋拔节成长的声音。而这些,我们仅仅凭借眼睛的观察,往往是不能够最大化获取的。在这时候,唯有听得细微,听得深沉,听得放达,听得开阔,才能使自己思想的骏马纵横飞驰,让自己的空间更加开拓广阔,才能不知不觉地进入最美妙的自然王国,行进至情景交融的艺术天地。 

    感受自然的美,请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如果说,看景是坐享现成,那么,听景则完全借助文学修养和艺术素养这两支画笔,去付诸丰富生动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描写心目中的画图。这正象音乐,不能直接描写颜色。绘画不能直接发现声音那样。看景的直观局限性,只有用听景来弥补,来完善。显然,听景用于文学创作,会使作品更具美的魅力,更能描绘出我们心目中那一片风景的绮丽万状。

    作者简介:赵青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