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正月。
放勋即位。
居冀,都蒲阪(今山西省运城永济)。
以上信息来自《竹书纪年》。
《十三州记》也载:“蒲阪,尧旧都,……后迁平阳(今山西临汾)。”
自此开始,“放勋”转身为“尧”。
放勋是尧生时的名字,尧是放勋死后的谥号。
谥号,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
谥号主要有三类:
表扬类的谥号。如周朝的文王,“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意思。
批评类的谥号。如周朝的厉王,“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
还有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等等。
谥号是死后的封号,也即盖棺定论,人活着时不给谥号。尧生时名放勋,并不称尧。
但所有文献及习惯都称其为尧,为了叙述方便,也兼顾大家阅读习惯,权称其为尧,包括后来的舜和禹亦是。
尧 。清人绘。据CFP。
顺便解释一下“放勋”与“尧”的字面意思。
《尚书·尧典》:“帝尧曰放勋。”“放,至也……勋,功也。言尧之功大而无所不至也。”《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说文》:尧,会意词,从垚(yáo),从兀(wù)。“垚”是土高,兀高耸突出,“尧”表示“高”的意思。
无论是“放勋”还是“尧”,概之:就是“高大上”的意思。
尧,到底有多“高”?据《竹书纪年》:“尧身长十尺”。
查百度:“尺”,古时各朝代的长度并不统一。商朝一尺合今16.95cm,周朝一尺合今23.1cm。按前者推算,尧身高近1.7米,并不算高,只能说一般;按后者推算,是2.31米,超过姚明,确实有点高。
也据《竹书纪年》,舜“身长六尺一寸”,按前者换算,身高1.034米,乃侏儒一个,按后者换算,近1.4米,也是个矮子;禹“长九尺九寸”,与尧不相上下。
此为闲话。
尧排行老四,凭什么能登上帝位?至少具备如下要素:
从朝堂说。“四大家族”若齐心合力,也许能斗垮高辛家族,遗憾的是四人四心,终难成事;摄政帝吴回若有野心,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然摄政帝忠心耿耿,毫无二心。
从家族来说。老二契与老三弃也都具备坐龙椅的资格。但两人谁也不买谁的账,弃契相争,放勋得利。
尧遇到了两个贵人。一是吴回,吴回乃三朝老臣,且有实权,有其坐镇,谁也不敢乱来;二是务成子,诸侯请愿,民间歌唱,或都是他在暗中操纵。
当然,尧本身是一个天然的政治高手,若是扶不上墙的烂泥,最多的外在因素都是零。
再说一说冀。
华夏下辖九州,冀州是九州之一,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所在地。冀州位于今山西、河北一带。
“冀”是什么意思?据《释名》,“冀州”这个地名的由来是这样解释的:冀州位于北方,这里居住过帝王,这个地方有险有易,纷乱希望得到治理,贫弱希望变得富强,荒歉希望获得丰收。“冀”有“希望”的意思,在汉语的书面语言中,就有“希冀”“冀望”“期冀”这些词。冀,就是寄予希望之地。
尧登台,给华夏民族带来希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